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名篇•文学艺术网,世界文学先锋传媒、阳光文化传媒等十大联盟主播团的主播俏春,今天诵读的作品是作家诗人周纪安老师的作品
古庙文物传奇
文/ 周纪安
序言
传奇与传承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探传统文化,
做传承阶梯。
语说 在明朝万历七年创建的《东岳大庙》,距今已有四百四十多年的庙史。巜东岳大庙也就是现在的《周大庙》,以下统称周大庙。
我是周大庙附近前周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我从九岁就在周大庙小学读书,目睹了周大庙内的大殿。后殿和偏殿,己在一九五六年将各种神像搬家毁掉。这是历史的变迁,各种殿堂当咸学校办公室、老师宿舍、学校总务处。正殿东厕墙上垒有十几块青石刻碑,碑文记载着周大庙历经沧桑的岁月和历史变革。我七十多岁了,那时的全貌仍记忆犹新,一幕幕往事记在我的脑海里。
多年来,每月逢初一、十五,我都到周大庙进香和议事。曾写过通讯报道《铁钟古庙话沧桑》刋登在《漯河晚报》上发表,并嫂集有关周大庙的各种资料,走访附近村庄的老人,探讨周大庙的历史沧桑。亲自编写并自印《周大庙》资料宣传页300多份,散发给周大庙附近的村民,唤起各村村民对周大庙沧桑岁月的记忆。
第一篇 古庙沧桑
据幸存下来的石碑碑文和铁古神钟铭文记载,郾城县东十里,后周村西一里地,有一座古庙,历史上叫东岳大庙,现在是远近百里闻名的周大庙。据《漯河史话》记载“周大庙始建于明朝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位于后周村西一华里,供奉周文王、东岳大帝、玉皇大帝,火神、瘟神、财神等。庙宇宏大雄伟,有庙产,有道士。每逢初一、十五,庙里敲钟,方圆几十里的香姐妹进香。农历三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庙会,最多唱过三台大戏,是附近有名的庙会。1946年,本庙宇拆除。”
周大庙有两处院,东院是道教,有道士主持。西院是佛堂“广生祠”,供奉十二老母娘等,有碑刻记载。重金装广生祠滿堂神像碑记,是大清国嘉庆捌年岁次癸亥桃月上浣殿日敬立。
公元一八0三年据今己有二百二十多年的历史。。
周大庙拥有上百亩土地的的庙产,庙产是由附近十三村村民兑地而建。周大庙从明朝万历七年建庙至今,已经历经四百四十余年。从建庙起以湾周庄为周大庙议事召集人,(现在的后周村),周大庙西临淌江河(己封闭不存在)。东南北都是后周村农民可耕地。当时卖蒸馍,卖面的多,周大庙庙会也俗称蒸馍会。后周村是会头。其它十二个村参加。庙会从明朝万历七年至今,三月十五的庙会和巜湾周堂》祭祀祖宗为同一天举办,每年郁要唱大戏三天,最多的2000年附近六个村唱七台戏。(前周村两台大戏)。正会那天无论你是做生意的,看戏的,游玩的闲散人员,蒸馍糊辣汤谁都可以吃喝,从不收费,一直延续到现在,庙会热闹非凡,商贾云集,牲畜牛羊,百货布匹,名种商贩叫卖声热闹非凡,集市贸易空前火爆。
不知道是那个朝代,周大庙唱大戏,饰演赵匡胤的演员在台上正喎戏肘猝死,从此周大庙至今仍流传,庙会唱大戏不唱巜团河东》剧目。
一九四八年漯河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利用庙宇、寺院创办学校,在周大庙办起周大庙小学。该校延续到一九七二年改为漯河市第八中学,现在是漯河市实验中学东校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周大庙庙址整个建筑早已被彻底清除,重新建起新校区。
