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8上午9:00,学员们来到乔林乡党支部旧址,进行现场专题教学。这个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历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许多老照片和文物,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所留下的珍贵遗产。有许多关于农村支部建设、阶级斗争、土地革命等方面的历史资料。


赵丽超老师带领三班学员演绎了当年毛泽覃前往宁冈乔林,重现农村党支部的建设情景。1927年11月,他初到乔林,便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他经常召开群众大会,向群众作宣传。通过一些活生生的事例,有力地揭露了土豪劣绅给农民带来的压迫和灾难。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工作,毛泽覃在乔林成功地发展了第一批共产党员30余人。建立了湘赣边界最早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乔林乡党支部。



通过培训中心肖建兵老师的现场专题教学,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党支部的建设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在革命时期,党支部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在基层的领导力量。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只有加强党支部的建设,提高党支部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够更好地推进革命事业。




10:00,为了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本次培训决定让学员挑战朱毛挑粮小道,体验一下当年红军的艰苦历程。

来到朱毛挑粮小道,学员们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小道蜿蜒曲折,险峻的山岭让人望而生畏。在这条小道上,我们感受到了当年红军战士们的艰辛与坚韧。在如今的繁华时代,我们很难想象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正是这些艰苦的条件,塑造了红军战士坚韧不拔的品质,通过体验,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革命事业的伟大与艰难。












下午2:30,研学导师肖建兵在谢氏祠堂给学员们授课,讲解了在井冈山的斗争时期,毛泽东在“八角楼”的灯光下,总结经验教训,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把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指导新的实践,实现“星火燎原”,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则是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文章分为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的现势两个部分,割据地区的现势从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八角楼的灯光”开创了井冈山道路,指引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凝聚了中国革命力量。


下午4:00,伴着绵绵细雨,我们来到了黄洋界。这是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历史见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一幅单体油画《黄洋界保卫战》。这幅画犹如历史的镜子,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战争的激烈场面,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随后大家登山来到当年黄洋界保卫战的实战地点,感受那份历史的脉搏。肖老师在雨中以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当年红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如何英勇无畏,以智慧和勇气坚守黄洋界,据险构筑工事、巧妙运用战术、充分动员群众,最终成功击退敌人的壮举,保卫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黄洋界保卫战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学习红军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精神,以智慧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为时四天的学习圆满结束,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井冈山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回望历史,井冈山的革命先辈们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点燃了革命的火炬。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应当接过这把火炬,将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中传承下去,让信仰点亮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