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霞洞“糜子”
许洁文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吃荔枝的诗句流传至今,读来脍炙人口。地处岭南腹地的电白,正是荔枝的盛产地。而电白荔枝,以浮山岭南麓为佳,当中以霞洞所产为上品。
电白人爱吃荔枝,霞洞人尤甚。然而,霞洞人不称其为荔枝,却称“糜子”。糜是粥的意思,古时贫困,以粥当饭,因此“糜子”意指是能当饭吃的果子。岭南佳果荔枝,为何在霞洞被称为“糜子”呢?岭南佳果荔枝,为何在霞洞被称为“糜子”呢?在霞洞民间,则流传有一个有关冼太夫人用“糜子”平定贼寇的传说故事。
传闻中南北朝陈、梁年间,越地大乱,部落间攻占抢掠频繁。他的妻子冼英,这位统御部落甚众的南越首领挂帅领兵,亲自抚僚、俚各部落酋长,并迅速平剿各地叛乱,岭南在冼夫人的镇护下形势得以初步好转。
而当多数顽抗的乱贼先后消灭,仍有少数山匪四处流窜劫掠,利用其灵活机动的优势,平时藏身于林棘山中,从不与冼夫人麾下部众正面接战,不易消灭,成为扰乱地区安宁的拦路虎。
冼夫人首先要拿来开刀的匪寇,是一伙占据云炉山的匪众,他们胁迫当地百姓一律要向匪帮供纳粮草,无所不为。并勾连地方部落首领,妄图割据,是罗旁地区动乱的魁首。
冼夫人召集俚族手下,接连荡平黄岭洞、竹林岭多处匪窝,余匪三百多人被逼退守到鸡笼尖岭这处老巢。匪贼盘踞在山高密林内,分布的寨子多设在要害处,一旦有俚族子弟冒头进攻,寨子里的喽啰即各处鸣啰吆喝,其余匪众凭借居高临下地形,纷纷投下箭矢、土石,甚至粪便,所发起一次次攻势就这样被打退。如此反复僵持月余,部队粮草所剩无几,部下都劝说冼夫人放弃这次征剿。
冼夫人思量再三,如果不能把这伙匪众从高凉地面连根拔起,继续任其流窜,贻害无穷。再者我方粮草缺乏,这些长期依赖百姓缴粮缴钱的匪贼,食物必然更为匮缺,冼夫人认定在以后的几日内,敌人必然会因断粮发生骚动。
她一再安抚部下忍耐,每人口粮减半,同时命人遍寻野果野菜充饥。很快兵卒们在山腰发现了荔枝林,树上挂满红彤彤的果子,大的有鸡蛋大小,剥开带有疙瘩的外壳便是雪白鲜嫩的果肉。众人尝了顿觉满口生津,清甜无比。冼夫人当即下令,将岭上荔枝全部采下,这数千斤的荔枝一并计入队伍每日食粮之中,食粮得到了保障,两方人马再次僵持下去。
果然不出冼夫人所料,监视敌情的士兵捉住了几个潜下山补充口粮贼寇探子。在得知敌人已吃光口粮,人疲马乏,并获悉了敌人山寨布防之后,趁着当天子夜,贼寇熟睡之际,冼夫人集中兵力摸到敌人山寨口,一举突破,彻底平定匪患。
剿灭贼寇后,冼夫人没有忘记山上这些红彤彤果子的功劳,对将士们说:“这是顶饭吃的糜子啊。”渐渐的,将荔枝称为“糜子”,便流传开来了。
除了霞洞,电城人也称荔枝为“糜子”,这是冼夫人剿灭贼寇的消息传到娘家电城山兜村后,族人得知是糜子助力冼家军大胜,此后纷纷引种糜子。从此,糜子便在霞洞和电城一带广为种植,当地的人们也把荔枝称为糜子,使“糜子”美名流传至今。
后来,冼夫人委托上京面圣的冯宝带上优质荔枝进贡给朝廷。到了陈代,更是年年进贡荔枝给陈武帝。冯、冼两家运送荔枝上京的族人往往多带上糜子,因古时道路交通不便,运送荔枝涉水过州往往错过馆舍食肆,饥饿时便拿出糜子充饥。
到了唐初,霞洞荔枝已作为贡品进贡朝廷。杨贵妃爱吃荔枝,以荔养颜。当时深受唐玄宗和杨贵妃宠爱的宦官高力士是霞洞冯家村人,于是蝉鸣荔红时节便派飞骑回家乡摘取上好的荔枝,日夜兼程送往京师进贡给杨贵妃。这便有了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霞洞所产荔枝也因此声名远播。
霞洞当时进贡的是什么品种呢?考古学家研究墓志铭时发现,当年驿马传送进宫的荔枝是一种产自高力士家乡名为“白玉罂”的优质荔枝。结合唐代段公路的《北户录》:“南方果之美者有荔枝。梧州火山者,夏初先熟,而味小劣。其高潘州者最佳,五六月方熟。有无核类鸡卵大之者,其肪莹白,不减水精。性热、液乃其实也。又有蜡荔枝,作青黄色,亦绝美。”所记载高州和潘州一带有无核荔枝,品质最佳。
霞洞、观珠一带,就产这种无核荔枝。据《电白县志》记载,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地仍有几棵“无核”的荔枝树是“最佳品种”。唐代所进贡就是霞洞所产的无核的白玉罂吧。
唐代开始,通过冯冼家族,霞洞有沉香、荔枝两个贡品进贡朝廷。也带动了京城及湖广的一些大户人家,高价搜购霞洞荔枝和浮山岭沉香享用。
明清以来,人们为了把荔枝贮存得长久一些,便把茘枝用开水烫煮后晒成茘枝干,然后放瓦罐里贮藏起来,这样可存放一年半载。遇上灾年,它是代替粮食顶饭吃的糜,它也是当地人出远门必带的干粮,平时又成为馈赠亲友的最佳干果。这亦糜亦果的荔枝,当年冼夫人称其为“糜子”,确是实至名归。
朝代变迁,霞洞人种植荔枝的热情一直不变,他们种植了几乎所有的品种。早熟品种有糖卜、红皮、白糖罂、白腊、黑叶、晋奉等。迟熟的六月雪、隔夜水、荷包果等品种多数在七月间收获。也有如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