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老家轶事之一
<关于李老家>
作者:陈文祥
“进了李老家,找不到李老家。”这是李老家周边流传一句很广的口头禅。
现在的李老家村(寨),西北角为陈庄村,西南角为前后乔村,东北角为王庄村,东南角为孔堂村。
解放前只有西北院、西南院、东北院、东南院之说。
可现在为什么叫李老家?你想知道,听我慢慢说。
李老家村,北纬34°28,东径115°,海拔48.8米。是原乡政府所在地。
李老家村地处黄淮平原,有淳朴的民风,有丰收的沃土,有丰富的文化,有人杰地灵的乡村……。
李老家不能说山清水秀。可也是小村明珠,鱼米之乡。
明嘉庆九年,黄河泛滥。大地成汪洋大海。就连古老的虞城也被淤埋于地下。
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此的李氏居住地-小李庄也没能幸免。
洪水过后,李家人又在此建立了村庄,因为是李家的老家,所以不在叫小李庄,改名李老家,这是最古老的李老家。
李家人是勤劳的人们。他们生息不止,勤劳而作,由过去的一个小村庄,演变成一个大家族。所以有人说,李老家周边的李姓人,都是由李老家出去一说。
当时处于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村村有习武之风。李家人忙时耕种,闲时习武。李家人从乡试、县试 一直到京城,一举夺了个武榜眼。
后来,李老家由原来的李姓一家又增添了陈、王、乔、孔 等外姓人家。
清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兴起,天下纷争,人间世事动乱,李老村人为了自身的安全,开挖了寨沟,打起了案墙,从此也有了李老家寨。
据李老家的老人讲,李榜眼京城比武期间,曾和京城高官的儿子发生摩擦,本该成为武状元的李家人成了武榜眼。
由于人情世故作祟,那时云南贵州发生了农民起义运动。当朝下旨,派李榜眼带兵出征云南镇压,李榜眼带兵走到湖北,湖南地带,因为水土不服。众官兵染上痢疾。部队无法行走,没有在指定的时间到达。朝内有人奏本,李榜眼带兵潜逃,(也有李榜眼这个先行官没有保住主帅一说),皇室震怒。李老家的李家人满门抄斩。
在笔者记事时,李老家西门外有好大好多坟头,名为李家坟。一九五八年政府号召平坟,李家坟被平掉。 李老家寨打寨墙时,只留南门和北门。朝南直对马牧,北门朝东北直对县城,没有西门。皇帝圣旨上有“拉出西门南门抄斩”的旨意,当时临时打了个西门,斩了李家人后,西门又被封了起来,直到解放。由于生产和生活的方便,又打开了西门,并同时又打开了西南、东南、东北等路。到如今,无论谁家有红白事,还是不出西门的。
当时李家人被满门抄斩后,村内再无李姓,李老家也改了名字,不许再叫李老家,当时县太爷给起了个名字“永和寨”。在后来李老家打的砖寨寨门上,“永和寨”一直到解放扒掉时才去掉。
当时笔者读小学时,时任李老家中心小学的教导主任袁玉田(笔名良畴),谈起了李老家的前世今生时,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时,李老家的陈家人有个县城衙门内干幕僚的,陈家人和李家人关系很好,李家儿童有在县城上学堂的,当时陈家冒着生命危险,隐瞒下了李家几个孩童。
后来,李家几个孩童成人后,知道了李家受害是个大冤案,于是就把“李榜眼征云南”写成一出戏,在虞城乡下演出。后来县太爷知道后,这可是反抗当朝的大事,于是就解散了戏班,并把戏班班主打入大牢。
后来,我曾听李老家生意人胡继凡老先生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戏文编成后,戏班准备先在李老家(当时村名永和寨)当先演出。戏班住在胡继凡老先生家的柴禾园子里。戏班班主发愁,找不到丑角。因为丑角必须是心灵手巧、思维灵活的人。
当时做饭的说,这个事交给我,我给你找。做好饭盛饭时,你站一旁看着。
当天午饭下的是绿豆面条,做饭的把每个碗盛的满满的。来一个人说太满无法端,一连几个人站在一旁说太满没法端碗。这时来一个小伙,只见他把筷子往碗内一插,将面条挑起来,端起碗来走了。做饭的对班主说,丑角就是他了。班主对做饭的伸出了大拇指。
说起李老家,过去永和寨,故事满箩筐。 2020、春

李老家轶事之二
(陈氏家族)
我生在李老家的陈家,长在李老家村的陈家,我是陈氏家族的后人,所以说我有权说说李老家的陈氏家族。
