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进举
★立秋情感(六章)
常言道:“立了秋,把扇丢”。天高气爽,风景如画。大雁南飞,鸽哨翔空。精湛的蓝天,飘着朵朵悠悠白云。银河两岸,月明星灿,醉闻蟾宫,轻歌曼舞。仰望浩瀚宇宙,梦幻渐入仙境。
静观天上云卷云舒,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有作家说,秋天的高粱像燃烧的火把,激情怒放;又有诗人吟,她像一位亭亭玉立、面目绯红羞涩的少女,格外妩媚。更有的画家这样描素,秋天形态各异,色彩绚丽,婀娜多姿。绿,绿得像一块墨玉,青翠欲滴;红,红得像一团燃烧的火,热血奔流。你看那片片枫林,在晚霞的映照下,多么瑰丽诱人,看层林尽染,“风景这边独好”。
天然湖畔游人如织,湖面泛舟争渡,勾勒出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佳境美景。一群野鸭戏水,如入无人之境,与游客相互逗趣,其乐无穷。骏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吮吸着牧野释放的浓郁。牛羊在放牧人的召唤下,沿着蜿蜒崎岖的小道,走在绿树掩映、小桥流水的村口,展现出一幅牛羊归圈、昏鸦归巢的神韵画卷。
秋天的山枣熟了,把满目青山点缀得犹似姑娘的嫁衣,扯一块披在身上,浓妆淡抹,嫣然一笑,宛若娇之仙女。柿子挂在高高的树枝,远远看去像一个个红灯笼,将整个小山村烘托的如同节日一般。几位诗人、画家,站在如诗如画的山脊,尽情地展卷泼墨,灵感涌动:秋天的田野在日趋成熟,连夕阳也放慢了落山的脚步;且不说瓜果的色素越来越浓,和玉米愈来愈长的流苏。最成熟的要数姑娘的脸庞,还有从职中学到的种植技术……
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悬挂着护村堤岸,空气里散发着一种浓郁的清香,定格了几桌丰盛的晚宴。她要盛情款待曾来这里采风的诗人、画家们!
★处暑情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天气进入处暑,滚滚热流犹如澎湃的潮水渐渐退去。人在旅途,感到一丝丝清爽的凉意。田野的庄稼都精神般的涌向成熟,农人们的脸上溢满了丰收的喜悦。
季节的风采和神韵,总是来自大地的孕育与疼痛,鹤雁翔空留得几多啼鸣。人是多愁善感的动物,对景而生情。悲秋、叹秋、歌秋、赞秋,常常是诗人的情愫。四季是冷暖交替,是岁月的更迭而已。一场秋雨一场凉,此时昼愈短而夜愈长,当庄稼都收获到场院和粮囤中,长舒一口气,放松腰身,农闲就在眼前。所以在唐诗宋词中,大凡咏秋有欢乐色彩的,一定是在说“农家乐”。
如今,季节的界限模糊了,倘若以前的季节像竹子,其“节”分明。现在的季节似白蜡杆儿,已无甚明显的“节”了。原来一说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正是橙黄橘绿时,现在暖棚大棚、南菜北种‘四季都是蔬果丰盈之季。如此以来,四季都没有了农忙农闲之分,蔬菜水果哪还有旺季淡季之别。
秋,在北方惟一的变化,就是落叶了,一夜秋风,半城黄叶。叶落而枝疏,枝疏而天宽,“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秋给人的天高云淡、气爽神清,这大概是任何季节所没有的。然而,人无须悲秋,只需要变换一下角度罢了。
