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荣辱篇》(10)
原文: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
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又畜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刀布”是古代的钱币),有囷(qūn,谷仓)窌(同“窖”),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于是又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是于己长虑顾后,几不甚善矣哉?
今夫偷生浅知之属,曾此而不知也;粮食太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穷矣。是其所以不免于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zì,通“胔”,尸体)者也。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
彼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其㳅(同“流”)长矣,其温厚矣,其功盛姚(通“遥”)远矣,非孰(通“熟”)修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故曰:短绠(gěng,绳子)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
夫《诗》《书》《礼》《乐》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故曰:一之而可再也,有之而可久也,广之而可通也,虑之而可安也,反鈆(同“沿”)察之而俞可好也;以治情则利,以为名则荣,以群则和,以独则足乐。乐意者其是邪!
译文:
人之常情,是想吃美味的食物,想穿华美的衣服,出行想有车马,又想积蓄很多的财富,而永远不知满足,这就是人之常情。
现在人的生活,才知道了饲养鸡狗和猪,又饲养起牛和羊,但平时饮食却不敢喝酒吃肉,有了余钱,也有谷仓和地窖,但不敢穿着丝绸。节俭的人尽管有一筐筐的储藏,但出行不敢享用车马,为什么呢?他们不是不想,而是担心天长日久难以为继。于是他们节约用度,控制欲望,积蓄贮藏,作为后继之用。这就是为自己的生活做长远打算,这不是很好吗!
现在那些苟且偷生无知浅薄的人,连这个道理都不懂,曾经富有而不知节俭,奢侈浪费,不顾将来,不久就耗尽家财而陷入穷困。这就是他们之所以不免要受冻挨饿、拿着讨饭的破瓢和布袋而死在沟壑中的原因啊。何况现在所说的先王之道、仁义的传统、《诗经》《尚书》《礼经》《乐经》的义理呢?
先王之道是为了整个天下而作重大思虑的,是为天下百姓作长远打算而流传至今的。先王之道流传长久,蕴积深厚,功绩盛大而遥远,不是熟知此道且有修为的君子,是不能明白的。所以说:短绳不能汲取深井中的泉水,浅陋无知的人就不能和他探讨圣人的言论。
《诗经》《尚书》《礼经》《乐经》的义理,不是平庸的人所能明白的。所以说:明白一个道理,就可以明白第二个道理,明白了就可以长久受益,推而广之,就可以融汇贯通其它的道理,思考这些道理可以使人心安,探讨和遵循这些道理会越来越爱好它。用它来控制情欲就会对身心有利,用它来为人处世就会获得荣誉,用来和众人相处就很和谐,用来独处就感到很满足。心中的快乐莫过于此啊!
秋雨堂浅见:
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所以叫“人之常情”,这无可厚非。但在丰衣足食的时候,不知节俭,奢侈浪费,不为将来考虑,只顾一时痛快,这就是无知和愚蠢了,就会受到人们的鄙视。
人类是最具忧患意识动物,不但终生都在为自己的将来千方百计地积攒财物,而且也想为子孙后代留下尽可能多的财富。其它的低等动物就没有这种意识。据我所知,在低等动物中,除过老鼠和蚂蚁喜欢积攒食物外,其它动物吃饱了肚子就停止觅食了。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恐怕就是因为人具有忧患意识吧。
所以,能为自己的生活做长远打算的人,是明智的人;能为天下人做长远打算的人,就是君子和圣贤。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为天下人做打算、来成就自己君子或者圣贤的事业呢?荀子认为,那就要通过学习《诗经》《尚书》《礼经》《乐经》这些经典,去除心中的私念,推行先王之道,弘扬仁义的传统,这才是一个知识分子最高的荣誉。
2023.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