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征篇】

这是一只衣着褴褛的队伍
这是一只意志顽强的队伍
这是一支面容憔悴的队伍
这是一支目光坚定的队伍
为了生存,为了胜利
他们每个人都身背重负
踏上那曲折泥泞的路
踏上那漫长胜利的路
雪山的雪,草地的草
都曾留下他们的鲜血和汗珠
腊子口的鹰六盘山的雁
都曾见证他们英雄的气度
草根,树皮,甚至腰上的皮带
都曾作为救命的食物
炮火、弹雨还有悬荡的铁索
都不能把前进的脚步拦阻
坚韧不拔,永不服输
不惧人世间任何艰难困苦
希望在苦难中孕育
幼苗总会长成挺拔的大树
长征是一部真正的大书
需要我们每个人终生去阅读,
随便把其中一个名词记住,
就是一辈子用不完的财富。

一匹马
一匹将沉的马
将没顶于泥沼的马吗
在挣扎
在徒劳地挣扎
加速死亡的挣扎啊
走过他身旁的红军队伍
竟因它
发生一场小小的厮打
几个饿得眼蓝的士兵
用刀子在马身上割、挖
一块块鲜血淋漓的马肉
一块块诱人的活马肉啊
篝火在远处燃烧
像救命的神火
闪现于天涯
另一些也是饥饿的士兵
却冲上去制止、拦阻
有的竟动手打了对方的嘴巴
嘴里还不停的骂
“娘个皮!
没种的!
饿疯了吗?”
一边骂一边抚摸
那直立的、颤抖的马鬃
痛心的泪水哗哗流下:
“它跟我们走了那么远
这马这马……”
饥饿的魔爪
使多少铁男儿、硬汉子
猝然倒下
还有茫茫远远的路
等着他们去趟、去跨
反正这匹马已无可援救
不是没有良心
是
没有
办法
那匹马终于整个地沉没了
泥水弥合时
竟没有一丁点声响
也没有人的喧哗
静得出奇
静得可怕
萧萧晚风
吹亮了远方的篝火
天边残留着
一片马血一样
鲜淋淋的晚霞

人世间有许多隆重的葬礼
最隆重的
莫过于这雪葬
那是红军队伍
攀援在雪山之上
饥饿啊
寒冷啊
缺氧啊
“扑通”一声
倒下了这位班长
那惊人的声响
不是来自他那瘦弱的身躯
那身躯已轻得没有斤两
声音来自
随他一起扑倒的枪
和那沉重得
使他无法承受的子弹箱
战友们艰难地围拢来
一个戴眼镜的老兵
献出了随自己走了一万里的手杖
青竹手杖
深深插在他的身旁
上面拴系着他的一条绑腿
那是无字的飘碑
在寒风里
飘着刚毅
飘着顽强
手杖上还挂着他的小水壶
仅剩下的一点水
也已完全凝为冰霜
像他那一腔沸腾的热血
冻结在胸膛
没有悼词
没有灵堂
起伏的山脊
是巨大的挽幛
呼啸的北风
是哀悼的乐章
没有石块
没有泥土
又怎能把战友的遗体安葬
绵绵不断地队伍
每个人从这里走过
都用几乎冻僵的手掌
捧一把洁白的哀思
轻轻铺撒在烈士身上
一捧,十捧
百捧,千捧
千万捧白雪
堆成了一座雪的坟茔
耸立在起伏的冰峰雪岗
队伍如蜿蜒的龙蛇
走出好远好远了
两个战士还不住地回首张望
一个担心的问
“会不会化了?”
另一个回答
“不会化那是大雪山
一万年也是它”

走在草地上的有一支小宣传队,
九个小宣传员男女都在十来岁的年纪,
他们要对路过的战友用竹板和口号给予最大的鼓励,
而他们自己也正需要长身体,
可是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
宿营的夜晚,
不知谁碰响了他们的小鼓,
啊,清脆的鼓声,
此时有一种诱人的甜蜜
鼓声提醒着他们
在没有青稞干粮之际,
还有可食的鼓皮
炮兵连炊事员曾说,
在家乡穷人过年,吃不到肉,
他在家捡过财主家丢掉的肉皮,
把干爽的肉皮煮了,那汤可以充饥,
想到这一点,小宣传队员们兴奋至极,
立即把鼓皮拆下来,用火烤了它,
香气瞬间弥漫了这一方草地
他们再上路的时候
没有了动人的鼓声,
显得尤其沉寂,
但小宣传员们的生命却因鼓皮而存活,
他们的生命具有了新的意义,
小红军们是火的种子,
雷的种子,电的种子,
他们会把光和热传播到更长久的时间,
和更广大的地域

怀着由衷的崇敬,
怀着向往的深情,
我们走进遵义会议会址。
上楼的时候,我们脚步轻轻……
这就是当年那间会议室吗?
平常的桌子,普通的板凳,
仿佛与会者刚刚散去,
像是严冬里刮起浩荡的春风!
那长长的直立的一块明镜,
你荣幸地映照过与会者的面容!
映照了一个最紧要最庄重的会议,
把它记录在历史的档案之中。
墙上有一个带罗马字母的挂钟。
此刻我好像仍能听到她清脆的钟声,
他催促着历史的脚步前行,
不能停、不能停、不能停!
会议室还有一盏小小的油灯,
燃烧着革命者的青春和生命,
它的光亮那样渺小那样微弱,
却照亮了中国革命整个的航程!


作者简介:胡世宗,军旅作家、诗人。已出版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评论集等文学著作74部,其中含记录岁月长达55年的《胡世宗日记》,共计972万字,17卷;主编、编选文学作品集46部。曾获解放军文艺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新作品奖一等奖。作品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作词的歌曲《我把太阳迎进祖国》获得2001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