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贞科
★夏至之夜(四篇)
夏至后的夜晚,有些烦闷,坐在屋里,有几分浮躁。我更期望走在夏夜的星空底下,一个人,没有心事,一份清闲的看透。
八点左右,换上运动装出发。记得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有仪式感的人生,使我们有了切切实实的存在感,真切地感知生命,从而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人到中年,对于刷存在感我已毫无兴趣,能让人“热忱地面对生活”,这,我喜欢。散步前换上运动装,也算是一种仪式吧,证明我也是热爱生活的人。何况宽松舒适的运动装,棉质的柔软妥帖让运动更加自如,更适合夜晚或疾步或慢行。
手机耳机里是蒋勋的声音,他在细说《红楼梦》。醇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让人着迷。一个人的散步变得从容起来,像有同伴在身边轻声絮语,又避免了一人散步的尴尬。其实,我喜欢独自散步的随意,只是路上常遇到熟人热切的探询,好像我多孤单似的。您看,我终未能免俗。
夏夜八点的街道,比白天更热闹些。行人来来往往,逛街的、纳凉的、散步的,太多的人从家里走出来,享受这晚风的清凉。马路边商场前的广场上,多的是跳广场舞的人。大妈居多,几位大叔,点缀其中,大概是新手,一招一式,认真地有些拘谨。音乐照例是欢快热情的,耳熟能详的旋律,让人不禁跟着哼上两句。曾经,也想去学跳广场舞,但,只是想想而已。终究,我还是缺少在人前放飞自我的勇气。
路口,一对中年夫妇在卖西瓜,身后的农用车的拖斗里还有不少。电子喇叭不知疲倦地吆喝着:漫河的大西瓜,包熟包甜,不甜不要钱。一声声,搅得热浪又高了几分。有行人买瓜,男人殷勤帮着挑选,女人麻利地称秤收钱。他们黝黑的脸,在昏黄的灯光下越发显得疲惫。忽想起《卖炭翁》中的句子: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热的天,他们的收入会好一些吧。忙到现在,不知他们吃过晚饭没有。
永兴东路的尽头车辆较少,宽敞舒适,适合小跑,是晚练的人最爱的一段路。疾走在马路上,微风轻拂,农科院试验场种植的庄稼混合着花草的馨香袅袅进入肺腑,大汗淋漓也是一种快乐了。路过那棵枝繁叶茂的法桐,树下依旧站着那位老人,腰板笔直,随身听里放着京剧。精彩处,他跟唱着,手在腿上打着节拍。从容自在的气度让人羡慕。是不是人到了老年,才能做回自己?突然想起看过的一篇文章中的句子:“遇会心处,则倚树而息,藉草而坐,悠然遐想者久之。”眼前的老人,就在这样美好的境界中吧。
原路返回,穿过翠微公园,夜钓的人,端坐小凳,静静守候。芦苇丛中,三五萤火,闪闪烁烁。跳广场舞的人已散,健身器械处还有三两个锻炼的人。凉亭里有人在拉二胡,曲声哀怨婉转,若断还续,如浮云游荡天际。草丛里,夏虫鸣唱,和着树上断续的蝉声,渐渐走进夜的宁静。
到家,蒋勋的声音还在耳边,像奶奶讲也讲不完的故事。运动后产生的多巴胺令心情愉悦,带走了身体的疲惫。睡前再读几页书,庸常的生活,也有了诗意。慢慢地,如一尾鱼静静游入海中。
欣逢盛世,国泰民安,能夜夜安眠,还求什么呢?
