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双喜临门
刘克勤
世上曾有“祸不单行,福无双至”一说。其实,凡事没有绝对,只是相对而言。联想我当年在部队提干前后的一段经历,不就是福有双至、双喜临门么?
1993年,我已到了志愿兵服役的最高年限,年底就要转业了。
想到还有一次探亲假,于是这年7月初我便踏上了探家的征途,意在利用最后一次穿军装回家的机会,联系一个合适的接收单位。
然而,到家后,现实却让我感到一片茫然。
回家的当天晚上,枕边的妻子得知我最后一次探家的目的后,不禁叹息道:“咳,眼下我这个厂子两个月没发工资了,倒闭是迟早的事。原想等明年小颖上学后,让爸妈照看一下,我到你部队驻地汕头特区打个工,多少能挣点钱。可没想到你却要转业了!”
我除了唉声叹气外,就是双手枕着后脑勺,眼望天花板,一言不发。
“喂,联系哪家接收单位有门路没有?”妻子侧过头问道。
“哪有门路呀?我爸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你爸妈也是普通工人,两家都没有七大姑八大姨在官场,都是墙上挂王八——四脚无靠。再说,如今部队干部转业找个好单位都不容易,更不要说我一个志愿兵了!”我接着又叹了一口气。
沉默。厂区的夜静得可怕!
好一会儿,妻子像想起了什么,突然坐起来推了推我胳膊:“你在部队十几年写的那些文章带回了没有?”
“带回了,在那野战包里,还有获奖、立功证书一大摞。”
“那好,明天全部提上,咱上门推销去。”
我听后一头雾水,莫名其妙地望着她:“推销?推销什么呀?上哪推销?”
“推销你自己啊!当然去市委宣传部哩。要不你去杀猪卖肉的摊档,那屠夫识货吗?只有宣传部门才识人。去去去,上门试一把,输不掉的是勇气嘛!”妻子说完,将被子往上一拉,“睡吧,时间不早了,明天我请一天假,陪你去。”
翌日吃过早餐,我背起那个装有作品和证书的野战包,和妻子登上了开往市区的3路公交车。
走进宣传部大院,我俩在“部长办公室”门前停下了。
身穿军装的我,仍像在队时那样一声“报告”后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坐在办公桌前的那位留着“大背头”的领导模样的人,抬头往门口看看,随即摘下眼镜起身招呼道:“请进!”
“请问,你们是?”进门后,对方询问道。
“领导,您好!我们是来搞推销的。”我爱人抢先回答。
“嗬!你们部队上也兴做生意?”对方见我身穿军装,便笑笑说。
“不,首长,我是推销自己。请问首长贵姓?”我说着掏出一包烟,抽出一支递上。
“好啊,推销自己!来,请坐。”对方摆摆手,“谢谢,我不会吸烟。就叫我刘部长吧”
我俩顺着刘部长手指的一排长沙发上坐下,又接过部长递来的茶水。
这时,妻子熟练地拉开提袋,将一本本作品剪贴本和获奖证书摆在那张宽大的茶几上。
然后笑盈盈地指着我说:“部长,这位是我老公,这些都是他在部队发表的一些作品。快转业了,今天特意拿来推销自己,看能否找个接收对口的单位。”妻子一如平常那样开门见山、快人快语地介绍道。
“呵,原来是这样。”刘部长会意地笑着,随即拿上一本作品剪贴本,翻翻,放下,又拿上另一本翻翻,最后打开一本本获奖、立功证书瞧瞧,连声说,“不错!真的不错!”