悲秋的人,常常是闲人,咏秋的人,常常也是闲人。闲人就要“无故寻愁觅恨”,闲人就要“为赋新词强说愁”,若是诗人,总要找些刺激让情绪有些起伏。作为常人,最好在季节的交替之时平缓情绪。身闲何如心闲,望云卷云舒,任四季轮回。享受秋天,别让这秋在沉闷、郁戚中流走。
秋本无须悲。请看前代哲人如何说——
秋,青绿混合了金黄的颜色,忧郁混合了愉快的情绪,而希望混合着回想;它的金黄的浓郁,不是表现春的烂漫,不是表现夏的盛力,而是表现逼近老迈的圆熟与慈和的智慧;一阵新秋的金凤掠过,木叶愉快地飞舞、摇落,你真不知这落叶的歌声是黯然销魂的歌声还是欢笑的歌声,这是新秋精神的歌声。
无须悲秋,我们若能聆听出这“新秋精神”之歌,那你的精神境界中肯定融入了平静、智慧和圆熟。那一份悲凉、落寞和冷寂就随落叶飘散了。
★白露情愫
露从今夜白,天自此日凉。飒飒秋风至,袅袅炊烟香。月高闻笑语,夜静响清商。农人忙稼穑,节至在山冈。
时间如白驹过隙,处暑刚刚走后,白露粉墨登场。人们常说:二、八月乱穿衣。早晨才觉得有些清凉,有的竟迫不及待地披上了棉袄;到了中午的时候,则袒胸露背;晚上却是秋衣秋裤裹身。好像进入白露,春夏秋冬四季都得在这里暴露的淋漓尽致不可。今天午后天空下起了密密的秋雨。雨滴像断了线的珠子,滴滴答答踩着秋的舞步,传递着丝丝凉意。将燥热的尘土安抚,将闷热的空气清洗,将浮躁的心绪洗礼。天地间编织出一副巨大的雨帘,一层层、一幕幕向远方延伸,潮湿的天空呈现出一幅烟雨朦胧的美景。
想起整个暑假灼人的热浪、持续的高温,不由得心生欣喜。这雨真是一场及时雨,消散了暑气,化解了烦忧。这温柔的雨,滋润了心田,拯救了万物,田野里的庄稼都精神般地涌向成熟。季节的转换,其实也是一种不言的告别。一场秋雨的孕育不仅仅是人们心头的燥热,也是送走了一个繁华而热情似火的季节。大自然是一个最公允的哲人。我们没理由去幽怨哪一个好,哪一个是坏。“白露”好像就是一个“热”与“凉”、“燥”与“爽”的坎儿,昨天人们好像还在躲着太阳走路,而今天一阵凉爽的秋风吹来,太阳突然就温和起来。走在清晨的街上,路边的树木花草,好像仍然是浓绿如盖,而人们来来往往的表情却大不一样。宛若仲春的那个势头又来了,虽不是大潮滚滚,且也让人心中有了春的温馨与惬意。
其实,人和大自然的四季一样,一生都要经过春夏秋冬的自然轮回。是人生的挫折和苦难给予了我们人生步入春天的信心和力量,是我们那热情似火的夏天般的努力,才使我们顺利地在秋天的金黄大地上结出了丰硕的人生之果。
初秋的来势是温和爽人的,它不会大变眼前的浓绿和花儿的模样,然而再往下走,秋天的面孔可能就大不一样。这就是秋天和春夏两季不一样的地方。它不会给予人无限的热情和奔放,而是要逐渐给予这个世界以无情和残忍。从中秋开始,它就会拿出剪刀,毫不客气地剪掉满世界的浓绿与花彩,让这个世界成为落英纷纷、残红遍地的寂寥世界。尔后,再往后去,它还会给这些落红附上一层苦霜,让春夏两季的热情彻底完结成为一把干尸。想来,这个秋天是大自然最残忍的一个了,可是当我们发现,被秋风剪刀剪去绿意的万物的枝头,却红彤彤黄澄澄地跳出了果儿的时候,我们才会突然惊呼,原来秋天的残忍无情却是为了给予硕果和收获,成就春夏两季的那个“春华秋实”的梦想。
秋天来了,我们应该为赢得凉爽感到高兴,但是我们却不能因为一时的惬意就忘记了春天的温暖,夏天的热情,冬天的给予。平常心走自己的路,辩证地看待人生,完好地走好自己的人生四季,坚守每一季的灿烂与辉煌,才是我们最端正的处世态度。
一场秋雨一场凉。经历了夏日的酷热,这场温馨的雨就是大自然最美的馈赠,享受丝丝清凉,吮吸缕缕清新,让热气从心间释放,给心灵一个解脱。这场雨,真好!