★立秋遐想
立秋后的天是蓝的,立秋后的云是白的,如同时空长卷中的留白,淡了日子,浓了幽思。浓妆淡抹的秋,印染着时光的色彩。在时光静静的流转中,单纯了许多的颜色。柔婉与丰盈,将立秋后的日子温情了许多。当夕阴的清景因秋的坦荡而一览无余时,心也随之阔大宽容起来。温情也好,平淡也罢,都静静落入生活之海。
秋月如水,清夜无尘。静静的,一轮秋月升起来了,如一朵白莲花绽放在夜空中。清凉的月光洒在身上,有种说不出的惬意。这样的夜晚是很适合到外面走走的。
无须人多,一人就好。漫步在翠湖园的林中小道上,穿竹林,过木桥。有桂花的香气缠过来,像顽皮的孩子追着人跑。几许香,几许甜,连月光也变得香甜起来。
月光下的一切柔美而干净。垂杨柳婀娜的身姿,随夜风轻摇,摇碎那月的光影在水面上跳跃。那一片小小的荷塘,静默着。月光为荷叶穿上了薄薄的轻纱,宽厚的叶子没有了夏日绿得逼眼的蓬勃,多了一种梦幻的美妙。小桥边,茶吧旁,芭蕉肥大的叶片,在夜色中自在地伸展着,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虽没有秋雨相和,却有月光在芭蕉叶上写诗。
榕树如盖,木椅安然。风吹过来,带着露珠的味道。脚下的草坪湿漉漉的,青草独有的香气弥漫在周围,在露水的滋润下,那么纯粹、那么醇厚。阵阵虫鸣轻吟着秋的韵律从草间传来,或高亢、或低沉、或清越、或婉转,天籁之音在寂静的夜幕中交织。古人说,春听鸟鸣,夏听蝉声,秋听虫吟,冬听雪声。在我看来,这四种声音里,秋天的虫鸣最有诗的意境,最符合诗词里平仄的音律。没有秋的悲凉,只有生命自在的欢欣。这从《诗经》中传来的吟唱,是秋夜最好的名片。矜持而又热烈,朦胧而又清明。
抬头望月,月满天心。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忽忆起宋代吕本中《采桑子》词云: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秋月无语,人们却偏要说“月亮代表我的心”。也许,只是因为人生的得意落魄,爱恨情仇,也如天上的一轮明月,有着相同的阴晴圆缺?
还是喜欢苏轼的洒脱,“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人生的际遇,谁能满满地把握?顺其自然,随缘自适,就会自有一份从容和淡定。
立秋后的宁谧,云淡风轻。在秋的从容淡定中,欣赏秋的殷实厚重;在秋的澄澈清明中,享受纤尘不染的境界;在秋的曼妙舞姿里,聆听大自然美妙的节拍。
立秋,它以一种别样的感觉,给予人生一种别样的丰富。如果用淡扫娥眉的画笔,勾勒渲染出玄妙而微的立秋之色,那么,其中一定有亦虚亦实的梦幻。不过,无论是惆怅还是浪漫、沉思还是随想,立秋的成熟一定会让你感动,在金菊红枫的温馨记忆里,让人期盼,让人流连。
★大雪时节雪花飘
大雪节气后,雪就像一位美丽而高贵的公主,舞动着洁白的的面纱,飘然而至。大雪节气给人的感觉往往是萧瑟、苍凉。然而,我却喜欢下雪天的那份肃穆、晶莹、清淡和安祥。
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皑皑白雪,喜欢化雪后屋檐下晶莹的冰挂,喜欢清晨窗户上美丽的霜花。有雪的冬天是孩子们的乐园。“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当那六角形的精灵把河面、树林、田野、村庄都银装素裹,大地变成了粉妆玉琢的世界。光秃秃的树枝上挂满了毛茸茸的雪球,寒风吹来,树枝轻摇,玉屑似的雪末,便随风起舞。这时,我和小伙伴们就会欢呼雀跃着冲出家门,一路奔跑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充满了童趣与向往。
在诗人眼里,雪天是那样的美好,处处充满诗意。唐朝诗人刘长卿在他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里写道:“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幕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虽未直接抒情,但山野孤寂的羁旅情怀不写自现。