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首页 \
文学 \ 中国散文 善若水:《一位客家奶奶的故事》
中国散文 善若水:《一位客家奶奶的故事》
精华热点

花季嫁入高山岭,
为人母则柔变刚。
遇挫勇敢直面对,
起早贪黑还经商。 公元一九二几年,在宁化县水茜乡溪原这个偏僻的小村庄,有一户比较富裕的人家,家里有位小女孩,叫曾金秀。她上有三个哥哥,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在那个年代,一般只有家庭比较富有,而且是男孩才能进学堂。她的三个哥哥,其中有个哥哥特别聪明可爱,进了学堂学习。他读了很多书,经常帮助抄“传本”(旧时指长篇小说故事类),后来还当过不小的领导。她那个很优秀的哥哥,小时候去读书回来,经常把读的故事和抄的“传本”讲给妹妹听。妹妹记性好,就这样她学了很多故事,知书达理,能说会道,还擅长讲故事、唱山歌、做刺绣。金秀长大后出落得亭亭玉立、眉清目秀,十六岁嫁到了水茜乡的白沙岭村。男方家有三个兄弟,还有一个姐姐。金秀结婚十多年后,已经有三男两女,前面三个是男孩,后面两个是女孩。在最小女儿三岁那年,最大的儿子也才十五岁,由于过度劳累,生活贫苦,丈夫病逝。接下来一个家的担子全都落金秀身上。为了养家糊口,金秀天天起早贪黑,还做起了生意。白沙岭地处距离有圩场的水茜、枫溪各二十多里,离安远四十多里,但出门就是羊肠小道,翻山越岭,非常难走,还要挑着东西,多么劳累呀!这几个地方赶集的时间五天中刚好错开,平时做的粉皮、粉条,要挑到市场去卖,又买些粉和吃用的东西挑回来。最大的儿子跟着她去做生意,第二儿子带着弟弟妹妹们。外面人笑她说,别家是男人肩上赚钱,金秀家却是女人肩上赚钱。她很会讲故事,又热情好客,所以,村子里经常很多人来她家玩。晚上或下雨天,村里人常常一边听她讲故事,一边帮她做事,洗地瓜呀,磨地瓜呀,磨蕨根啦等。她就这样带着儿女,种地又做生意。她,就是我的奶奶!去年暑假,我要参加客家方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我想起了小时候跟奶奶学唱山歌,我也想创作山歌。但是,我觉得很奇怪,奶奶出生成长和出嫁后生活的地方都是那么偏僻的小山村,又没进过学堂门,为什么她却那么会讲故事、唱山歌呢?于是我去询问早早就嫁到外地的大姑,我才知道这些。这也说明我们这个地带的人确实是客家人,我们山村的一些文化与习俗是世代口口相传的呀!过了三四年后,经人介绍奶奶认识了隔了三四十里路外一个村庄的一位单身男子,也就是我枫溪下村的爷爷。奶奶想,这么多孩子,有个男人一起养大,有个依靠,也减轻一些负担。爷爷想,找个有儿女的一起抚养大,可以延续香火,老了也有个依靠,不也很好吗?就这样爷爷奶奶结婚了,孩子两边分,大人两边管,两边跑。爷爷奶奶刚结婚那几年,白沙岭的亲房叔伯不让奶奶他们的户口迁到下村,下村的家只有爷爷一个人的口粮(那时是集体种田)。爷爷一个人的口粮要一家好几口人吃,日子非常艰难。虽然爷爷奶奶种了很多杂粮,但因为毕竟一个人的口粮,所以奶奶不得不经常到处去借粮。爷爷是个读书人,身体比较瘦弱,不是很会干农活。奶奶却非常勤劳能干,带着一家人到处开荒种地,还砍竹子卖。因为下村比较平坦,人口多,田地多,山林广,爷爷家的地基、自留地、自留山都很多,而白沙岭人少、地少、山少,在下村粮食又不够吃,就决定还是一定要把奶奶他们的户口迁到下村。几年后,奶奶、我父亲和大姑姑的户口才好不容易迁到下村。伯伯、叔叔、小姑的就留在白沙岭,奶奶还是要经常两地跑。再后来,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有劳力,肯干活,生活就慢慢地好起来。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生活条件一向都比较好,丰衣足食,特别是吃的东西很丰富又很多,因为一家人都非常勤劳肯干。奶奶户口迁下来以后,她的耳朵就聋了。有人说是我上面的爷爷不同意,摔了她一巴掌,后来她就耳聋了,或许是奶奶长期太劳累和生活太清苦而引起。 奶奶年老后,咳嗽更严重,还好她也活到七十多岁,而且有个幸福的晚年。因为子女多,子女们个个都很勤劳,每个家庭都还不错,子女们勤劳能干又孝顺,爷爷奶奶没什么负担。她主要是和我们一起生活,帮忙做家务和带孙子孙女,以及做些其它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常常去别的子女家玩,一去就住个十天八天才回来。 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中,奶奶耳朵一贯是聋的,而且会咳嗽,但是她很会讲故事,而且总是有讲不完的故事。她讲故事声音响亮,绘声绘色,常常在重要的地方打住,要听详情,下回讲解。我们几个小伙伴就是听她讲故事成长的,那时候,我们乡村课外读物很少很少,读书人也很少很少。我那位聪明又幸福的闺蜜说,她小时候最爱来我家玩,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听我奶奶讲故事,她从小到成年她没遇到过第二个更会讲故事的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我们在少儿时代都已经听奶奶讲过,还有什么《牛郎织女》《八仙过海》《田螺姑娘》等许多著名的故事都听奶奶讲过。