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首页 \
文学 \ 中国散文 胡筱啡:《河街 焕然一新》
中国散文 胡筱啡:《河街 焕然一新》
精华热点

河街 焕然一新
胡筱啡
沅江,又称沅水,湖南第大二河流,纵贯文明古城常德。江畔,垂柳依依,优美舒适的常德诗墙公园,郁郁葱葱,绿阴蔽日。宽敞的南碈广场上,矗立着钱正英院士题写碑名的“常德抗洪纪念碑”,气势恢宏 。 防洪墙上耸立四大楼阁:武陵阁,四阁中最大一阁,高七层 ,内设诗墙博物馆;春申阁,为纪念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而修建 ;排云阁,以朗州司马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倒碧霄” 而命名;漁父阁,为纪念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 (常德桃源人,号桃源漁父) 而修建。四大楼阁,防洪墙的四个防洪大闸口,给文明古城常德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蕴。长长的防洪墙上,粘贴着黑色大理石刻写的首首诗作,刻嵌着精美的中外石壁画。选刻自先秦以来有关常德的诗作和中外名诗1500多首,由全国1200多名书法家书写,集正、行、隶、篆、草集于一墙。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中国.常德诗墙” ,当今世界上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宽阔的诗墙公园,楼阁、亭、桥点缀;银杏、香樟、榕树、桂花树、垂柳等130多种树成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百花争艳,芳香扑鼻;树阴下片片耐水草地,绿茸茸;奇石千姿百态,俯卧青草丛中。修建防洪墙前,杂草灌木丛生的常德市江北城区老城墙外,滔滔沅江江畔,座落常德老“三街”:麻阳街,小河街,大河街。三街相连,常德城外的街,老常德人称之为河街。麻阳街,“三街” 中最长的的一条街,船民聚居的小街。街道房屋一侧依傍城墙,一侧临沅水,向河中要地,木头从水中伸出,支撑起一间间房屋。房屋破旧,青一色的小吊脚楼。小河街,“三街” 居中,最短的一条街。街道一边是傍城墙而修建的半边屋,一边是临河水的木板房,居民下河洗衣挑水的小码头众多。大河街,“三街” 中最宽、最繁华的一条街。在那物资流通以江河航运为主体的年代,常德港是湘西、云贵、川黔、江浙等地物资的集散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 呈现出一派“大艑小艇聚城傍,上溯黔阳下武昌”的繁华景象。洪江、沅陵、川黔边境往下游放逐木材、竹子、山货,本地的魚、米、棉花及湘西北山区的土特产运往全国各地;江浙一带的物产往内地的流通,经常德港中转。大河街,集中了常德港的主要码头,有进出口货物装卸中心码头,进出口仓库,海员倶乐部,航运职工医院,酒楼等等。时光荏苒,国民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上世纪70年代以来,湘黔、成渝、成昆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公路、铁路、民航运输事业突飞猛进。江河航运的主体地位让位。常德市江北城区地势低洼平坦,每逢沅江上游下大雨暴雨,洪水泛滥,全靠老城墙保护,历史上水患频繁。1954年的特大洪水,洪峰水位40.39米,百年一遇。洪水高出江北城区内地面2米多,江北城区犹如沉浮水中的一只脚盆。1988年,沅水上游地区连降大雨暴雨,江北城区五次经受特大洪水考验。每当洪峰来临,江北城区内总动员,部队指战员、机关干部、职工、居民,有的背着袋袋砂石、泥土,有的扛着铁锹锄头,有的提着竹筐,万众一心上城墙,堵缺口,筑子堤,抗洪抢险。每当滚滚洪峰通过,麻阳街,小河街,大河街浸泡在汪洋洪水中。河街的居民们, 拖家带口,带着家什和生活用品,或借住城内亲朋好友家,或在城墙上,城里的空坪隙地上支撑个小棚,搭块油布或塑料,便是临时的家。每当洪水退后,河街街道上,居民屋里淤泥没过脚踝。房屋几经浸泡,霉菌滋生,在潮湿闷热的天气里,霉味浓浓。