廖廖几笔便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然写雪写得最传神的要数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身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诗人只用了20个字,就勾勒出一幅幽静寒冷的动感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此情此景,会让你感受到明净、空灵、悠远,犹如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在雪景中最具影响力的当数伟人毛泽东的那首《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整首词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其情感真挚、寓意深远、哲理精辟,令人拍案叫绝,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对于我来说,大雪也是感受温暖的季节。瑟瑟寒冬,邀三五知己,围坐一方温暖的小店,把酒闲话,很是惬意。点一炉熊熊火锅,开一瓶老白干。轻啜慢饮间,传递着相知相惜的情愫。慢慢地倾诉,默默地倾听。窗外飘着零星雪花,滴水成冰。屋内摇曳着橘黄的烛光,温暖如春。那份感受,那种意境,早已酒不醉人人自醉。彼此间的那种牵挂,相聚时的那份欢欣,在瞬间得到升华。
我更喜欢在大雪纷飞的早晨,慵懒地坐在阳台上,捧着一本心仪的书,心无旁鹜地读上几页,看窗外孤寂的枝头琼装玉裹,那一片片白絮,写满冬去春来的静谧与祥和。
★大寒与腊八粥
记得儿时一个星期日,时值大寒,鹅毛般的大雪从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给大地铺上一条厚厚的毯子。我站在炕上,朝外张望着,好想冲向雪地,捧一把雪贴在脸上,感受它的冰凉,再用舌尖舔一舔,尝尝它的味道。姥姥看出我的心思,吓唬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你可别去外面疯跑,老实在屋里呆着吧,一会儿,姥姥给你熬腊八粥喝。”
腊八粥,虽不是我第一次吃,但听到姥姥说要煮,还是十分期待一下子就能吃到嘴,尤其是在那缺吃少穿的岁月里。“腊八粥好香啊!”姥姥的“香”字说得十分夸张,极具诱惑力,让我产生无尽地遐想,想像着腊八粥像过年时吃的炖猪肉那样香,像父亲带回家的糖果那样甜……这样想着,我不禁口舌生津,满心欢喜地期待着香喷喷的腊八粥。
见我断了去外面的念头,姥姥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她忙迈着小脚颤巍巍地走到粮袋前,打开一个小布袋,先从里面小心翼翼地舀出一点白莹莹的大米,再用瓢舀出金灿灿的小米和红灿灿的高粱米,装在小盆里。然后到装豆类的几个袋子里,取来红小豆、花生米。最后踮起小脚,在屋子正中间高高悬挂起的竹篮里,神秘地抓上一小把红枣,顺手还塞两枚到我手里。我把枣子塞进嘴里,咦,好甜啊!准备好所有的东西后,姥姥开始把各种豆子放进大锅里煮。每过一会儿,我就会急三火四地催问着:“姥姥,腊八粥什么时候能熬好?快点,我等不急了!”姥姥用瘦削的手指刮着我的鼻子说:“小馋猫,这熬腊八粥啊就像看着你长大一样,得用心熬,慢慢熬,才稠,才香,再耐心等等啊。”
望着姥姥拿起长把勺子在锅里划着一圈圈优美的弧线,我的心湖里也荡起了一圈圈的涟漪:长大后,我也要给家人熬腊八粥喝……
等啊等,腊八粥熬好了。大锅里冒着袅袅的热气,飘着腊八粥的香味,我嘴里不住地说:“姥姥,我要吃腊八粥。”姥姥用勺子盛出一碗热乎乎、散着香气的腊八粥,再从糖罐里抠出一块糖,放进碗里,慢慢搅拌,一旁的我早就等不及,急切地张着小嘴。姥姥却不住地用嘴吹着气,偏说要等凉一凉才能吃。而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恨不能立即吞下整碗的腊八粥。
我终于尝到了腊八粥,黏黏的、甜甜的、香香的,小脸上绽开了一朵花,姥姥见了也开心地笑着,并说起了那句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我顺势倒在姥姥怀里,向她撒起了娇,祖孙两人笑着抱成一团,好不热闹。
如今,姥姥已作古多年,我也过了知天命之年。每年的大寒节气,总能回想起姥姥为我熬腊八粥时的情景,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那浓香的腊八粥,是我心底永远的甜!
作者简介:
乔贞科,男,公司职员,文学爱好者,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十余万字,获国家级奖一次,省市级奖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