作者:王玉权
《红楼梦》第五回,在众多古本中是文字很少有争议的一回,集中的韵文也最多。第五回是全书的提纲絜领,读懂了第五回,可算基本上读懂了《红楼梦》。
人设的"太虚幻境"给巨著笼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别的书也用过类似手法,但无一如曹雪芹写得如此出神入化精彩绝伦。可谓每个字都蕴含有微言大义,象征意义巳臻至境,成了汉文写作的至今无人逾越的文学珠峰!
"太虚幻境""薄命司"中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不是一钗一画,仅有十一幅。原来第一幅将钗黛合一了。
且看头一页的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题有四句言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不用打哑谜,字面可明解。玉带,倒一下,即影射黛玉。金簪即宝钗。并暗示了二人结局,一林中挂,一雪里埋。
从第二幅到第十一幅,十幅画,每钗一幅。
依次为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凤姐,巧姐,李纨,秦可卿。
值得注意的是,妙玉既非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人,亦和贾府无任何瓜葛,居然入了十二钗,又居然占到第六位。为什么?引人瞩目,发人深思。
再看"《红楼梦》十二支曲",加上开头结尾,实际上有十四支曲子。
除去头尾,十二支曲,刚好每钗一曲。非也!仍沿袭"金陵十二钗正册"的顺序,第二支曲[终身误]将钗黛合一了。
[终身误]曲词为,“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有意思的是,剔除第三曲[枉凝眉],从第四曲[恨无常]始至第十三曲[好事终],这十支曲,竟然完全符合从元春始至秦可卿止,十钗的排列顺序。
多出了一曲[枉凝眉],再说遍,多出了一曲[枉凝眉]!多出了一曲[枉凝眉]!
太有意思了!更有意思的是电视剧《红楼梦》竟将[枉凝眉]作了主题曲!一时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词美曲美意境美,赚取了多少情哥哥的眼泪,俘获了多少爱妹妹的芳心哦!
宝黛爱情是《红楼梦》的主线,用这曲[枉凝眉]作主题歌,已有人提出质疑。我亦认为欠妥,甚至谬误!
研究《红楼梦》的红学,民族品牌,公共财富,公共学问,非某些权威的专利。参考了某些文章,不揣浅陋,提出些个人见解与大家共同探讨。
兹录述[枉凝眉]原词如下: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为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讶,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曹氏布下的迷魂阵迷惑了世人,障眼法瞒过了众目。多像啊,一个说的是林黛玉,一个说的是贾宝玉。像极了林妹妹还泪之说的作派,宝二哥情种的缠绵缱绻。
问题是搞错了对象!仅仅是表面上的相似,实际对不上榫儿。
"一个是阆苑仙葩",指黛玉?非也。人家前生是灵河岸三生石畔绛珠仙草,不是仙葩!葩,花也。花是花,草是草,风马牛不相及。至于阆苑,太虚幻境,大观园,怡红院,凡金堂玉室,均可称之。
怡红院有西府海棠,书上原文"葩吐丹霞,丝垂翠缕。"书上指的"葩“即指海棠花。谁的丫鬟叫翠缕?史湘云!"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谁掣了一支海棠签?史湘云!
这阆苑仙葩,非史湘云莫属!要是指黛玉,应是阆苑仙卉才对。你说是不是?
"一个是美玉无瑕",指贾宝玉?非也!宝玉前生乃赤瑕宫神瑛侍者。赤瑕,红色的带有瑕疵的玉。瑛,似玉美石,病玉。所以,贾宝玉非无瑕的美玉!
那么,"美玉"指谁?"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五幅画,"一块美玉,落在泥沼之中"。四句断语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美玉,显然指妙玉!
"《红楼梦》十二支曲″[世难容]的判词中有这样的句子,″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再次提及无瑕白玉,坐实了"美玉无瑕",确定是指妙玉!
黛玉和宝钗是宝玉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子,除此则数湘云和妙玉。宝玉和湘妙之间有着和钗黛一样的缘分,一样的心事,一样的牵挂。
因了最重要,十二钗正册和十二支曲,将钗黛合二而一了两次。而十二支曲中多出的一曲[枉凝眉],则将湘妙合一了一次,位居其他八钗之上,以示郑重。
脂评云,曹氏善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据脂批线索,前八十回中戏分比薛宝琴还少的妙玉,将在后文中有许多文字而大放光彩,成了劫后宝玉湘云脱离苦难,结合在一起的关键人物。妙玉自身也经历了大波大澜,无可奈何地陷入了悲剧的泥沼。
金玉良缘,悲金悼玉,红楼梦的主线。不仅仅指宝玉的玉,宝钗的金(锁),黛玉名中的玉;也指湘云的金(麒麟),妙玉名中的玉。大家应该熟悉这一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伏者,埋下的伏笔也。
分别说下湘云和妙玉。
湘云的判词中云,“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虽曾"厮配得才貌仙郎(指嫁与卫若兰),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宋玉有《高唐赋》,指男女欢合)好姻缘不久长,丈夫死了,寡女湘云受尽了苦难。
大观园时期的湘云,活泼调皮,纯真可爱,热情似火。她啖腥食鹿肉,醉臥芍药圃,联诗凹晶馆,娇娃扮男装。她确实不谙风月,无一点如钗黛似的儿女私情,和宝玉是纯洁的表兄妹关系。
而妙玉则大不同。天生成的孤僻性格。"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正当妙龄的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她瞅准时机,用粉笺写了个帖子派人送给宝玉。上书"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多可笑,多肉麻!俗世上人家过生日关你佛门弟子什么事?你鼻子比猫还尖啊,怎这么及时的听到消息?恐怕宝玉的一举一动都放在心尖上了吧?僧俗的樊篱隔不开妙龄少女的心,确实是“云空未必空"。
宝玉收到后的表现是,哪敢怠慢,立即回帖,写下"槛内人"三字后,不知如何措词了。问林妹妹去,恰好路遇妙玉好友邢岫烟。经人家点拨,方写全了回帖,"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
看看这对槛內槛外的少男少女,你说两个玉之间无有爱情?还用说,早就心心相印了。
邢岫烟评价妙玉,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切中肯綮。说妙玉仅承认天下只有两句好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一联,满满的禅机噢!
