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您在哪儿
文/耿志明
夜色阑珊,风雨交加,无法入眠。
无奈拿起手机,打开视频号,让人心动的一幕映入眼帘。一位中年男子,开车去接96岁的母亲回家。只见老母亲坐在副驾驶位不错眼珠地盯着儿子,一边拿着扇子给儿子扇风,一边用那满是褶皱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儿子的脸,看样子很享受,儿子更是满脸微笑,心里荡漾着幸福……顷刻间,我的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这一摸,勾起了我童年悲惨的回忆,扶窗远眺,茫茫夜空,心里在呐喊:妈妈呀,您究竟在哪儿?
说来可怜,自幼命苦,连妈妈长啥模样?说话什么声音?至今脑海里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只是后来从姨妈家的一张模糊的老照片中,认识了年轻的妈妈。这是她唯一的照片,还是病重时照的,为的是以后能给儿女留下个印象。

从照片上看,妈妈很年轻,方脸庞,大眼睛,浓浓的眉毛像纹过一样,黝黑的头发还有点波浪,上身穿件紫花夹祆,下身穿条黑色裤子,手里还拿着一束花,这就是我的妈妈!
妈妈去逝那年,只有二十八岁,至今过去了六十个春秋。当年,我只有五岁,姐姐九岁。朦朦胧胧地记着,妈妈躺在一床山东粗布做的褥子上,人很瘦,眼睛显得很大,弥留之际,她把我们姐弟俩叫到跟前,用那双颤抖的手,紧紧的攥着我们姐弟俩的小手,泪水从眼眶里慢慢的流下来,记不得妈妈都瞩托了什么话,也记不得是什么日子,她就撒手人寰了……
从小失去妈妈的孩子,是不幸的,苦涩的,但母爱却一直温存在我的记忆里。每每回想起来,还是那么温暖,那么心动,那么美好。小时候家住松花江畔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三间破旧的土房,房前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菜园子。菜园子里稀稀拉拉地生长着十几棵黄瓜,不知不觉竟长出了嫩嫩的绿叶,又过了一段时间,在茎叶之间,竟结出了毛绒绒的小黄瓜,顶花带刺,甚是喜爱。听人说黄瓜特别好吃,甜甜的,脆脆的,还有股清香味儿,把我肚子里的馋虫都快要勾引出来了。

从那以后,每天我都钻进黄瓜架下,看看这个,瞧瞧那个,有时趴在地上用手轻轻的摸摸小黄瓜,久久不肯离开。我的这些小动作,被爸爸看见了,他不耐烦地说:“整天看什么看,长大了还不给你吃!”。别管爸爸怎么说,我照看不误,每天都守着那几个小黄瓜形影不离,盼望它们早点长大。为这事,爸爸很气愤,把我拽到院子里,照屁股就是两巴掌,打得我哇哇大哭。母亲听到我的哭声,急忙来到院子,一把抱起我,冲着爸爸说:“不就是个黄瓜吗,还打孩子!”说完,直接来到黄瓜地,把那个稍大一点的小黄瓜扭了下来,塞到我的手里。看见朝思暮想的黄瓜,我立刻停止了哭泣,左瞧瞧,右看看,迟迟不肯放进嘴里。妈妈看见后,小声地对我说:“孩子,你就吃吧,过几天还有呢。”实在是经不住诱惑,我先把黄瓜的根部放进嘴里,慢慢地嚼着,细细地品着,先是有一点点的苦,而后,却是甜甜的,不时还能嗅觉到一股清香的味道儿……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美好的一次“盛宴”,也是我脑海中残存下来的母爱的唯一镜头!

