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性恶篇》(第3节)
【原文】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译文】
人的本性,饿了想吃饱,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这些就是人的情欲和本性。人饿了,看见父亲兄长而不敢先吃,这是因为要有所谦让;累了,看见父亲兄长而不敢要求休息,这是因为要有所代劳。儿子对父亲谦让,弟弟对哥哥谦让;儿子代替父亲操劳,弟弟代替哥哥操劳;这两种德行,都是和人的本性相反、和人的情欲相背的,但却是孝子的原则、礼义的制度。所以,如果依顺人的情欲和本性就不会推辞谦让了,推辞谦让就违背了情欲和本性。由此看来,那么人性本恶就很明显了,人们的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而非出于本性。
秋雨堂浅见:
本节继续论证“人性本恶”的观点。
从荀子所列举的关于人性的例子来看,他所说的人性,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和前文所说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来看,说的都是人的本能和欲望。那么,人的本能和欲望是不是人性?这是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但从今天人们对“人性”的理解,人性和本能欲望就不是一个概念了。比如当一个人做事十分凶残的时候,人们会骂他没有“人性”,这里所说的“人性”就已经包含了“仁爱” “怜悯” 等成分,这当然是受孔孟“人性本善”学说的影响,荀子是不认同的。
那么荀子为什么要极力证明“人性本恶”呢?这不但有违于他的儒学前辈,而且会让许多以君子自居的人群起而攻之,但他还是“独持己见,一意孤行”,他的用意在于向世人宣示对人进行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没有“孝子之道,礼义文理”的教化和约束,只以人的本性行事,自私、贪婪、残暴就会大行其道,天下就不会太平,人民就不得安宁。所以他特别推重《诗》《书》《礼》《乐》的学习和传授。
荀子是一个客观现实主义者,是中国思想界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却开启了法家的思想萌芽,他的弟子韩非和李斯都成了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023.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