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纪事(二)婚事
一一谨以此写给我的老朋友耿茂树同志及他的家人们
文/宋任升
生活中有一种关系,在普通人眼里,或许可有可无,但在有的人眼里,却是崇高的,它超越了朋友,超越了亲戚,甚至是兄弟姐妹,以一种无声而有形的形式存在着,让人感动并无以为报……
2023年农历的5月27日,是我朋友的孩子成婚的大喜日子,为了履行之前许下的诺言和以报人家的相助之情,我必须在27日之前,或尽量提前几日回老家去帮忙的,可是由于手头的事多又急,还是赶在了25日的晚上才与夫人一起冒雨驱车赶了回去。
爱别人容易,获得别人的爱,更是一种荣幸。我一直认为: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好人总有好报。可现实生活又一次次否定了我的观点。如今,从我朋友的身上,却再次验证了我观点的正确性,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只知道付出而不计回报的人,不论是街坊邻居,还是亲戚朋友及同事领导,他都把帮助别人作为理所应当又责无旁贷的事去做、去为,我不知道这是否与他所从事的职业有关,还是天生的性格所决定的?
偌大的一个婚事场面,在本村人和临村人的眼里可算得上是首屈一指。不容置疑的是,这就是他所付出的一种回报,这与那种遇事斤斤计较,又唯利是图的人相比,可真成了明显的比对,这也充分说明了人世间因果循环的机理。
从24日的扎龙门开始,老天爷也来凑热闹,就算是送上了一份贺礼吧。同时也作为一面镜子,再次验证了世间的真情所在。天下雨?不怕,我们塔棚。朋友自愿把做建筑的架子管拉来了;架子上面的篷布咋办?没关系,我有;天热?没啥可怕,他又把养殖用的十几台工业风扇送来了;桌椅板凳不够用?那是小事;还有……
有人戏称:我们村啥都可以缺,就是不缺做饭的。冒着三十四五度的高温,最为繁忙和劳累的就是厨房,除去两个大厨主管,20多个帮忙的,男的女的都是大汗淋漓,顺菜装盘,个个忙的不亦乐乎。我在朋友家,尽最大的努力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为到场贺喜还有助兴的人端茶倒水,搬桌递凳。忙里偷闲也去跑一下厨房,慰劳他们几句并顺手抓拍几个镜头。
其实,每一位到场的人的忙活都是情有可原的。首先是我那朋友之前的付出,已经为别人做了模板,做了样子,所以今天对于任何人的表现,都可以看作是对主家的一种报答。而主家对于我的付出和爱,不论我尽多大的努力,也有一种报答不完的感觉。
我与男主家是朋友关系,也是一路之隔两个村又一起长大的发小,他只长我4个月。不论我家的大事还是小情他都会操心。在我建房的过程中,他为我掌控了全盘,从规划、结构的落实,到沙子、水泥、红砖的购料等等;嫂子的为人同样令人钦佩,她也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在那段日子里,我的衣食住行哪一点都离不开她;至于两个孩子嘛,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然是非常优秀的,她们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令人羡慕,让人敬佩;还有家中坐镇的老太太更是拿我当自己的孩子一般对待!
那时候我常常被这一家人的关怀所感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便将这份真情用文字的形式收藏在我的日记之中。
婚庆的场面自然也是如此,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力求完美,对待每一位到场的客人,都是热情招待。如果说大酒店吃的是一种豪华,享受的是一种气派。那就可以说,这在主人家里吃的是一种实惠,享受的是一种真诚!
我离开老家已经有30多年了,至于眼下的一些乡风民俗了解的不多,我曾私下里与身边的朋友一起聊天:就招待费用,对于主家来说,是不是有些负担?人家说如今农村的风俗就是这样。白的公事,随着社会改革,简约了许多。可是红公事,也就是这儿娶女嫁的大喜事,倒是有些愈演愈烈之势。不过话又说回来,你看这么多帮忙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人家在外面打工上班,谁不是每天三四百元的工资,只是碍于情面,碍于人际关系,又不得不放下手头的一切到场帮忙,或是捧个人场。
经他这么一说,再站到主家的立场来考虑,可不是咋的,伙食费用自然是少不了,哪怕是挥霍点浪费点也在所不辞。看来我这离开家乡的时间久了,少了这方面的参与,对咱乡风民俗确是淡化了很多。这也正像有的人说我:人在外面呆的时间长了,回到老家就不会做事也不会为人了。哈哈哈,我也许就成了这种人。
婚礼前的仪式在继续中,25日晚上我用4个多小时的时间赶到老家,自然是先去向主家报到,26日全天值班。当一个人把别人的事看作自己的事来做的时候,就会感到满眼是活,满身是劲。或许这也是报答主家之前为我付出的一种方式吧。
