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中小青松
文/ 王友莲(斯潜)
天寒地冻,北风呼啸,夜色中,一条偏僻的小巷,昏暗的路灯下,一个小小的身影,拖着大大的一堆东西,躬身向前,艰难挪步。这是我儿子少年时经历过的一幕。
1973年儿子周冀昕十岁。农历腊八以后的一天清晨,丈夫和儿子,简单吃点早餐,我帮儿子穿上厚厚的棉衣,棉裤,棉猴(棉大衣),棉手套,暖和的大棉鞋,天还没有大亮,丈夫就带着儿子出发了,去肇东乡下买猪肉,黄烟。父子俩下车,又走一段路,买了半扇猪肉,一捆黄烟,已经时间不早了,匆匆赶回肇东火车站。听到广播,从肇东至滨江站的火车晚点,时间不确定。春节前后客流量大,客车晚点正常。肇东是小站,过往客车不多。丈夫在站台上观望,发现一列空货车,问明白了,这列车是驶往哈尔滨站的,(经过滨江站)在列车尾车即信号车上,有两个男青年。肇东离哈市很近,乘火车几十分钟,用不了一小时。丈夫毫不犹豫的把肉和黄烟扔上车,把儿子举上车厢。再问站台工作人员,列车什么时候开?回答大约半小时。丈夫告诉儿子:我去站外买点儿吃的,去去就回,等着我。没过几分钟,列车驶动了,丈夫刚返回站台,看到列车驶动,扔下手中的东西,疯跑追车,车速越来越快,儿子着急不停地喊:爸爸快点!快点!可是爸爸的身影越来越远,越来越小,只见爸爸颓坐地上,双手捂脸,不追车了。儿子颓丧地坐在车厢的地上,不喊了。“怎么办啊?爸爸丢了我,怎么能找到我呀!买了这么多东西我弄不动啊!”儿子急得想哭,可是想起爸妈的话: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子汉不能动不动就哭鼻子。我是男子汉,遇到困难得想办法,哭也没用。

列车前进一段时间,忽然停下了,有人喊:快下车,信号车坏了!车厢里的男青年帮儿子把肉,黄烟放到地上。儿子连连道谢。站在铁道线上,茫然四望,只見皑皑白雪,荒郊野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儿子问那俩男青年:“哥哥,咱们咋办啊?”男青年想想:“这里没有火车站,在这等也白等,奔滨江站方向走吧,没准能碰上车。”男青年也买了很多车西,帮不了儿子。面对半扇猪肉,一大捆黄烟,扛不动,抱不动,咋办呀?儿子只好拖着猪肉往前挪,挪几步放下猪肉回去抱黄烟,猪肉和黄烟汇合了,再拖猪肉,放下猪肉,再抱黄烟。寒冬腊月,儿子身上反到有了热乎气,累的呀!两个男青年走得快,忽然在远处向儿子招手,喊:前边有车!加油!听到有车,有希望了,儿子拼足力气拖东西,总算来到一辆没有篷的空货车前,车头朝滨江站方向。靠那俩个男青年帮助把肉和黄烟扔上车。
坐车时间久了,太冷,手脚麻木了,儿子站起来伸伸胳膊,踢踢腿,跺跺脚,再快步在车箱里来回走。常言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凛冽的朔风吹得儿子的脸刀刮似的,好疼好疼,眉毛结霜了,嘴上长白胡须了。天公不作美,又飘起了清雪,雪花落在脸上,凉冰冰,凉冰冰,儿子又渴又饿,在车厢里折腾不动了,蜷缩着,棉衣被冷风打透了,心想我要被冻死在车厢里了,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了!恍惚间脑海中出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子打个激灵,不行!我不能被冻死,我得活着回家,没力气也得在车厢里活动,做操,在车里快步走。心想爸爸在哪里?找不到我,急坏了吧?没有手表,不知道时间,也不知道何时到滨江站。他在车上煎熬着,期盼着。儿子没哭没喊没抱怨。丈夫在双城铁中上班,儿子常跟丈夫坐火车,终于看到铁路沿线有房子了。儿子心想,快到站了?谁料想,列车又停了。糟糕!一个穿铁路制服的人,走过来喊:“谁让你们上车的?快下车!这趟车不走了!”看看前方没有车,儿子明白这里离滨江站还有一段距离,那俩男青年说:太冷了!不等你了,也帮不了你了。人家走了。