图一.作者的部分作品剪贴本
“小刘,你在部队是搞新闻报道的?”显然,刘部长从获奖证书上看到了我的名字。
“报告部长,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我起身立正回答。
部长示意我坐下,眼睛却盯着我肩上的红色肩章牌:“你是什么职务?”
“我是志愿兵,不是干部,转业后作为国家职工安置。”
部长面露难色,有点惋惜:“你要是干部身份就好了!”
一会儿,部长想起了什么,又问我:“你在部队的专业是什么?干的什么兵种?”
“汽车兵,这些都是我业余时间写的。”
“好,好,不容易啊!小伙子,一个开车的司机,专业与爱好风马牛不相及。而你却能坚持下来写出这么多作品,有些还上了大报、获了大奖,不简单,确实不简单啊!”部长深受感动,连声称赞。
一会,部长若有所思地说:“我刚参加工作时,在乡镇当过3年通讯干事,深有体会,新闻报道这碗饭不是人人都能吃的。”接着又问我:“你确定转业么,什么时候?”
“今年10月份转业,这次借休探亲假的机会联系单位。”我如实相告。
“呵!”刘部长点了点头。随即摁了桌上的电话后,提起话筒,“请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在部队开什么车呀?”部长放下电话后聊天式地又询问我。
“开过北京吉普,后来开的是大解放运输车。”
“真正的军地两用人才啊!”部长乐呵呵地笑了。
正聊着,一位中年男子走了进来。刘部长起身向我介绍来者是市广播电视报社伍总编,并指着茶几上的作品和证书对伍总说,“这些作品都是他写的,小伙子不错,今年10月就要转业了,现在回来休假联系单位。你那儿不是要招聘一名司机吗?这不是现成的好人选么。既可开车,又能搞文字,一专多能,一人顶两人用,这样的人才哪里找哟!”
伍总和我握了握手后,马上翻看剪贴本来,笑得合不拢嘴儿。

图二.作者的立功证书
伍总放下剪贴本,转向刘部长:“谢谢部长关心,是个人才,我们太需要了!”
伍总继而又问我,“你在家休假有多长时间,要不先到我报社跟班见习见习?”
“没问题呀,还有个多月时间,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我妻子急不可耐似地抢先回答道。
见我含笑不语表示默认。伍总递给我一张名片:“那就说好了,欢迎你随时来报社找我。”说完,他又对刘部长说,“就这样吧,我还有点事,先走一步。”刘部长挥手示意他先忙去。
伍总走后,刘部长又告诉我,到那儿工作,专职是开车,业余也可写稿子的,还有机会报考专业转干呢。
“谢谢部长!太谢谢部长了!您是我们的大贵人啊!”我爱人一听,激动得伸出双手握着刘部长的手儿,点着头表示谢意。