我在文章的前面曾提到过,最为繁忙又辛苦的是厨房里的那帮人,但是到了晚上包喜饺的人则更为忙碌,还络绎不绝,应该说是所有到场的女性。她们从吃过晚饭开始,就急急的着手和面、调馅、擀皮和包饺子了。因为这包喜饺吃饺子也是婚礼过程中一道不可缺少的程序。
同时,本村的两支舞蹈队也开始争相上演她们事先准备好的节目:扇子舞大开大合,时而温柔,时而浪漫;军鼓队锣鼓喧天,整齐划一的动作与铿锵有力的声音混为一体;快节奏的戈步舞让人目不暇接,展现的是一种年轻,一种张扬;群娱群乐的广场舞,也相继在女主家也是喜丈母娘的带领下上场了;幽默诙谐的演出,夹杂着憨态可掬的逗乐,让看客们大笑不止的同时,还不忘把掌声送上。一阵高过一阵的掌声与欢笑声,将整个喜庆的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原本还想着去为今晚包喜饺的那些人拍个照,录个视频什么的,可我这个更喜欢热闹的人,把那个时间段给错过了,等我记起来再跑过去的时候,人家已经结束了。呵呵,你看我这算不算是一次失误,或者说是一种顾此失彼啊?等把今晚所有的宾朋送走之后,就剩下我与主家的几个人了,我们又忙活了好大一阵子,在我回家休息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
眯了一会儿,两点半多就赶紧起床过去,这时邻居也有两三个人过来准备着下喜饺了,我又返回去,将夫人喊来。时间在继续,四点钟左右吧,帮忙的街坊邻居也陆续到齐了。今天是举行婚礼的大喜日子,到来的亲朋好友都是在主家吆喝着先吃完水饺后才开始忙活的,该干啥的干啥,临时没有安排的,就坐在棚中抽烟、喝茶、打扑克,随时听候管事人的指挥。
我自然还是跑前跑后,为所有人在忙活。因此,常常听到有人在说:看人家这朋友,虽然是外村的,可比咱本村的都能干。从背后传来的声音,我权作没有听见,可有时人家当面这么说,我也只好付之一笑,或简单的回复一句:应该的。
婚庆公司的一切程序,都是和主家事先择订的良辰吉时统一的。婆家的迎亲队伍是同一色的高档轿车,开路的是车载的鼓乐队,此时此刻无论是男娶还是女嫁,其形其势都是人生中最辉煌最耀眼的时刻!
等迎亲的仪式完成后,新娘就要被婆家人娶走的时候,我看到了她及其父母,还有不少人眼里滚动的泪花。千辛万苦养大的女儿啊,即将成为人家的媳妇,虽然仪式过后还会经常回娘家来,回来尽一份做儿女的责任,可是这一刻的滋味,难以割舍的心情会让自己以及至亲们难以控制,滚烫的泪水就是最好的证明。作为一家人,父亲的心胸自然是更豁达一些,可娘不行啊,女儿是娘的小棉袄,是娘的心头肉啊。这让我想到了:我那孩子当时出嫁的情景,眼中也控制不住地有东西流了出来。
曾记得在我初学写作的时候,曾学着写过一首诗,就权作是诗吧,前两句已经记不清了,后两句好像是:“……鼓乐喧天嫁夫去,窃看父母喜泪流。”只不过这喜泪中所含的成分可不少啊!
举行婚礼的现场就订在几十里外的一个四星级酒店,气派不用说,车水马龙,宾朋满座,主持人用他那标准的普通话和十分娴熟的开场白,在指导着一切……
在整场婚礼庆典中,让我记住了:一对新人自始至终的落落大方,温文尔雅还有彬彬有礼;让我记住了,我的朋友作为父亲和岳父的双重身份,那略显激动的答谢辞和对一对新人的谆谆教导;还让我记住了,新娘她姐家那两岁多点的小外甥,不慌不忙上台为一对新人送上的祝福和兴高采烈下台时的情景;还有台下那不断响起的掌声与欢呼声……
我曾参加过一些婚庆典礼,场面自然也是见过不少,可是如此欢喜、如此人气、又如此喜庆的场面确实不多。我想:这就是我朋友人格的一种体现、付出的一种回报吧。这也让我更加坚信:付出终有回报,只是来早或是来迟。
最后祝福一对新人,婚姻美满,白头偕老,早生贵子,幸福一生!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宋任升,网名闲情醉笔,60后,山东滨州人,暂居青岛,一个热衷文学又不失农民身份的城市打工者!现任采菊文苑网络平台现代诗部秘书长及文学总顾问,并兼多个网络平台的文学评审及领导;常有作品在网媒和纸媒发表,并在不同网络平台的征文活动中多次获奖;热爱生活,愿用一颗感恩的心,与有正能量的人为伍,一起学习,娱乐,陶冶情操!
主播简介:沧海,退休警员,现居天津,爱好文学,喜欢诵读。现为多个网络平台的金牌主播,常有小说诗歌散文等有声作品在各大网络平台刊出,愿用声音传递真情,弘扬传统文化!
主播简介:小薇,原名张薇。辽宁辽阳人。著名节目主持人。中国百余家网络平台首席主播。文字作品在微信公众号偶有发表。诵读作品发表近1000余篇。2022.7.2与电视台主持人共同主持《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千人大型庆祝党的诞辰101周年文艺汇演!取得了市委区委领导的一致好评。2023年5月2日荣获中国桃花源文轩有声平台金话筒荣誉称号,并获得平台颁发的荣誉证书。
音频合成:晚风,退休教师,喜爱诵读,喜马拉雅优质主播,滨州头条金牌主播,鸿雁文学等多个平台的金牌主播,以声音交朋友,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