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恶篇》(第2节)
【原文】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译文】
孟子说:“人们要学习的,是那善良的本性。”我说:这是不对的。这是还没有能够了解人的本性,而且也不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的一种说法。
人的本性,是天然生成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礼义,才是圣人创建的,是人们学了才能会、努力践行才能做到的。
人身上不可能学到、不可能人为造作的东西,叫做本性;人身上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从事而做到的,叫做人为;这就是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
人的本性,眼睛可以用来看,耳朵可以用来听。那可以用来看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用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眼睛的视力和耳朵的听力是不可能学到的,这是很明显的了。
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们作恶一定是因为丧失了他们本性的缘故啊。” 我说:像这样来解释就错了。现在的人性,生下来就丢了质朴,丢了天性,一定是丧失了善。由此可见,人性本恶是很明显的了。
所谓性善,应是不离开人的质朴而呈现美德,不离开人的天性而对人有利。质朴相对于美,天性相对于善,就像看得清楚离不开眼睛、听得清楚离不开耳朵一样,所以叫作目明而耳聪。
秋雨堂浅见:
本节是对孟子的“人性本善”的理论进行反驳,表现了荀子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否定权威的精神。
荀子认为孟子所说的“人之学者,其性善”和“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是错误的,是不了解人性,是没有搞清楚人的天性和后天人为因素的区别。不用学习,不需要人为造作的才是人的天性,他以目能视物、耳能听声为例说明人不用学习而天生具有的本能才是人的天性。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但从社会现实情况来看,孟子对人性的认识未免过于乐观了,而“仁义礼智”四德具全的人,不是圣人就是君子,从古至今,一定没有小人多。
孟子之所以这样说的目的,其实就是给那些作恶的人给一个台阶和鼓励,希望他们改恶从善,重新回到好人的行列中来。这也和佛陀所说的“人人皆有佛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一个道理和相同的用意。孟子的良苦用心令人感动,但从理性上,我还是倾向于认同荀子的观点。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防的是什么呢?不就是人性中的恶吗!自私、贪婪、嫉妒、幸灾乐祸、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恨人有笑人无,等等等等,不都是人性中恶的成分吗?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是乐观主义者,但他在开发人性之善的道路上,艰辛而沮丧,令人崇敬又同情;荀子是悲观主义者,但他在弘扬礼义的一生中,积极又执着,令人敬佩。
2023.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