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酷热难熬时的几个关键节点
文/任老师辑
骄阳似火,酷热难熬。你可知道,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下,我们的身体在怎样千方百计地“闯关”,甚至“舍车保帅”地“拼死”应对,在怎样的煎熬中经受磨难,甚至是生与死的考验:
30℃时,汗腺系统启动,人开始冒汗,以及时散热,保持正常体温。
32℃时,感觉闷热,汗腺加大马力,人大量出汗,还能暂时勉強维持正常体温。
37℃时,人体的对流和辐射散热系统出现失灵并进而开始“犯上作乱”,不但不再散热,反而吸热,汗腺开足马力仍力不从心,汗液在大量蒸发,体内水分变少,血液越来越浓稠,心脏压力逐渐增大,人已随时可能中暑。
37.5℃时,心跳明显加快,血管扩张,流向脑部的血流减少,比平时多60%的血液“被迫”输出至体表,以起到哪怕一点点散热的作用。
38℃时,汗腺再无力护驾,皮下血管扩张充血,脸通红,皮肤发烫,人体内各种酶的活力下降。
40℃时,皮肤如着火一般,头晕眼花,内脏血流减少,心功能因负荷加重受损,大脑血流减少,脑神经开始缺血、缺氧,意识开始模糊,情绪开始失控,幻觉开始出现。
42℃时,整个身体愈发严重缺氧,心、肝、细胞结构受损,细胞受到不可逆的损害直至衰竭,人体器官开始罢工,最终功能衰竭、昏迷、直至死亡。
从上述不难看出,高温之下,人体和主要器官都已由平时的正常运行进入“应急状态”,温度越高,它们越显得“手忙脚乱”、“疲于应付”,而且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人体各个器官的“护驾”能力也越来越弱直至无计可施、力不从心。
这时的我们,千万不该麻皮大意,不可逞强任性,不能侥幸,不要硬撑,不可过高估计自己的身体在巨大危险中挺过去熬过去的能力,而应及时“服软”“认怂”,采取自救措施;涉及到老人和孩子,更要格外小心谨慎。
最近应及时做这些事情:降低小环境温度;多喝水,多喝茶,不喝酒,少碰咖啡;尽量不在10点到16点时段在户外逗留;降低健身运动强度,温度过高时叫停运动。
在户外感到疲倦无力、心跳加速、头晕头痛、恶心,马上停止一切活动,尽快转移到荫凉处,及时呼救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