很早的时候,无论是夏天的傍晚在院子里乘凉,还是在寒冷的冬夜睡在地铺上闲聊。咱老家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老鸹窝的人那是常谈。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起李老家的陈氏家族。
听老人传下来,清嘉庆年间,从外地讨荒过来是陈氏弟兄二人,一个落户二桑村,一个落户于李老家。
小时候没有广播,没有电视,点油灯也是一种时尚。特别是天冷时。两梱术秸一调头,麻绳一捆,用木橛子地上一榭,里边填上豆秸,在铺上麦秸,俗称地铺,暖和的很。趁天不黑上床睡觉,漫漫长夜,睡不着听老人讲南朝,道北国。小时侯我和爷爷睡在一个地铺上,睡不着。听爷爷讲水浒火烧草料场,讲林冲雪夜上梁山,讲三国孔明借箭。讲本寨上流传下来的奇闻轶事。
虽说我爷(陈世清1905--1993)一天学堂没进,讲起故事来,比刘兰芳讲的评书还牛。说起李老家陈氏家族,听爷说,李老家陈家有家谱,而且和二桑村一个。爷的父子辈是绍字,绍字辈上是峻字,从家族的居住和坟地上看,现绍字辈的坟现存,而峻字辈辈坟无处可找。
当年听长辈人陈绍申讲,陈氏坟在李老家安家后,第一辈人埋在胡花园东地购置八分,在此处安下林地。
陈绍申老人说胡花园东地大老林有两个坟,那是陈氏家的一代人和二代人。在后来三代人弟兄三个,俗称陈氏老三门,,后另立坟地(现李老家35KV变电站西邻)三代人弟兄三门。也就有了二老林。当时陈绍申是陈氏家族辈份最高的人,而且是个有文化的人。我读小学时,他总是在当时的李老家中心小学门口摆一个书摊,小孩子们在上课前在他那看一本连环画,拿一分钱。他的书摊前从来不断一大群孩子们。陈绍申讲起故事来,世间无人可比,(那时是六十年代初)他讲陈氏家事无可挑剔。因为他读过私塾识字,二是他是陈世家族绍字辈最后一个长辈。七十年代初,老人陈砚田当时负责给生产队喂牲口铡草,我们说起了陈氏家族,陈砚田老先生曾说过这样一件事。
清光绪年间,李老家的李家人满门剿斩。当时陈家有人在县衙做幕僚,他冒死救下了几个李家在县城读私塾的李家孩童,而李老家李家家业,都变卖给陈家。当时的陈家无论是财是人,可以说是家财万贯,人丁兴旺,李老家当时的土寨,在陈家人的努力下,李老家的土寨墙变成了砖寨,也就有了虞城第一寨之说。关于陈氏家人在县衙当官之说,我也是听陈砚田老先生说的。
当时李老家一中建教学楼,有一个坟碍事需迁。大队通知生产队去人迁坟。陈氏爷们去迁坟,曾在坟中挖出来顶带花铃。陈砚田老先生说就是他当时在县衙干事的。
后来陈砚田又说起一个故事。清时规定距县城十二华里之内不得逢集。李老家无集,距李老家二里之遥的朱庙有集。
李老家李姓家族满门剿斩后李老家改名为“永和寨”。当时兵荒马乱的。李老家当时是丈二砖寨,五尺深寨沟,可以说是洞墙铁壁,一到傍晚,吊桥拉起,寨门一关,易守难攻。李老家周边大户人家,有亲靠亲,无亲靠友,也要在李老家寨安一住所。一到日头落西,李老家周边大户人家,带细软撵牲口,都会住到李老家寨里以求安全。人多无集不方便,周边大户和李老家人想起集,朱庙人不同意,告到县衙。以李老家在十二里之内,不得逢集为理由。于是在县衙干幕僚的陈家人说:李老家在十二里之外还是之内,丈量一下在说。于是李老家当家人和朱庙当家人,从县城中心街往外开始丈量。李老家人扯一头,朱庙人扯一头,一绳五丈。陈家在县衙当幕僚的跟着量到李老家北门,正好十二里。
从此李老家开始逢集。后又听袁玉真老太说起她的长辈她爷(峻字上辈人),当时是永和寨的寨长,为人豪放,黑白统吃,去世时当烧劈材的神仙洞七个,收糖桌果子两个阴柳条囤。永和寨寨里当时有大小庙七个,庙会首也是陈氏家人(陈令明祖父),每次去归德府朝台,男人步行女眷坐车,永和寨出十辆车陈家有七辆,当时的陈家在李老家是财大气粗,人丁兴旺。在者,当时李老家寨只有一个南门一个北门,南北大街从北门到南门,十有八九的商铺门面都是陈家的。
当时没有李老家寨的陈家,就没有李老家寨的集市商贾。没有李老家寨的陈家,就没有虞城第一寨,李老家寨(砖寨)。没有李老家寨的陈家,就没有李老家寨的民国中兴。就现在而言,李老家村的陈氏家族还是人才辈出,在北京有干部,有省里有领导,在家乡有广播报纸等媒体说的泥腿子作家,有企业家,商家,工程技术员等……
只要有努力,就会有收获。愿人们安康,幸福长久。
陈文祥整理写于2022年冬

作者简介
陈文祥(笔名陈实),河南商丘虞城人,自幼爱好文学,长年坚持文学创作,被网络媒体报纸电视称为“泥腿子作家”。曾发表过小说诗歌散文等,创作文学剧本多部,长篇影视文学剧本《事发柳树坡》(现存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推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