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不灭成均恩》
作者:于海根
一年一度钱塘潮,
叠画重来更妖娆。
成均修筑浙海塘,
后辈无数竞折腰。

上午在手机抖音里看到,今年钱塘江首次发现“对撞潮”,场面震撼,势不可挡。最后片段三股交叉,碰撞之后,是交融,然后按自己的矢量方向出发。
这个场面太壮观了,虽不能现场感受,但震撼的画面已让我激情涌奔。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让我热血沸腾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回忆起2019年秋天,率“追踪前贤,寻根江浙”考察组追踪盐城籍明代先贤、浙江巡抚成均修筑钱塘海堤的事迹,更加怀念与敬仰这位曾被浙民立过生祠的盐城西乡一代廉吏成均。
成均,明朝直隶淮安府盐城县大成庄(今盐都区学富镇中兴街道大成村)人,举人出身,字士溥,生于明朝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于永乐六年(1408年)入仕,由国子生任都察院广东道监察御史,历任江西巡按御史、广西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江西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中宪大夫、南京署刑部右侍郎、江南巡抚、户部右侍郎、浙江巡抚等。
成均一生历太祖、惠帝、成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六朝。历职南北,殚心致力,被当时朝野一致公认为“端厚勤慎”、弹劾无所避的清官廉吏。在任职浙江巡抚期间,不忍沿海潮灾扰民,领嘉、严、绍三府民夫修筑海堤(即今浙江海宁钱塘大堤),使波涛不侵,田宅平安,浙民仰其功德,于宁波等地立生祠祭祀。
明正统四年(1439年),成均因病告老还乡,奉旨着医调治不愈,正统五年卒于中兴大成庄。朝廷赐祭奠,二月十六日旨派淮安府通判朱龄到场,主持御葬仪式,宣读御祭文,谕葬于大成庄北,谥号海塘。
成均古墓(又称“侍郎坟”)遗址位于盐都区学富镇中兴街道大成村居民点北侧、盐宝河(又称盐河)南岸。当年御葬“侍郎坟”共有有六座坟墓,主坟高十五米,东南向,八字排列,墓地占地13.4亩。是当地的文物古迹,也是远近闻名的地理坐标。“文革”后期“退坟还田”中,侍郎坟遭到平毁。
2017年下半年,成氏族人筹措资金,依据大成庄古八景中有关成均古墓的两个景点“侍郎茔台”、“社学遗基”,修建了“厚德亭”,内建有成均汉白玉塑像,于2018年初落成。2021年,还在遗址修建大理石成均墓碑一座,供后人祭拜瞻仰,传承清廉从政爱民的优良风范。
早在 明代宣德八年(1433),因为成均为国有功,诰命升授正二品嘉议大夫。因其忠孝,钦赐修建大马路归便省亲。明清时期大成庄北曾经有上马台、系马桩、左上马台等地名,向西北至淮安一条大马路曾由成氏族人监守,故沿途曾有走马村、马路成等地名。
这里的文化底蕴厚实,故事很多。成均为官三十年,敬业勤敏,治绩著闻,告老还乡,低调行事,“为人持身清谨,明于大体”,深得朝廷嘉许,民众爱戴。身后得以谕旨厚葬,足以说明成均不平凡的职场生涯,为国为民清廉从政的正能量超满。
侍郎成均身上“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自觉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以及“察纠百官,风稜赫赫”的清廉正气,正是跨越时空、传承不息的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当代人需要深度发掘文化积淀、需要提炼传承精神内核。保护利用好成均古墓遗址,可以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以及爱国爱家乡文化传承乡土教育的特色阵地。深入挖掘、精准提炼,让成均这个历史人物“活”起来,让成均的故事家喻户晓,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
为了保护明代古墓遗址,宣传成均历史人物故事,2019年12月10日,盐城市政协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文物保护专家等一行9人,赴盐都区学富镇专题调研考察成均古墓遗址保护工作,听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意见与建议。活动得到国家、省、市、区四级媒体关注与重视。2020年初,政协盐城市八届四次会议提案《关于重点保护明代右侍郎成均古墓遗址的建议》,引起“两会”代表与委员广泛的聚焦与重视。
为了呼吁社会各界关心关注成均古墓遗址保护工作,本人还专门写诗一首,题为《谒明江浙巡抚成均侍郎坟遗址》:
中兴,
西乡。
河夹寺,
大成庄。
土埋先贤,
成均侍郎。
平生起落间,
厚德蒙昭彰。
寻觅士溥履痕,
刑部户部苏杭。
督办税粮筑海塘,
生祠虽湮名永扬。
品端更直勤敏,
深得当朝褒奖。
忠骨埋故土,
御赐得厚葬。
坟堆三丈,
今陷塘汪。
应文保,
供瞻仰。
疾呼,
声张!





作者简介
于海根,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四级调研员、副研究员,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盐城市志》副总编。为江苏省地方志专家库成员,盐城市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盐城市城市历史文化顾问,盐城地域文化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智库专家,江苏大运河文化研究院盐城分院研究员。
(图文供稿:于海根)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