★秋分情深
秋分秋分,昼夜平分。时令进入秋分,天高云淡,气候爽人,空调、电扇暂时“下岗待业”。白天干活的人们未感一丝困意,精神倍足;晚上不冷不热睡得十分惬意舒坦。不知何时,天空洒下淅淅沥沥的细雨,冲破了午夜的沉寂,惊醒了温馨的迷梦。其清越之声、灵韵之气,涤荡了宇宙间纷扬的尘埃,驱走了白昼干燥的空气,使喧嚣的城市淹没在宁静安谧的氛围里。
秋风清爽,带走了疲倦与干渴;秋雨连绵,滋润着硕果累累的心田。丹桂飘香,秋意渐浓。只有少数花木在这个季节盛开,无数的花草在这个季节日渐凋零干枯。草木一秋,曾经的茂盛葱翠,在这个季节渐渐步入垂暮之时,草色渐变浅绿淡黄,幽草夕阳,风凉景伤,深幽一汪湖水,小桥上细风轻饶佳人发丝,双眸泪光闪烁遥望夕阳斜晖下那条古道。多少古风清韵,多少才子佳人,这个季节感伤的美,究竟镌刻了几许悲色情话,恐怕唯有风知道。想起秋天,回忆起秋风,我觉得如果说秋天像是一个很大的舞台,那么秋风就是站在舞台上带给人们欢乐和笑语的表演者,她值得人们的赞美,值得人们的追捧。
“小楼一夜听春雨”,陆游名句中的一个“听”字,奇妙地烘托出夜雨的超脱气韵,耐人寻味。我爱听雨,起身开灯临窗观望,但见黑糊糊的夜色,朦朦胧胧,惟有密麻的雨珠在玻璃窗上生动地流淌。听簌簌细雨,触物有声,使我油然产生一种置身禅宫净土的感觉。萌发出种种妙不可言的神思遐想,联忆起古代文人留下的不少脍炙人口的听雨名诗佳句:“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铿若山落泉;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风收却雨”。
听雨之乐,在于心平气静,听雨如品诗赏画,身临其境,心融其情,才能领略其高屋建瓴之势,小桥流水之幽,尤其是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雨声与芭蕉组成一章动听的交响乐曲,更会发人幽思,触人情愫,撩人激情,耐人寻味。听雨,也就是品味人生、品味生活。古人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蕴含着对人生的诠释,引导着人们内省自身,珍惜韶华,切莫陷入灯红酒绿的诱惑。要慎终思远、刚正廉明,砥砺品德,使自己的思想从听雨中得到启示,升华到一种更崇高的境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则至理名联,我们应奉之圭皋!
★寒露情浓
今夜寒露,夜之寒气而凝成露,思之尤甚而化为诗!露是天地之精华,诗则是内心深处的真情流露。寒露时节,宇宙间会自然而然地自由落体飘下一缕缕丝线,据说是蟾宫中的月娥织绸刺绣抛出的缫丝,凡俗人间把它称作“天丝”。这一条条“天丝”遮盖在女人们的脸上,巧织成像丝巾一样的网格,放眼看去,嫣然一笑的容姿,楚楚动人。
寒露的阳光需要加温,人们才会感到无限的欣慰与舒适;寒露的月光需要充电,才能更加照耀空旷的原野。我总是站在节气必经的路口,等待风的手指将洹河两岸尚未褪尽的灰色揉得明艳,等待乡村质朴的气韵不在含羞地向田野倾泻。我分明看见了,寒露响亮的脚步穿过白天的光线,探进黑夜,惊醒路边带露的草木、萤火和虫鸣。刻不容缓,要将一束野菊揽入怀中,然后,要与每一株秧苗交谈心思,了解它们成长的疼痛和繁芜。树梢起风了,移动着人们的视线,时间在这里留下了朝思暮想的充实与热烈。在记忆与忘却之间,寒露虽然会消失,却留下独一无二的境地。当麦苗蒸发着语言,新的一年开始的锋芒,将在肉体芬芳之处再次迎风招展,一如摇曳的火苗,颠簸却又常怀感念,谁能轻易将它熄灭?