江北城区人,日夜盼望彻底根治水患。城墙外滩的麻阳街、小河街、大河街的居民,日夜向往住上不受洪水浸泡的房屋。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神州大地处处生机勃勃。 常德市委、市政府于上世纪80年代末, 启动江北城区防洪大堤整治工程,撤除险象环生的老城墙,撤除破旧的河街,修建防洪标准100年一遇的钢筋混凝土防洪墙。麻阳街、小河街、大河街的居民分别搬迁到城内新建的几个小区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楼房,从根本上消除了多年来遭受洪水浸泡的心头之患,安居乐业。上世纪90年代初,固若金汤的防洪墙初具雏形。市委、市政府采纳市政协关于把防洪墙建成旣防洪又有文化品位的艺术墙的提案,以防洪墙为载体,精心打造大型文化工程。历时10年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世闻名的文化工程——“中国.常德诗墙” 建成。以江北城区防洪墙为载体的“中国.常德诗墙”, 长4公里,分《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华夏新声》、《五洲撷英》、《时代风采》、《千古绝唱》八大篇章。2000年以来,常德市委、市政府实施诗墙、外滩、沅水梯次开发,搬迁诗墙外滩的砂卵石场,拆除原先所有的建筑物,植树造林,种花栽草,修整道路,添置健身器材,精心打造诗墙公园。 昔日,常德市江北城区饱受洪水威胁。滚滚洪峰一来,老城墙险象环生。老城墙外滩,破旧拥挤的河街,淹没在滔滔洪水中,居民拖家带口上城墙。洪水一退,淤泥满街,垃圾成堆,房里脏兮兮。如今,旣是固若金汤的防洪墙,又是以诗、书、画、刻四大艺术享誉全球的艺术墙,呵护着江北城区。沅江涨大水时,墙外,洪峰汹涌澎湃。墙内,人们安然自若。昔日河街,房屋破旧,街道狹窄 , 环境脏、乱 。今日诗墙公园,树木成林,绿悠悠,花草芳香扑鼻,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优美的常德诗墙公园,人们休闲娱乐的仙境。早晚,散步者,三三两两,悠悠地走在卵石路上,谈笑风生。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一群群身穿五颜六色服装的舞者,随着愉悦的广场健身舞曲,跳着笑着,激情展示炫丽的风彩。滔滔沅江畔,昔日破旧的河街,蝶化成美丽舒适的诗墙公园。如今,融旅游、休闲、度假、居住为一体的新河街,伫立穿紫河畔,常德古城风貌重现在世人面前。穿紫河,又称穿紫港,因唐代朗州司马刘禹锡诗作《采菱行》而得名,贯穿常德市主城区的”金腰带”。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沿河两岸生态环镜优美。河水清澈,缓缓流,碧波荡漾,酷似一条金腰带,静静地躺在葱绿的大风光带中,静静地躺在城市中心的绿色公园里,南北横贯常德主城区。河沿岸,高楼大厦鱗次栉,柳绿花红。为完美展现文明古城风貌,留住、延续乡愁,本世纪初,常德市委、市政府,部署在穿紫河畔启动河街重建工程。如今,具有常德特色的仿古街建成。重建的河街,以上世纪四十年代沅江河畔的麻阳街、小河街、大河街为原型,依据历史故事、文化、雕塑和建筑建造。全新模式的仿古商业街,仍由麻阳街、小河街、大河街三街组成。街道长1.43公里,占地面积13万多平天米,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仿建的麻阳街,为木结构的吊脚楼,一边靠城墙搭建,一边临河,主营干货和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仿建的小河街,为砖木结构房屋,主营风味小吃,特色餐饮;仿建的大河街,砖混结构建筑,还原了1943年前的洋行,店铺和住宅,以四合院和窨子屋为主,主营特色餐饮、茶楼和古玩字画。穿紫河畔,全新模式的仿古商业街——麻阳街、小河街、大河街,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灯光璀璨。
胡筱啡 女,退休职工。曾在《美好生活》、《花开文学》、《新课程报.语文导刊》等刊发小小说,多次获小小说、散文征文大赛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