图三.作者获得的部分证书
就在我到报社见习一周后的那天中午,突然接到了妻子打来电话,告诉我刚收到部队发来催归的加急电报。
我询问妻子电报内容和发报人时,妻子一字一句地念道:“接电速归,否则后果自负。刘勋发。”
我听后瞬间懵了。
“刘勋发是谁?”妻子追问道。
“他是我们师政委呀!”我惊恐地回答,语气明显失态。
“啊!这么大的官,他认识你吗?他怎么给你发电报?”
“我认识他,他哪认识我?真是活见鬼了!”我觉得纳闷。
放下电话,我陷入了沉思——自己当兵13年,在特区开车12年,一没有参与过走私活动,二没有倒卖过部队汽油和器材,三没有私自出车或发生过安全事故。即使有这些劣迹,也不是堂堂师政委给我发电报啊,找我茬的应该是保卫、运输或分管兵员的军务部门才对哩。
可现在师政委亲自发来电报,而且措词那么严厉。“后果自负”,什么“后果”?
我越想脑子越乱,当时通讯没有手机,打长途电话不方便,发电报询问显然不合适。怎奈军令如山,只有马上归队。
下午上班时,我走进了伍总办公室,将事先编好的理由告诉伍总,说中午接到部队发来的加急电报,催我立即归队办交接手续。因自己兼管着车队器材、油料一大堆账目,新接手人到位了,要办理移交。
伍总听后觉得搞移交也不要太长时间,便同意我请几天假赶回去,交接好了再回台里。
当天晚上,我直奔火车站。踏上归队的列车后,心里依然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坐立不安。
几经辗转,马不停蹄,翌日下午5点,我终于回到了部队驻地小镇。一天一晚未吃东西的我,此时感到饥肠辘辘。
找到一家背街的小饮食店,我要了一碗小米粥,两个馒头,慢慢吃着。心想,等天色完全暗下来时,再租一台的士悄悄回到营区,找个信得过的老乡问问到底出了什么事?商量一下对策再说。
吃过饭,洗把脸,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坐上出租车直奔营区。
离家属区还有100米时,我示意司机停车,悄悄往政治处李副主任家走去。
李副主任是本团老乡中最大的官儿。平时有空,我常去他家玩。他在政治机关,一定知道不少内幕。
我瞅瞅左右没人,迅速溜进了李副主任家。
当时,李副主任一家正围桌吃饭,见到我突然出现,李副主任起身后一把抱住我说:“你小子终于回来了,今天下午我眼睛都望穿了,急死人了!”
“什么事呀?”我呆呆地站着,一脸惶恐。
“好事一桩,喜从天降。”李副主任一边搬着椅子一边说,并叫爱人再炒个好菜,拿瓶酒来。
我坐下后,望着李副主任:“你不是又拿我开心吧?”
李副主任笑笑,变戏法似地从卧室里拿出一张《解放军报》,打开第二版,指着一篇署有我名、题为《修‘娘家’的车,他不收钱》的征文稿说:“前几天,师里刘政委看到了这篇文章后,马上将宣传科罗科长叫去办公室,指着文章的署名问罗科长:这个人你认识吗?罗科长说认识,作者是488团汽车连的志愿兵司机,业余报道员,今年要转业了。刘政委接着说,他当团政委时就看过你写了不少稿子,原以为你是个新闻干事。要是这篇文章后没有注明部队番号和作者身份,真还不知道你原来就是下属团队的一名志愿兵司机。”

图四.当年,就是军报上刊登的这篇文章被刘政委看到后,才将作者召回
接下来,刘政委又找来干部科的陈干事,说如今不是有士兵提干指标么,看我刘克勤是否符合条件,如有可能,将我转干,如今能写文章的干部紧缺啊!
根据刘政委指示,陈干事当即给我所在团政治处打来电话询问,刚好值班的李副主任接上电话。得知原委的李副主任知道我已回家探亲联系单位,担心我对转干不当回事,怕耽误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最后一批战士提干体检又定在近两天。无奈之下,李副主任只好假借刘政委的名义发来那封加急电报将我“吓”了回来。
听完李副主任一番介绍,我如释重负,端起桌上那杯酒一饮而尽。
第二天早晨,团干部股长带着我赶赴师卫生所参加体检。
干部科陈干事说,政审时,我已经31岁了,超过了提干不过30周岁的红线。幸亏我的档案里有一张荣立二等功的登记表,恰好符合“士兵立二等功者可放宽一岁”的提干条件,我才由一名志愿兵司机提拔为上尉正连职新闻干事。

图五.作者当年与刘政委(左)合影照
提干两年后,我军龄已满15年,符合家属随军条件。于是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那个已宣布破产的单位,随军来到了部队,后来被安排到军人服务社上班。
妻子说,她离开单位那天,送行的姐妹们好不羡慕,说她嫁给我终于熬出头了,苦尽甘来。
妻子说这是“苦心人天不负,憨人自有憨福”。说完,她哈哈大笑起来,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2023.7.23)

图六. 作者出版的作品集
(配图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刘克勤,男,汉族,湖南省邵东市人。农家子弟,湖南邵阳市直部门工作。湖南省作协会员。业余码字30余年来,散见于各级报刊作品计300余万字,已出版《挑灯集》、《百思一得》、《启明星》、《时光短笛》个人专著4部。尤嗜短小精悍的千字文创作,既不浪费读者太多时间,又能给诸位些许启迪。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刘克勤作品
点击链接-肖殿群作品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