风大了起来,将乌云扯下了天空,雨点“扑簌簌”地砸在身上。我要走进雨中,让时间不在陌生,和雨一起喧哗,和夜一起孤寂。
凡事皆有渐进的过程,但过程却又各不相同。节气间相互连接,其过程上下渗透,运行缜密,不像一只鸟在屋檐下一闪,就跃过庭院,在树枝上一闪,就飞过村庄,也不像一只蝴蝶倏地翩然而至,飞过乡村深秋的速度就是美的诠释。由是,寒露虽至晚秋,却极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
诚然,洹河两岸的人们,都陶醉在寒露这个季节,笑声里全是阳光的味道。因为,它的性情柔和,它的容姿柔美。不像霜降那样,冷不防夜间一场酷霜过后,所有的花木、蔬菜的叶子顷刻间全被打蔫了,成了一个光秃秃没有生机的世界。
风在吹,风有温度。雨在下,雨有风度。洹河水在流,波纹在荡漾。人们的心也在起伏,按下键,将麦苗们生长的响动录下。
★霜降情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须臾之间,秋天最后一班守护神——霜降,早已悄悄地站在了冬的门槛,正在私下与初冬酝酿着第一场雪的到来。
然而,推开门窗,只看见霜降的晨曦被一层缥缈的轻纱笼罩着,那淡淡的烟云在浓雾里飞舞、弥漫着,浓雾下,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晨风里夹裹着丝丝寒气,虽然有些冷,但空气新鲜,沁人肺腑,酷似花香。深深地吸一口,甜丝丝,冷冰冰,爽快心底。那些耐寒的花草树木还依然展露着秋的风姿,绿草青青,在冷清中渲染了绿意。在这如茵的绿色中,还有几朵不怕冷的小花零星地开着,向即将来临的冬季释放出最后的美丽。那些不怕严寒的人们,迎着晨风,披着朝霞,在跑步,练操、打拳……他们练红了脸颊,冻红了鼻尖,但身上散发出充满活力的热气!
霜降的午后,阳光还是暖人的,闲散漫步在大街小巷里尽享阳光的抚慰,暖暖的照在身上感觉很温暖,温柔着冷清冰凉的心身。一些常常对弈的棋友,在楼房草坪的蘑菇亭下,摆开棋盘,“噼里啪啦”的声音,直杀得输赢难分,众多观战者齐声喝彩,只惊得头顶上几只南飞的大雁“嗷嗷”啼叫着掣空而过。漫山的枫叶,绯红的犹如婉娈少女羞答答的脸颊;又像从天外给勤劳的人们寄来的一张纸贺卡,飘然而至。当走进商场看到那些羽绒服和皮衣及款式新潮的各类长短大衣,琳琅满目的布匹充满了整个商场,才恍惚感觉冬天已到来的时刻。那些爱美的女孩总是走在季节的前面,早已换上了长靴、短大衣,她们的衣着鲜艳华丽,添染着清冷灰色的神韵。
霜降的夜晚,到处是“唰唰唰”树叶落地的声音,好像很有次序很有节奏似的,落落停停。一会儿时间,满地的叶子铺了厚厚的一层,象苍天赐予的一块金黄的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很是舒坦。人们坐在屋里的沙发上,倒上一杯清茶,一边品茗着其中的滋味;一边倾听者屋外这天籁之音。人们的思绪随着季节而起伏,打开手机,录下这段秋风扫落叶的视频,心中必然涌起一股酸溜溜的缱绻。
风未停,树叶仍在扭动着婀娜的身姿往下落,这时,雨又来附和。雨点不拥挤、不焦急地滴答在落叶之上,弹奏着一曲婉转悦耳的弦外之音,使人们的忧思抑郁之情荡然无存。醉卧听雨,愈发亢奋。
作者简介:
樊进举,笔名高举,男,专科学历,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职高、初级中学语文教师多年,做过专职报道员。其随笔、杂谈、诗歌、散文等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乡镇论坛》《中国诗歌网》《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安阳日报》《安阳晚报》等多家报刊和多家微信平台,约60多万字。并有多篇作品获得国家级、省、市、县征文大赛奖,其中《悼一代伟人邓小平》获全国诗文大赛金奖、《公交司机的情怀》获河南省最佳微故事奖。著有《飘逸的花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