仅存铁古神钟和石碑历尽沧桑的岁月,它流传四百多年的传奇故事为周大庙附近村民留下永久的忆。
周大庙这个古老的庙宇,几经改建、摧毁,现在被挤在路边,奄奄一息。
周大庙石碑碑文和铁古神钟流传故事甚多,成为《周大庙》悠久文化历史的铁证。
第二篇
铁古神钟沉浮记
从1943年起,周大庙铁古神钟掉到沙河里,直到20O4年4月被发现捞出重见天日,整整沉睡了6O多年,几乎被人遗忘。
那是2OO4年夏天,漯河沙河里兴起下河淘宝热。不少人从老虎滩经铁路桥到老木桥,大椿树以西咸为淘宝区域。到处有人在沙河里吸宝,文物等。有许多来自豫东的农民,用大吸铁石(磁铁)在沙河里来回拉动吸铁。大高庄高同勋告诉笔者,他当时在沙河大高庄渡口撑船摆渡。2004年4月5日晚上9点左右,看到几个人捞出当年日本鬼子建铁桥时掉在河里的铁路道轨、还有没有爆炸的炮弹,还捞出一口大铁钟。第二天,有几百人围观看热闹,七言八语,众说这是古物,不能砸了卖废品。消息很快传到郾城县文化部门,他们出30元劳务费,由前周村周德伍等用架子车把大铁钟等物送到郾城县文化局。那几天,此事成了漯河人的热门活题,漯河电视台、广潘电台,漯河日报等也予以报道,周大庙附近村民互相传涌着铁古神钟重见天日的喜悦。
这口大铁钟铸造于大清闺宣统庚戌年,〈一九一0年)。
一九四四年的五月十三日,当时的漯河红十字会,为了预防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用警报器报警,由于警报器出了故障,紅十字会派人到周大庙将大铁钟运走,以敲钟为号,代替空袭和火警警报器。当时是十几个男人,从周大庙将大跌抬走,送到漯河红十字会,(现在第三中路南)。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鬼子宣布投降。此后,后周村十几个村民,套车去漯河红十字会拉大铁钟。据周安帮回忆,当年他才十二岁也跟着大人去了,当时漯河没有桥,从大高庄渡口过河。
那是一九四五年的秋天,后周村民十几个男的套上车去红十学会拉大铁钟,当走到美国医院,〈现漯河第一人民医院旧址)。美国基督教堂(现保留遗址)。当时是大高渡口。人车刚到沙滩准备上船过河,听见河上游连声饱弹爆炸声,人们惊慌起来,牲口也惊了,铁轱辘车又陷入沙滩里拉不动了,人们卸下牲口都跑啦,将车和大钟丢在沙河里。后来沙河涨水,再也没有铁古神神的消息了。
据大高庄高同勋2OO4年)回忆,大铁钟坠入珂里那年他12岁,在沙河洗澡还碰到过大铁钟哩。
20O4年,沉睡60年的铁古神钟重见天日。
在这里,最值得感恩的是张福祥老人。他是个民间文学爱好者,曾走访后周村的周安帮老人,请他谈参加拉大铁钟落到沙河里的经历。张福祥在前周村又采访了朱运章老人,他是大钟上朱鲜趾第四代孙。
2O21年,后周村修编周氏家谱时,查到了大铁钟上周孟津,周蕴芳等人的后辈玄孙,在张胡魏村,证实了胡天眷的后辈玄孙。
二O一三年,我相约前周村,后周的老干部,老教师周志林、赵留臣、周德贵,周福荣等到郾城区龙城镇化身台寺院 辩别大钟上的繁体汉字。由于大铁钟锈迹斑斑,繁体字模糊难以辨认,几经洗洗擦擦,反复复核,终于可以辩认出全部铭文。
铁古神钟坐落于化身台千佛观音殿东北台上,高一米三一,钟围二米二二,底围三米一;上面是双龙盘顶,造型别致,想象独特。巧妙的是盘龙下四个穿孔,正好可吊大铁钟。
