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汉/文
从未谋面却神交已久,乡友赵宗彪赠我一本精装书《山河故人》。读了多遍,深受感动。今年5月30日,《人民日报》副刊在《新书架》栏目对它作了介绍:“本书是一部用情记叙故乡人与事的散文集,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独特滋味。”

此言不虚。他不但写,还自绘插图,画出了故乡的人情风物、山川草木、飞鸟牛羊。虽属单线平面,却都栩栩如生,为全书大增风趣。遣词用字简洁平实,含蓄而又幽默,还时见家乡俚言俗语,读起来既生动又亲切,如亲承謦欬。
今年我97岁,记忆力衰退。读了后面忘了前面,读了中间忘了两头,不得不来回翻阅。他写的故里人情、岚光山水,多读几遍就能勾起我少年时代的记忆。虽然其中多辛酸苦涩,今日重温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西方有哲人说,书读一遍只知其事,多读才能研究,这与我国古圣所说“学而不思则罔”相似。所以我不惜多花时间阅读此书。
作者《自序》提出一个重大问题:“在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下,乡土之于中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历史命题?城乡的差距是在拉大还是缩短?老去的村庄如何焕发生机?谁来填补空心的乡村……”无疑,这是本书的主题所在。其实作者在序文终结处已用事实作了回答:“从钱塘江畔到天台山,风走了八千里,而高铁不过一小时。”
风是空气在地表的流动。故乡靠海,夏秋之交多台风。风走八千里有距离而无时限,难定速度。序文结语如用家乡土话说:“从杭州坐高铁回天台风快!”这条路我走过多次,步行要一天多,乘旧长途汽车要大半天,只可惜我还没坐过高铁!
交通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脉络。城市是文化的容器。高铁既通,城市文化将由脉络迅速流向乡村,乡村也就成为时代精神的人居作品。文化、建筑、习俗,整个环境都将变成民族文化的缩影。最近听说,故乡天台还要修高速直通衢州,可见脉络还在迅速扩张中。
本书作者赵宗彪的家,就在天台山传统八大景之一“寒岩夕照”附近,那里是唐代白话大诗人寒山子70多年的隐居地。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素居世人仰慕的至高点,天台山恰是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寒山子在此留下了大量作品与佳话,所以清帝雍正封他为“和圣”,与拾得“合圣”联为“和合二圣”,成为亦神亦仙并具和合理念的偶像,在吴越一带民间广为流传。
现在,家乡赭溪末段正在改建为4A级景区,寒山湖早已命名,其周边乡村的改造和公园化势在必然。向前看,才能使青山绿水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纯,大可不必为乡村空心化发愁。
这不是盲目乐观。“隔壁”有样明摆着:最近,北京北部山区延庆要筹建最大的塞外风情聚落,融康养、露营、文旅、体育于一体,振兴其九沟十八湾,搞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高品质供给。一沟一主题、一湾一特色。
前几年,我曾在家乡报刊上宣传街头菜刀、柳花鱼、北山羊甜肉羹、青草糊和石莲豆腐等等。引得深圳大学教授钱学烈女士写信到北京,追问天台北山羊甜肉羹的事。仅仅经我手,街头菜刀就传到了美、英、德、日、澳诸国。因此,我们不能捧着“金饭碗”叹气,更不能低估天台山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含金量和神秀丰姿的光彩。
我这是在借题发点旧牢骚,却贡献不出新方案。抱歉!抱歉!请原谅我已经老了。我只能等着别人去家乡开创新天地,为他们鼓掌。不过,我还想借此向家乡推荐两种不大为人重视的植物。北京最近举行荷花文化节,在12个公园设12个大展区,展出300多个品种荷花。仅北海公园,水面荷莲观赏面积就达两万平方米,游客可以划船畅游花海闻香。另一种植物就是薜荔,家乡叫石莲,其果实叫“乓烹”。薜荔从不占耕地,却是具有保健功能的中药材,又是解暑的美食石莲豆腐“水晶冻”的原料。
我很喜欢读《山河故人》这部书。文笔好,插图也好,能使我想起许多儿时旧事。但我更希望读它的续集。因此提个书名供作者参考:《街头新秀》,这街头可不光指老家那个街头。
我很重视街头。我祖母是街头人,那里有我许多亲戚。我有个初中同学,曾邀我与他一起过暑假,我们天天在寒山明岩一带爬山、钻洞,晚上还打着火把拦溪捕鱼捉虾。后来我到丽水上高中。那时只能徒步,必须过大盘山。后来,日本人入侵杭州,我们取道街头,过磐安、东阳、缙云到丽水。后来日本人又攻占丽水,我们逃难到南田刘基家庙上学。爬过括苍山,我站在括苍山高峰上遥望祖国山河,满目烽烟,遍地狼藉,真是不堪回首!想不到头白时竟能听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那时代强音:“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基于此,我想本书作者担心的“空心村”必将不久于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