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141》「飘舞的剑」(3954辑)

晨间寄语
现在的外来人口在北京的占比几乎超过了三分之一,耳濡目染,受语言环境影响,在那里学普通话要容易些。由于全国各地陆续在那里定居的人们,会带着各自的方言或乡土气息,只要你稍加注意,一张口,你便能听出个中不同。以改革开放为限,我们这支部队到北京算是早的,所以到现在,我们有些同志也在那里定居下来,既是首都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北京发展变化的见证人。
同理,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也有它的贫穷与落后,尤其是远郊的一些山区。如我们部队进到原延庆县(现在叫延庆区)的某些山村,如果不是我们部队到那里去开山修路,有的老百姓甚至还没有见过汽车。虽不能与18军进藏时,有藏民拿着青草喂汽车那么夸张,但是,1978年的那个冬天,说北京人围着汽车看稀奇,不会有人相信,当然,那是在北京远郊的某一隅。
那个时候,这些山里的物价十分便宜,买一只大公鸡不过两三块钱。其实北京人的生活十分简朴,吃得很对付。包括城区的很多上班族,两个馒头一点咸菜一碗稀饭,是他们长年的餐饮主食(指那个年代)。夏天,单位上几个年轻人约起喝啤酒,请客的那位只负责啤酒和花生米,其余的各人自便。这是一种约定俗成,各人打了饭菜抬着走,家家门前过,轮到谁都是如此,可能这就是最早的AA制吧。
北京人见怪不怪,南来北往的人多了,说谁谁谁家有人当大官,一点也稀罕。相反,大杂院里谁家炒菜的炝锅声频繁,一定会受到关注和羡慕。我外家亲戚住在清华大学后门清华园那一带,在那里进进出出时,的确感觉到了老北京人的节俭。亲戚朋友来了,最好的食口就是包饺子,但是普遍是肉少白菜多,或粉条萝卜丝。看到买回来的肉不算少,但是多的放到冰箱里,美其名为招待客人,肉,看得见就行了。
深入老北京人的家庭,你会学到很多东西,最明显的,一是窗明几净,清洁卫生,家什物件整理有序。二是粗茶淡饭,十分节俭,大多数家庭,一个礼拜只吃两三餐荤菜,他们的家主,会把从周一到周末的吃食安排个大概,其家庭生活,且有一定的规律…。
又翻看了以前的日记,贵州人写北京人,纯属无稽之谈,惹人批判,权当闲言碎语,笑话了[OK][抱拳]。
新的一天,早安!
2023.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