下面是八个莲花角。已有四个角残缺。
铁古神钟铭文如下:
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
大清国河南开封府直隶许州郾城县东十里
蔡金保烈女村公议
供奉
东岳庙造神铁古重百余斤
宣统庚戌年三月十五日立
各村奠
周荣歧 周金荣 周之德 周清照
周蕴芳 :朱麒趾 周孟津 周平心周锦堂 王化南 陈锡鲜 : 李锦堂 赵金铭 李绵华 翟锦袖 :李遂旺
胡天眷: : 李文风 应室鸿 李景祥
翟 兴 :郭金朝 郭茂春 周明顺
袁万春
首事仝拜
住持人师永康
漯河镇广泰和号
金火匠
刘松 邓强
现在可以肯定铁古神钟是周大庙的庙产,属于非文化遗产。
漯河镇在大清国宣统庚戌年就铁证如山,
28个人中周姓8人,占百分之三十五。
第三篇 蔡金保烈女村公仪
在铁古神钟明显位置。首先铸有蔡金保烈女村公仪,引起疑问和关注,一百多年过去了,当时的人己有七八代孙辈啦,现在的老年人根本无人说请楚。据张胡魏村胡姓家谱记载,简要记述了有关烈女和烈女村的简单描述。
清朝后期的宣统元年,当时的《东岳大庙》庙前东西是郾城县通往西华汴京的官道,庙西是一条《淌江河》。河西是张胡魏村的張庄自然村,张庄东靠近小河。常言道远怕水近怕鬼。据记戴有一位进京赶考的举子路过此地。河水深浅不知,张庄有一个美貌的少妇。眼看不远的举子过不了河。就把拾到的谷疙瘩梱放在河里,让那挙子过河。那举子饥饿难忍,行走不动。这位年轻貌美的的少妇看左眼里,想行善帮助他,由于旧封建社会礼教很严,于是冲破男女不能亲近的封建礼教。给这位进京赶考的举子饭菜充饥,又赠送干粮和茶水,这一举动被村上的人议论份份。这些闲言碎语传到他丈夫耳朵,他丈夫认为她败坏门风,又打又骂不堪入耳。弱女子为了表白自已的清白含恨悬梁自尽。
过了几年后,这位举子己升职知府。专门来到张胡魏的张庄自然村,寻找这位救命恩人。听说女子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悬梁自尽。那知府恼羞成怒,亲自审理此案。将该女子丈夫张姓判罪,为了纪念这位蔡全保,将村名改为烈女村。给这位女子树一座贞洁牌坊,立在张庄村南。又提议出资铸造铁古神钟,又出资建一座石桥,有五块大青石砌咸。取名烈女桥。为这位女了树碑立传,流传千古。
由于蔡金保烈女村在张胡魏村,贞洁牌坊立在张庄南边,张姓是大户人家承受莫大的耻辱,名声大跌遭遇附近村民的辱骂和仇视。加上朝中官员亲自办案,无脸面生存下去,全族人携家带口搬走了。如今的张庄自然村,没有张姓,迀居来的有郭姓(意思用锅煮)翟姓(意思宰了)。当时是清末宣统年间,辛亥革命推翻大清帝国,建立了中华民国,废除了清朝的制度。由于时代变迁,烈女村没有兴起这个名字。仍是张庄自然村,烈女蔡金保的事迹被千在传滴。
周大庙历经四百四十多年的沧桑岁月,给后人留下了非常有考古价值的非文化遗产。铁古神神历经沧桑,沉睡6O年得以重现于世间,成为传奇典故。如果在一九五八年,那年代中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大兴创办大工业格局,全国全民大搞五小工业,小高炉大炼钢铁,如果铁古神钟不坠入河里,大炼钢铁早己将它化为铁水,庆幸啊庆幸。
铁古神钟和石碑碑文记录了周大庙的沧桑岁月,让人深深的怀念,撰写这篇传奇故事,以事实为依据,不夸大其词,为今后研究传统文明史,将会做出重大的奉献。
2O23年7月16日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