挪呀,挪呀,太累了!没力气了。真想一屁股坐地上不走了,雪越来越大,路更难走了,儿子直一会儿腰,望着茫茫白雪,稍远处隐约的青松,耳边响起妈妈背的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一待到雪化时。儿子受到鼓舞,心想:我就是雪中青松,我要挺住,闯过难关!必须走!不走就得冻死了,使出浑身解数,终于看到滨江站了,心中一亮!离家不远了!拖着肉奔检票口走去,没迈几v步,一个站台工作人员喊:“喂,小孩,站住!你家大人呢?”儿子冻得嘴不好使了,哆哆嗦嗦地说:“我和爸爸走散了,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那人说:“撒谎!准是投机捣把的,你不能走!等你爸爸来再处理你。”(那时狠抓投机捣把)儿子连忙掏出学生证,“叔叔,我是铁路一小学生,家在滨江站附近,我爸爸是双城铁路中学老师,我妈妈是铁路二中老师,叔叔,咱们是一家人,真不是投机捣把。”那位铁路员工不信,抢过肉和黄烟,拖着儿子进了值班室,转身走了。儿子肚子饿得咕噜咕噜直叫,嘴干了,嗓子冒烟了,连唾液也没有了,哪怕有一口水呢,润润嗓子。不知过了多久,那个人又进来了,问儿子:“你爸妈真是铁中老师,你真不是投机捣把?”“对!他俩都是铁路的,我真不是投机捣把,叔叔,我一大早从家出来,放我回家吧!家长找不到我,急死了。”儿子一再央求着。那人看看表,嘴里叨咕:快七点了?你走吧!
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从滨江站到我家,平时17分钟路程,现在不知挪了几个17分钟,真拖不动了,心想:已经快到家了,再加把劲,不能丢掉肉和黄烟,很多钱呀!这是和爸爸的朋友几家人准备过春节的,烟是给爸爸的朋友捎的,我必须弄到家。儿子拼尽所有力气,咬牙往家挪。

不见丈夫,儿子归来,我心急如焚,趟一趟去外面接,一趟一趟,失望而归。那时也没有电话,真是火上房了。忽然听見门上有动静,我奔向门外,刚一开门,儿子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扑通一声,趴到地上起不来了。我赶紧去扶,儿子瘫软了,抬头看我一眼,我吃一惊:他满脸黑灰,大口喘气!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太可怜了!我和母亲两人扶起儿子,我问:“你爸爸呢?”儿子告诉我事情经过。我心疼儿子,大哭,嘴里骂着丈夫办事不靠谱,他让我儿子吃了这么多苦,险些丧命,他还是孩子啊!是我的独生儿子。赶快给儿子洗脸洗手,握着他凉得透心的小手,泪水止不住的流。
丈夫丢了儿子,打电话向分局教委求助,教委几个同志和丈夫沿各铁路小站找了一天,晚上九点多怅然归家。
一个十岁的孩子,清晨六点离家,晚上八点到家,十几个小时,饥寒交迫,吃苦受累,承受着孤独恐惧,寒冷的腊月里,几十斤东西,一样不缺的拖回家。我哭过了,又很欣慰。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儿子这十几个小时的经历,苦不堪言,他的承受能力,抗压能力远远超出了他的生理年龄,有这次经历的苦酒奠底,未来的人生之路,再苦再难的烈性苦酒他也能豪爽饮下。少年强则中国强。遇事不慌,镇定,能吃苦,坚强,有担当,不惧困难,勇对挑战!风霜能坚挺,绝境不弯腰!儿子是雪中一棵小青松,无疑是少年强中的一分子,相信成年后,他会为祖国强大做出贡献。我被儿子折服,我为儿子骄傲!


【作者简介】王友莲,笔名,网名斯潜。女,1937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民盟盟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冰城文学艺术交流社社员。在《名汇》、《散文百家》、《退休生活》、《老年学习生活》、《黑龙江日报》、《老年日报》、《新晚报》、《生活报》《广播电视报》、《铁道报》、《星期天》等十余种报纸,杂志上发表70多篇散文,诗歌。多篇散文、诗歌,在多种网络平台发表。在多次征文比赛中获奖。

【朗诵者简介】马泽江,企业退休技术干部,弦歌地朗诵艺术团成员,哈尔滨文政艺术团成员。喜欢朗诵和唱歌。用声音赞美伟大时代,赞美好生活。其中作品《诗意中国》在2021年11月在“致敬英雄——第五届华艺杯朗诵电视网络大赛”活动中荣获优秀奖。

【朗诵者简介】汤永,来自冰城哈尔滨,弦歌地艺术团团员。热爱生活,喜欢用声音去歌颂祖国,赞美家乡。喜欢用镜头留住生活美好的瞬间!

【朗诵者简介】马志宏 喜欢朗诵、音乐、运动。在第四届仓央嘉措史诗朗诵大赛获精英奖。相信文字能浸润灵魂,用声音诠释作品,让文化丰盈我们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