小小年纪的我在心里就种下了“做人要做个好人”的种子,知道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时刻都要怀着“努力、敬畏、善良、仁慈”之心。同时,我从奶奶的口里学到了许多俗语警句,依然深深地记在心里:“早起三朝当一日,早起三秋多一冬。”“人情好来帕(白)水甜。”“哟(若)要洗得帕(白),河里冇乌沙(石)。”“三朝孩儿娘养惯, 三朝媳妇郎管惯”“娶妻娶贤不娶貌,嫁人嫁心不嫁财。”“钱财保子孙,心宽保自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每当遇到一些事情和问题,总是会想起奶奶曾经说过的一些警句来调整和开导自己。在我总体印象里,奶奶很懂礼节,也很会做事情。也许人的命运真的是注定的吧,如果她后来不耳聋,像她这么能干的人,那也许她身体可能早就累坏了,而且后来子女长大,个个人高马大,勤劳肯干,也不再需要奶奶操心了。有一次,我看到奶奶在做菜,她就一边教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说:“煮菜没功夫,关键在洗锅。”,还有要掌握好火候,不要煮得“焦蕉烂烂”。她还说,请客吃饭的时候,能准备好的都要先准备好,该蒸的先蒸,该捞的先捞,该焖的先焖,这样快开饭时很快就可以煮起来吃。所以,请客做菜时,我常常想起奶奶的教导。奶奶还很会做茶叶,也很好客。在她和爷爷的带领下,我们家自留山的好几个山头和山坳不但种了很多果树,还种了很多茶籽树和茶叶树。茶子树高高的,瘦瘦的,采下的老茶籽可以炸茶油,我们家的茶油不但够一年四季用,还可以出卖。茶叶树矮矮的,壮壮的,春天可以采摘好几次。爷爷奶奶每年春天都要采很多青茶做成干茶叶,有的细,有的粗,但都是纯绿色、无污染的茶呀!细的茶叶一般是头茶,祭供和出卖;粗的茶叶就自己吃。我印象还很深,他们经常早上早早起来去采茶,晚上就做茶。做茶叶可是很麻烦,而且是技术活,要杀青,要搓揉,要焙烤等等,一遍又一遍。如果技术不好,茶叶就会做坏掉,可我的爷爷奶奶一般做的茶叶都挺好。
奶奶还经常擂擂茶,有时擂上一大钵擂茶,煮点粉干或粉皮,炒点豆子或花生,蒸点地瓜,再煮几个菜,就可以招待客人或叫上邻居聚聚。每到夏天,家里每天都要泡上一大钵淡淡的茶水凉着,好降温解渴、解暑清凉,而不是像有的人家渴了就喝冷水。奶奶还会懂一些中医和草药。一些风寒感冒、惊吓和皮肉之伤,她会用一些推拿的方法或口诀或采一些草药等方法治疗。有一次,我听一位邻居婶婶说,她小孩有时生病了,就叫我奶奶治,还挺有效的。我出嫁时,奶奶还给我准备了很多东西。小到连针线盒和针线,大到“光洋”。她说能准备的尽量准备,自己有总是方便,省得一嫁过去就叫婆家找。特别是针线,女人时常都要用。她还帮我的衣服胸前、背后各定了两个光洋。前胸后背的就像绣花一样,用彩色线绣得很精致,把光洋装进去。袖口的是缝制了两个漂亮的红袋子,挂在手腕上,各装一个光洋。我只看到过我自己出嫁时,我身上的光洋是缝制得那么好看。回想起这件事,我就觉得有奶奶的疼爱是多么幸福啊!大概奶奶六十多岁的时候,我给她织过一件毛衣,她很喜欢。我第二次给她织时,她已经七十出头了。当她看到我织毛衣得知是给她织的时,她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她都已经七十出头了,真的活不了几年了。她还说,人老了,老了就丑了,也不想见别人了,天天在家穿得再好又如何?又说,给老人织毛衣真是浪费,织一件毛衣要花多少时间和毛线,我的孝心她就心领了。我比划着说,毛线都买好了,也织了不少了,要给她织好。她就很生气地说:“那你织好了我也不穿!”最后我只好放弃,把已经织了一大截的毛衣给拆了。记忆中的奶奶是耳聋后的奶奶,所以,我大体只记得她会讲故事,很会做事情,对我们很和蔼,非常疼爱我。因为她耳聋,所以我很少和她交流,只是默默地享受她的疼爱,她的教育。我哪里知道我的奶奶,她曾经是那么的坚强,那么能干,那么不平凡!自从听大姑姑讲奶奶的故事以来,那段时间我常常想起奶奶就想哭,一位这么优秀的女性曾经伴我成长二十几年,我却不知道她的经历!我们所遇到一点困难算什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努力?我为我有一位聪明、能干、坚强、勤劳的奶奶而感到骄傲!虽然先人不在了,但是他们的英灵都在厅堂,以后过年过节有空时依然要偶尔回娘家祭祀一下,以表示我对祖先们的思念和敬孝。每当唱起自己去年暑假创作的那首山歌,我又想起我的奶奶。现在放暑假了有空,我就整理一下奶奶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继承先辈的优秀品质吧。最后我把这首受奶奶影响而创作的山歌《山歌唱给党来听》,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和大家分享一下:腿脚冇力岭难上,
手中冇钱家难当。
要把有日想冇日,
不把冇时当有时。傅燕珠,女,微信昵称“善若水”,福建三明人,明溪县盖洋学校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喜爱文学,作品常在学校和网络平台发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