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着课本去旅行
——之醉翁亭记
文/王敏
许是教的久了固化了,想记录一下自己的游历,却改不了六一先生的题目,也改不了原文的句子,一路登山,一路背原文,细品每一句,都是那么恰切、无可替代,心里越发对六一先生顶礼膜拜!山上的任何景致进入眼帘,脱口而出的都是原文,像醉翁亭记附了身,真是没有办法!
没有办法就坦然接受,借此来印证一下醉翁写的是否属实,是虚写还是实写,是真心被美景所醉还是心意指向的流露,来找寻另一种乐趣。
琅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古城西南约5公里,现在滁州市西郊。暮春时节,琅琊山依然是新鲜的,绿新、花艳、水清、石秀,养眼养心。拿起相机拍下的每一张都可以拿来当作明信片,美的让自己笑意溢满脸庞,内心欢呼雀跃,增添了登山的动力。心情兴奋了,话也多起来,恨自己来得太晚,见得太少,两眼看不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峰壑之美草木之秀,跃然眼前。我们便一路登山,我是怕登山的,但为了体验醉翁先人的体验,即使累也快乐。虽有观光车,能省却很多体力,但着实不想错过琅琊山一路的景色,内心的召唤牵引着脚步,阳明先生“山高万仞,只登一步”的话也蹦出来鼓励着我,走吧,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长,只管走好脚下这一步,只管看好眼前这一景,足矣,走吧!
进大门就看到了苏轼楷书《醉翁亭记》,顿时感觉欧阳修苏轼同在我们身边,浓浓的追古情节油然而生,一路人文,便由此开始。
进门一路登山,手边山涧,顺流而下,顺着潺潺溪水,我们来到了醉翁潭。潭不大但水深清澈,潭对面古树蓊郁草木葱茏,与潭水浑然一体,翠峦倒映,人如置画中。路边野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树木秀而繁荫……不知不觉到了心心念念的醉翁亭。

来到亭前,感觉这里既熟悉又陌生,和想象中相差不多,其诸多细节又是我所不能想象到的,暗笑了一下自己何德何能能想象到呢……它依山傍水,古树婆娑,若没有诸多的游人,这里应该是宁静优雅适合安宁沉思的地方。转过一周,在游人起坐的罅隙间找了亭的一角坐下。身边游人如织,耳边吟诵声交谈声错杂,阳光斑驳,我不觉屏蔽了这一切。这里是欧阳修饮酒聚会的地方,也是他常来办公的地方,宦海沉浮,他像其他的走上仕途的中国文人一样,经历了太多的波折,“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如此又如何呢?“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耳”。年龄与称号是那样的相去甚远又是那样的吻合,如同“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当时也不过四十几岁。一句“老夫”,一号“醉翁”,沧桑岁月尽显,却依然“与民同乐”,依然“西北望,射天狼”。历史的厚重总是让人的心沉静,怀古幽思顺意而生。亭中有欧阳修的塑像,神态安详;亭旁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有“醉翁亭”三个字。青山如画,碧水长流,醉翁亭虽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遭劫,但在今天中华盛世里世人皆能瞩目,文与亭并在,若醉翁在世,也应是欣慰了!回过神来,身边的游人或吟诵对联或辨认字体,骋游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芸芸然,一亭引得众人醉!

醉翁亭前让泉水的清澈,醉翁亭北面的“二贤堂”的肃穆,古梅亭的“梅”的写法,几个古装美女在排练剧目的影香亭,曲水流觞的雅趣……都让我难忘,天热,乏累,匆匆走过,为以后再来留下念想。
醉翁以翁手写翁心,既是愿意沉醉于美景,也是心意的酣畅流露,与民同乐,自得其乐,乐其所乐!乐哉乐哉…………
吾游琅琊山,驻醉翁亭,诵醉翁亭记,乐哉!美哉!

作者简介:王敏,中学教师,爱阅读,亦喜欢随笔,教学一二,生活点滴,付诸笔端,简短成篇,丰裕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