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岛印象
—-孙静波
2021年5月下旬,我坐班船到达枸杞岛,参与了一部电影的拍摄。
从沈家门墩头客运码头出发,驶往嵊山岛。过了大半个小时后,遇到了大浪。
人躺在客舱里,感受到不舒服,就来到了舱外。海面波涛起伏,拍击船头激起的海水,可以覆盖船的前半身。客舱上有档板,船舷上有遮避阳光和波浪的保护屏,因此浪花溅不到人的脸。
船航行一小时半以后,先到达嵊山镇。码头上有我们事先联系好的中巴,把摄制组成员接上后,驶过跨越嵊山和枸杞两地三礁江跨海大桥,到达了我们预订的旅店。
三礁江大桥横跨枸杞、嵊泗两岛,是一座三塔双索面斜拉桥,建成于2010年。大桥结束了枸杞、嵊山两岛居民依靠舟楫往来的历史。
拍摄间隙,我和普陀摄影家柴老师租了一条机帆船,在枸杞牧场观光拍摄。柴老师是我小学校友,她比我年级低,她的班主任就是我母亲,因此大家都很熟悉。她在这条船上,给我拍了许多照片。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枸杞的海上牧场:辽阔而壮美,这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碧澄的海面上整齐而有规则地排列着红白相间的浮筏,每个浮筏下面有条条苗绳,大而肥的贻贝就生长在苗绳上,苗绳是它们的“脐带”。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的美景,就准备把这图景融入到正在写的长篇小说中。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唯一的源泉。
“海上牧场”与大草原的牧场不同之处在于:海上牧场中间有众多嵯岈奇特、风格崚嶒、巧夺天工的礁石和岩群。它们和海,和海上牧场,构成了人世间的独特的大自然美景。
在夕阳辉映下,我看见一百多米以外的巨礁下,有位中年钓客,悠闲地坐在自划筏上,在岩下安静地钓鱼。尽管几次观察,他没有提起鱼杆,但他心无旁鹜的淡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联想起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诗中那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来独往的“渔翁”,则合有几分诗人自况的意味。苏东坡曾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
淡定的钓客也给我以浓浓的奇趣。
为我们掌舵的船老大,也是一位钓手,在舵把附近,有六、七条钓杆,很普通,不像街市钓具店那样式样新颖,价格昂贵。他告诉我,海上牧场的渔工,年收入通常在三十万以上,他们组成了一个合作社,领导得力,社员齐心协力,把海上牧场经营得有声有色,销路宽广,经常有各级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拍摄,使得枸杞海上牧场声名远扬。
据了解,目前枸杞贻贝牧场共有1480多公顷,枸杞贻贝因质量好,味道鲜,颗粒大,价格便宜,深受广大客户欢迎,订货单位来自广东、山东、四川、河南等地。
我们住在面朝蔚蓝大海的地方,看着彻夜不眠的海上渔火,在这片被神灵眷顾的海,我感到岛是神明的诗,亦是天作的画,她是一颗有着美好未来的海上明珠。
枸杞岛确实是值得一游的东海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