从此后,黄瓜便成了我的最爱,黄瓜的味道,已演变成了母爱的味道。成家以后,无论在哪里居住,每年都坚持种黄瓜,在农村居住时菜园子里种,进城后在楼上的露台也种,俨然成了一名种瓜能手。
每当看到顶花带刺,翠色欲滴的黄瓜,就想起了妈妈为我摘小黄瓜的情景,就感受到了母爱就在身边。因而每年第一个摘下的黄瓜,我都恭恭敬敬地把它放在母亲的照片旁边,先让她老人家尝尝儿子种的黄瓜是什么味道儿。几十年来,我不仅把黄瓜种在了自己感恩的心里,也默默地种在了妈妈的另一个世界里,黄瓜似乎成了母子之情的见证。

夜雨,仍在下个不停,灯光下我一遍又一遍地端详着视频里那位年迈的老妈妈,心生无限感慨,这不就是天下所有母亲的一个缩影吗?这不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吗!
妈妈,我多么渴望您能像视频里的老妈妈一样,用手轻轻的、柔柔的摸一摸我的脸啊,可是,必竟阴阳两相隔。那么,亲爱的妈妈,您想儿的时候就托个梦吧,在梦里,您尽情地摸摸孩儿的头,我幸福地亲亲妈妈您的脸……

本文作者简介:
耿志明,吉林省松原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多篇案例剖析、人物通讯、报告文学、散文、小说、杂文、童话故事在《吉林日报》《长春日报》《松原日报》《桑榆文学》《作家故事》《北方都市文化》等刊物及网络平台发表并获奖。独特的创作风格,带有温度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情也悠悠,意也悠悠
一一读《妈妈,您在哪儿?》
文/钢笔
读罢志明老师的新作《妈妈,您在哪儿?》,让人感动,让人泪奔。悠悠深情,无限思念,这是儿子发自心底的呼唤,借十里春风,捎去他的心愿。
作品开篇入境,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让人无法入眠。好在手机便可以打发人们寂寞的光荫。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开车去接96岁的老母亲回家,只见那位老母亲坐在儿子身旁,眼睛不去看路边的风景,却目不转睛地盯着儿子,手拿扇子为儿子扇风,还时而用手摸摸儿子的脸,心里是满满的幸福享受。诚然,儿子才是她眼里最美丽的风景。
该视频我也曾经看到过,也一定感动无数人。可是,却引发了作者凄凄苦苦的联想。虽然是十分遥远,但心心念念,他鼻子一酸,泪水伴着雨水夺眶而出。心里在呐喊,妈妈呀,您究竟是在哪啊?
只可惜,只可叹!阴阳两相隔,今生今世,母子无法再相见……
早就对作者有所了解,他和姐姐都是苦命之人,家中不幸,幼年丧母。因他当时年纪尚小,刚刚5岁,母亲究竟是长啥样,说话什么声音?早年的一切均模模糊糊,蒙蒙胧胧。好在姨妈家里尚保存了母亲唯一的一张老照片,如获至宝,弥足珍贵。试想,那肯定也是一张很小的黑白照片,但终究是留下了母亲清晰的影像。
作者母亲的生命十分短暂,28岁便病故了,晴天霹雳,对于一个家庭、特别是对于两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大灾难啊。作者还朦朦胧胧地记得,母亲在弥留之际的情景,生离死别,悲悲切切,所描述的文字,让人无法直视……
六十多年过去了,母亲虽已渐行渐远,但生前的点点滴滴却一直铭刻在作者的心里。在松花江畔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三间破旧的土房子,前面有一个小菜园儿,每年春季种上几棵黄瓜等时令蔬菜,这里便是作者成长的摇篮。
至今,能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几棵黄瓜秧,初夏时节,黄瓜便是最诱人的美味。他每天都要钻进黄瓜架下,看呀,看呀,盼着黄瓜早点长大,为此,还叫父亲打了屁股,大哭了一场。还是母亲心疼儿子,黄瓜还没长大就忍痛割爱。
行文至此,我就在想,那记忆中的第一根黄瓜,或许是作者一生中吃到的最香甜的黄瓜吧?也是母亲给他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所以在他心中永远不会被磨灭。 作者一生钟爱黄瓜也便源于此吧。
近几年来,也常常看到作者在朋友圈里晒他的露台花园儿,那里集花卉、瓜果、蔬菜之大成,依然成为小区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人们休闲观赏的打卡地。里面种植的黄瓜更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青翠鲜嫩,让人垂诞欲滴。
他思念母亲,每年摘下的第一根黄瓜,都是恭恭敬敬地把它放在母亲的照片旁,让老人家尝尝儿子种的黄瓜是什么味道。几十年来,他不仅把黄瓜种在了自己感恩的心里,也默默地种在了妈妈的另一个世界里,黄瓜似乎成了母子情的唯一鉴证。这就是一颗赤子之心,情也悠悠,意也浓浓……
综上所述,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感人至深,饱含了作者无限思念之情。如果母亲九泉有知,看到他们一家人幸福并快乐的生活,一定会倍感欣慰!

