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10时许,空港新城艳阳高照,蓝天白云下秦汉文学馆,被绿树环绕,烫金的“城市门”熠熠生辉。
一大早,枝头的喜鹊“喳喳”叫个不停。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咸新区作协主席王海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迎接88岁高龄的老新闻工作者老作家张巍先生。
两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这是一次久别的重逢。
当年那个驰骋文坛的老报人,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摇着芭蕉扇,精神矍铄,顽皮得像个孩子。而过去那个文学青年,早已以新乡村题材三部曲,即《天堂》《城市门》以及最近新推出的力作《回家》而名冠天下。
“进了城市门,才是真正的城里人”。听了王海饶有兴趣的解说,张巍,这个五十年代就在《人民文学》发表作品,在文坛崭露头角,一辈子历经坎坷而矢志不渝的老作家,情不自禁地又走了一次。
张巍先生在贾平凹题字“咸阳秦汉文学馆”逗留,在康熙皇帝为大将军殷提督王化行题字“深沉节制”前留影,在朱红色的大门左上方一长串的“基地”、“荣誉”前沉思。
“看这里,谁的手印”?只见一双手印踏踏实实印在红色大门中间的扣环处,“这是贾平凹主席的手印”,张巍先生立即用手比划着。
是的,当年,文学让张巍和王海结缘,“记得你是彩虹厂的中层领导,那时候叫王振海”,今天,重新推开这扇大门时,感觉与文学结缘,缘缘不断,张巍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进了门抬头仰望,天花板有规律的小方块都有一个闪亮的名字:郑伯奇、柯仲平、柳青、胡采、王汶石、杜鹏程、李若冰、王丕祥、贺抒玉、路遥、陈忠实、肖云儒、贾平凹、高建群……建国以来陕西文学大家的名字,他们的名字犹如灿烂的星辰,闪耀在陕西文学的天空。
低头看去,陈忠实题字“文学依然神圣”,一个民族的秘史,一个作家的楷模,让很多人感到肃穆和陷入沉思。
举目望去,“名家走廊”除王蒙、莫言、阎纲的题字外,集中展示着西咸、咸阳籍文化名人大家的书画艺术作品。
王海先生带老作家张巍一同走进“西咸咸阳文史馆”,“西咸作品艺术再现馆”,“空港非遗馆”,“西咸地域文学成就展”,每到一处,王海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老作家兴致勃勃,赞口不绝。
当张巍先生了解到文学馆2015年签约了十位作家,承担西咸重大题材创作,这里免费为作家提供食宿。当张巍先生了解到文学馆常年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分享会、新闻发布会、书画展、诗歌朗诵会、文艺汇演等。当张巍先生了解到文学馆已经邀请到王蒙、贾平凹、叶延滨、孟冰、谢有顺、褚成炎、温奉桥、彭世团、施战军、王山、葛笑政、尹汉胤、王干、萧立军、黄宾堂、次仁罗布、李自国、凌祥、雷涛、商子雍、高建军、叶广芩、李星、畅广元、李国平、xu仵埂、红柯、吴克敬、阎安、冷梦、朱鸿、方英文、厚夫、冯积歧、李康美、穆涛、弋舟、耿祥、朝霁红、商子秦、陈长吟等一大批名家来授课,张巍老先生再也抑制不住感情,感动地说:了不起!了不起!王海啊,你干了一件惊天动地彪炳陕西文学史册的大事啊!
这是一次难忘的相聚,这是文学两代人的对话。
张巍,主任编辑,陕西兴平人,中共党员,省作家协会理事,1961年延安大学中文系毕业。他集40年精力与智慧,辛勤耕耘在党的意识形态领域,教育、文化、文艺、宣传、新闻、理论战线上。40年间,除本质工作外,相继在《人民文学》《十月》《延河》《汾水》《延安文学》、光明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教师报、文艺报、咸阳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文艺特写报告文学通讯消息理论文章精品作品500余篇,并多次获奖。张巍先生著有《雕龙集》(上下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数易其稿100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白与黑》,从历史的史诗视角,描述了陕西关中地域1929年——1989年60年间陕西三秦大地所历经的灾荒史、饥饿史、瘟疫史、抗日史、内战史、内战史、解放史、文革史中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的广大农民群众及其一群普通知识分子在崎岖坎坷人生道路中的苦难史、命运史、抗争史、壮烈史。故事通过塑造一系列真切动人,有血有肉、个性鲜活、爱憎分明、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普通人物形象,讴歌和赞颂了中华民族子孙们的崇高爱国情愫和不畏封建专治的苦斗精神及不怕牺牲、为民请命、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
王海,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咸新区作家协会主席、咸阳文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鬼山》、散文集《我们一起走过》、长篇小说《人犯》《天堂》《城市门》《新姨》《金花》以及最近推出的力作《回家》。2006年小说《天堂》被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改编成话剧《钟声远去》,荣获“国家文化部优秀剧目”,2007年进京参加中宣部、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中国话剧百年诞辰纪念暨全国优秀话剧展演”。2009年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小说《天堂》被推荐为“中文必读书”,2012年《城市门》荣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并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为同名电影搬上银幕,一瞬间在全国名声大噪。2020年,推出反映秦商奋斗精神题材的长篇小说《金花》,反响巨大。这次推出的力作《回家》,是王海先生即新乡村题材《天堂》《城市门》之后的三部曲之一,同样,一部反映失地农民进城后生存状况的长篇力作,一部从中央到地方关注农民的作品,一部对政府官员那段政绩重新审视和考量让官员反思的作品,一部直抵政府官员历史责任和道德良知的作品。
壮行三万里!
老作家走进城市门,年轻50岁,跃跃欲试,要和王海打擂台。
“文学陕军”中,省作协副主席王海的小说充满民族忧患意识,以深沉的批判锋芒引发读者的关注。他的多部小说被成功改编为话剧、电影、戏曲、广播剧,并取得很好的市场和社会效应,有评论家称其为“文学的朝圣者”。小说《回家》是王海的第七部长篇小说,近日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长篇小说《回家》真实记录了在我们这个时代曾发生过的那些事。它真实地告诉我们的后代,为了城市化建设,一代人放弃祖祖辈辈留下来养育的土地和家园,浩浩荡荡的走进城里,开始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他们的梦想就是有个家,一个可以称为“归宿”的家。回家的方式不同,路径不同,多年之后,富有者、贫穷者都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温奉桥评价:“王海是中国当代新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当代农民的生存境遇与精神归属,始终是其创作焦点。长篇小说《天堂》《城市门》《回家》作为中国当代‘农村三部曲’,整体展现出新世纪前后中国的城乡巨变。王海立足三秦大地的历史厚壤,不仅揭示了失地农民‘在’而‘不属于’的社会之殇,对‘内心家园’的探寻与建构中,同时提供了一条当代农民精神返乡的文化策略。从这个角度来说,王海不仅实现对城乡变迁伴随的各种‘现代病’的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在构筑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关注到植根于乡土社会恒久的历史基因与文化内核,表现出新的书写路径,并建构起理性思辨的城市生态整体观。”
王海说,《回家》写得很痛苦,但《回家》写得也很兴奋、很激动,沉沦、觉醒、呐喊、奋斗,深沉地思考,擦干眼泪,成功者、失败者都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王海走进城市门,雄姿英发,他深深地爱着脚下这片土地,用青春和生命,鸿篇巨制,继续书写着中国当代文学的传奇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