从这一细节中可知,宝玉和妙玉之间有无奇缘,有无心事,有无牵挂?有!历劫后的重逢,伤感嗟呀,流尽了泪也掩不了镜中月水中花的悲哀,恸彻心肺,哭煞苍天!
综上所述,多出的这曲[枉凝眉],是写湘云、妙玉无疑的!钗黛是宝玉一生中最重要的女子,所以合二而一了两次。湘妙为次重要的,所以合二而一了一次,即这曲[枉凝眉]。
影射是曹雪芹的拿手好戏。在"太虚幻境"薄命司",宝玉首先翻看的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头两幅画。
一是指"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的晴雯;一是指"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的袭人。分别影射了林黛玉,薛宝钗。借鉴了国画技艺的皴染法。
更易让粗心读者忽略的是另一细节。即警幻掩了册卷,不让宝玉在此打闷葫芦,叫一群仙子出来迎接贵客,带他去游玩奇景,品茶饮酒,听演十二支曲。
茶名古怪,叫"千红一窟”(哭),酒名蹊跷叫"万艳同杯″(悲),自有它的含义,不必细表。出来了四位仙子。注意,是四个,不是六个,八个,十二个。
有何玄机?有!大有玄机,四个仙子分别影射了钗黛湘妙。
一名痴梦仙子。《红楼梦》中谁最痴情?谁都知道是林妹妹。有个回目"慈姨妈爱语慰痴颦",痴颦即指黛玉。痴梦如林妹妹者,方有感天泣地的还泪之举。
一名引愁金女。金玉缘,谁有金?宝钗也。人家不仅名中有金,还佩了一金锁。正反两面分别镌刻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篆字。宝玉那块娘胎里带来的玉上,也有八个篆字"莫失莫亡,仙寿恒昌"。正如宝玉所说, “姐姐这八个字倒真的和我是一对。"
现实中,他们后来倒真成了一对。但宝玉的心在林妹妹身上,"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有名无实的婚姻,引来了守活寡的薛宝钗无穷无尽的忧愁。
一名钟情大士。有意思。士大夫,士子,似乎指男性。佛教中的观音菩萨也叫大士,女相。这又似男又似女,好像湘云!
湘云像淘气的男孩。穿宝玉衣服女扮男装,连贾母也误认为是宝玉。芦雪庵啖腥食鹿肉,醉卧芍药圃,哪像个公侯小姐的样子。吃烧烤,在那个时代,简直太出格了!大概有点大舌,将二哥哥唤作爱哥哥。
钟者,专一也。湘云的可爱处可贵处即在此。不谙风月的她,对上下左右的人,都爱得专一。我们读过书上她和丫鬟翠缕谈阴阳那段子,名为主仆,实像亲姐妹般,那段对话非常有趣,令人喷饭,笑断肚肠。
这个人像观音似的,你分不出性别的,好一个钟情大士湘云!
一名度恨菩提。菩提,佛教用语,觉悟的意思。释迦就是在菩提树下修炼成佛的。人们会一下子想到佛门弟子妙玉。
妙玉度谁的恨呢?宝玉、湘云。据脂评透露,宝玉湘云妙玉有奇缘劫后再度重逢。落了难的公子小姐,亏了这位度恨菩提的帮助,才能够结合在一起,相濡以沫地度过余生。而妙玉自己,"欲洁何曾洁″,“风尘肮脏违心愿",下了地狱,令人扼腕叹息!真正是"又何须,公子王孙叹无缘。"大悲剧人物!
妙玉其所以能入十二钗,且高居第六位,个中缘由便不难理解了。
"《红楼梦》十二支曲",实际十四支,每支曲名都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终身误]指钗、黛;[恨无常]指元春;[分骨肉]指探春等。
[枉凝眉]即白皱眉头的意思。"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天道有常,世间万事万物,其兴衰荣枯,皆有定数。天命难违,命皆如此,大概就是这意思吧。
把[枉凝眉]曲作《红楼梦》的主题歌,我已说过了,恐怕欠妥。愚以为,倒不如用首曲[红楼梦引子]作主题歌为好。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心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这段词才真正道出了《红楼梦》的主题!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曹氏出自肺腑的感言。如果曲解了作者的原意,雪芹地下有知,当会“凝眉"的。
成语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愚如我者,不知天高地厚,诌了一通。本人以为尚可成说,故以此小文,供读者诸君一哂。
【作者简介】
王玉权,江苏高邮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