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与河是草原的根
作者:武夫安 朗读:沈虹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我去过许多次了,那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辽阔的草原、奔驰的骏马,以及喷涌着的温泉水、川流不息的河水、蒙古族的风情……多少次我都在回味,是蒙古族牧民的美酒醉了我还是游牧文化陶醉了我?
心中永远凝聚草原的情结,梦里几多次陶醉在草原的怀里,温泉的大草原给我留下了太多的遐思。
第一次去温泉,是在一个冬日的午后。那天太阳暖暖地照辉在大地上,因为没有雪,草原上的干草已经被羊群啃食得所剩无几。整个草原显得光秃秃的。从博乐通往温泉的路两边,落净了叶子的剑白杨愈显笔直挺拔,一株连着一株。可以想象到了春天,它们是多么的茂密。

路在树丛中延展,树沿着河畔渐远。一切都可以感觉,一切都可以想象,连着树的河流对于草原是多么重要,河是草原的血脉、是生命的根。
这条河叫博尔塔拉河,发源于空郭罗鄂博山的别洪林达坂。年径流量5.77亿立方米,全长252公里,流域面积15928平方公里。由西向东流经温泉、博乐.在精河与大河沿子河汇合后,向北偏东流人艾比湖。
河坝里生长着茂密的次生林,有二三十种树木、上百种植物,最多的便是沙棘。沙棘又叫沙枣、醋柳果,是落叶小乔木,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对许多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到了秋天,红色的小果挂满枝头,一树又一树,一枝又一枝。

如果是在春天,感受到的一定是一条绿色的长廊。把它比作长廊还是有些不准确,因为这里春天来临的时候呈现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只是这河坝里和路边的树木更加立体和伟岸。
见到朋友,我们的话题始终围绕着这条一年四季奔流不息的河流和许许多多的泉溪。我的朋友在这里工作生活,像一棵树或者一株草,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这块土地上。梦一旦扎根,心就会扎根。有梦诞生的地方,就离天堂很近。

亲近一条河,亲近一眼泉,亲近一片一片的草原,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中永远的情结。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自远古以来就将大自然的事物作为象征崇拜的对象。比如一棵树、一块石头、一个山包等,这些永恒的事物在他们心目中形成了执着的生存理念,与大自然浑然天成。

因此,一条河成了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信仰,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事情。水是至纯至洁的,它们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山上是坚硬的冰,遇热融化为水,水聚成了河。一日形成了河,就形成了一个千年难以改变的走向,就像一个人的信仰,一旦形成就再难以改变成为了永恒。
每天早晨,草原上的牧民们就会赶着马车到河边来取饮用水,有的牧民赶着自己的羊群前来饮水。羊群在河边排起了长队,像是在接受一条河的检阅。

河是人的天堂,也是一切事物的天堂。因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草原的天堂才更美。
那天中午,我在温泉草原自由行走,思想和行为都处于无目的的状态。往哪里走?去干什么?都没明确的目的性。也许,我走着走着,被一座山挡在前面,越不过去了,就干脆停下休息一会,然后起身返回。或者,遇到了一条河抑或沟过不去了,就回转身朝另外一个方向走去。

在草原上,像我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如果见到了,那也只是一只走散了的羊,或一匹迷了途的小马驹。一匹成年的老马是不会这样的,老马识途。
我的无目的行走,在骨子里实际上还是有着一些目的性的,只是主观意识不太明确、不太强烈罢了。“四十不惑”,我已过了不惑之年。实际上,经常还有一些荒唐的行为。有人很是理性地认为这是性格的缺少、是无根性的意识行为。这样理解起来,我缺失的是文化的根性,是在无意识地寻找,也是冥冥之中注定要追寻的。

事实上,我是来自草原以外的地方,我寻找的是一种草原文化的根基。
马的根,羊的根,牛的根,草的根。它们的根都扎在了草原上。因此,才有了“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是它庞大的根须。
泉和河是草原的根。
正是因为这片神奇的十地,泉眼星罗棋布,河流纵横,才有青色温泉大草原。
多少年以来,我一直寻找的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根性、民族的根性,以及自己血管里流淌的文化的根性。

作者简介:
武夫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乌鲁木齐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散文集《正午的马蹄》《太阳挂在树梢上》《许多年前的村庄》,长篇报告文学《洒满阳光的新疆》等10余部作品。

主播简介:
沈虹,呢称叶子,新疆兵团人,曾长期从事电视新闻编播工作,现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百草园书店、诗词天地、新华网<文艺创客>等多家平台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