【作品赏析】作者简介:
姚宗希,笔名,钢笔。吉林省松原市人,喜欢收藏钢笔及痴迷写钢笔书法。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以文艺评论居多,偶有随笔、杂文。多年来,作品散见于《白城日报》《松原日报》《江城晚报》《吉林日报》《文学月报》等报刊杂志或文学微刊。
读《妈妈,您在哪儿》
文/许密
阅读此文,心随着文字紧缩,疼痛。如果可能,多想抱抱文中的两个曾经那么小的孩子,给她们一点温暖!
这篇文章由一个视频开始。视频中是一位中年男子开车去接96岁的母亲回家这一幸福的场景,由此自然引入对母亲的回忆。
作者对母亲所有的回忆仅仅凭借来自姨妈家的一张照片,也仅仅是这张照片,母亲的样子便已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里。“妈妈很年轻,方脸庞,大眼睛,浓浓的眉毛像纹过一样,黝黑的头发还有点波浪,上身穿件紫花夹祆,下身穿条黑色裤子……”文章描写照片中妈妈的样子之后,紧接着一句“这就是我的妈妈呀!”也只这一句,便紧紧牵动了读者的心,触动了读者情感的阀门,谁读了都会心痛。
接下去描述印象里妈妈病重的样子,弥留之际对姐弟俩的不舍与嘱托……让悲痛的情绪在进一步提升,并且极有感染力,使读者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两个那么小的孩子,本该在母亲的怀抱里享受母爱的温暖,幸福快乐的成长,而命运却过早地让他们品尝了失去母爱的巨痛,过早的品尝了生活的艰辛。
文章截取了记忆中有关“黄瓜”的故事,这是此文的重点。作者童年生活苦涩,黄瓜成了他的最爱,整天守在黄瓜架下,盼着早点吃上黄瓜,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母亲二话没说,直接把小黄瓜摘下来给儿子吃……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却成了作者对母爱的唯一记忆,母爱在作者的心里成为永恒。此处描写以小见大,感人至深。黄瓜的味道,成为母亲的味道,更是母爱的味道。
此篇文字,把黄瓜作为对母亲的思念的导引,此后的每一年,作者都把第一根黄瓜放在母亲的照片前,作为献给母亲的祭奠,让母亲尝一尝儿子感恩的情怀。作品也因此进入情感表达的高潮,读了使人泪目。这种看似笨拙简单的表现手法,却表达了对母亲深沉的爱,同时又体现儿子最本真的感恩方式,从而让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另外,为了烘托文章的氛围,文章开篇便是“夜色阑珊,风雨交加”,结尾继续用“夜雨,仍下个不停”来与开头呼应,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而且用连续的反问“妈妈,您在哪里啊——妈妈,给儿子托个梦好吗?就让我在梦里摸摸妈妈的脸吧……
妈妈,您在哪里?”
这一连串的反复手法的运用,紧扣了文章的主题,让作者的情绪在此如火山喷发,彻底得到释放——
妈妈,您在哪里啊?悲怆地呐喊,叩问苍天,叩问命运……
之后,文章适时收笔,干脆利落,不枝不蔓。而读者却收不住已被感染的情绪,收不住为两个孩子流下心疼的泪……

【作品赏析】作者简介:
许密,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桑榆文学社《桑榆文学周刊》主编。爱好文学,喜欢用有色彩有温度的文字记录生活,抒发情怀!坚持业余创作以来,发表过大量散文和短篇小说,也偶获奖项。作品散见于各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