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一百一十)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绵绵春雨润朝效,
杏花桃红泛霞潮,
俊鸟出笼飞云高,
满腹旧文遗尘嚣。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仅主导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 其实“ 分与合”也是宇宙现象与宇宙本体之间的“有无相生”的本然状态。人类若超越狭窄的宗教主义、地域主义与民族主义理念,抛弃物权的私利性和占有主义,世界也许就回归到它本然的状态,文明的本质其实就是天下人文与自然的大统,这就是“境随心变”。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绚丽纷呈本是民族传统、不同地域的差异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差异化是优秀文化之间互补互学的前提基础,但所有的民族文化中最好的体现就是“真、善、美”,用一个具体的字概括就是“爱”,而“爱”才是自然与人类存在的真正基础。
自从欧洲文艺复兴时起,人权与神权的斗争逐渐激烈起来,而人权本身也贴上了阶级分类的标签。西方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以阶级矛盾的对立与调和,以所有制的不同表现形式,以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并依照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理念等,将人类的发展历史进行有序整理科学分类,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将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以历史进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仅仅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前苏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又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定位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初基阶段。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政治家等如何划分社会阶段及归类不同的社会表现形式,对人类历史本身和生活于其中的民众来说,并不重要,而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武装某个历史阶段的人类头脑,从而正确地指导人类的社会实践,真正做到人类身心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各个民族和谐,民族与民族和谐,国家与国家和谐,以致于天下万物处于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状态,这才是全人类幸福的基础。因为人类科技不管如何发达,永远改变不了人来源于自然这一基本事实,人既然是大自然的产物,就必须遵循大自然的基本规律!
世界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程度几乎可以说极大提高,衣食住行等人类必需的基本商品极其丰富,物质文明大步向前的同时,然而人类的精神文明并没有出现像某些历史学家及哲学家所预言的那样,“仓廓食,知礼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没有同步相应,社会道德建设并没有随着财富的增加而趋向高尚,相反,相对于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原始社会道德,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以及西方的资本主义道德,我们的社会主义初基阶段的道德水准却出现大幅滑落,物质文明的进步于精神文明的陷落在当今世界对比鲜明,“仓廪实而知礼节”并未成为社会普遍风向,很多人开始反思当前的世界文化肤浅现象。
五千年来,世界四大文明的唯一幸存者的中国古代社会,民风朴实,人性厚道,礼尚往来,中华民族重情义轻利益,周朝以前,有人犯法,犯人会自己画地为牢,等待官方制裁。历史记载,唐太宗贞观初年,全国共有 二十九名死刑犯,唐太宗特准许他们回家过年,然后待来年秋后问斩,让唐太宗意想不到的是,大年过后,死刑犯们竟全部归案等待处理,太宗感慨之余,将其全部特赦。从此看出,盛唐时期依旧民风纯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然而,看看现在物质丰富但精神贫乏的一代代年轻人,只重利益不讲情义,只重金钱不讲道德,人没有了正常人的味道。很多人在思考反问,中华民族走到今天,祖训基本丢弃,到底我们的民族从哪里出了问题?近几十年来,全世界在物质走向丰富的同时,违背良知的社会现象却层出不穷,履见不鲜。我们五千多年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大厦的基石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金钱主义、个人主义等的猛烈冲击。
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欧洲是个神权社会,基督的”博爱”思想是大家共同的道德基础。过去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等都以战争开路,然后用宗教来统一被占领地区的民族思想,宗教虽然压抑了人类的欲望,另一方面也稳定着人类灵魂。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