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荣辱篇》(7)【原文】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
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
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夫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则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
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
【译文】
资质、性情、智慧、能力,君子和小人都同样拥有。爱好荣誉,厌恶耻辱,爱好利益,厌恶灾祸,君子和小人也是一样的,但他们追求的途径就不同了。
小人满嘴谎言却还要别人相信自己,极力欺诈却还要别人亲近自己,行为如同禽兽却还要别人善待自己。他们考虑问题难以明智,做起事来难以稳妥,扶持其做事也很难成功,结果就一定不能得到他们所喜欢的荣誉和利益,而必然会遭受他们所厌恶的耻辱和灾祸。
所以君子不说假话,也希望别人相信自己;待人忠诚,也希望别人亲近自己;善良正直且处事合宜,也希望别人善待自己。他们考虑问题容易明智,做起事来容易稳妥,他们所坚持的事业容易成功,结果就一定能得到他们所喜欢的荣誉和利益,一定不会遭受他们所厌恶的耻辱和祸害;所以他们穷困时名声也不会被埋没,而通达时名声就会十分显赫,死后名声会更加彰显。小人无不伸长了脖子踮起了脚跟而羡慕地说:“这些人的智慧、思虑、资质、本性,肯定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啊。”他们不知道君子的资质、才能与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将它用对了地方,而小人却将它用错了地方。
所以仔细地考察一下小人的智慧和才能,就能够知道用它们来做君子所做的一切也是绰绰有余地的。打个比方来说,越国人安于越国,楚国人安于楚国,君子安于礼义,这并不是智慧、才能、资质、本性造成的,这是由于对其资质才能的使用和习俗的节制之不同所造成的。
秋雨堂浅见:
荀子认为人的好荣恶辱、趋利避害的欲望是天生的,在这方面君子和小人是相同的。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他们获得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和途经不同。
人都希望别人信任自己、亲近自己、善待自己。但是,如果你用谎言和欺诈来骗取别人的信任,那就等于缘木求鱼;你用言行祸害别人,却想让别人善待于你,那就是异想天开。在别人眼里,你就是个十足的小人,只能落得个被唾弃的下场,何谈信任、亲近和善待呢!为人不明智,处事不妥当,难成正事,怎么能得到荣誉和利益呢?
孔子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荣誉和利益也必须要“以其道得之”。不以其道得之,即为小人;能以其道得之,方为君子。
君子诚实守信,正直明智,处事稳妥,容易成事,自然会名利双收。
在追求荣利方面,君子和小人的欲望是相同的,资质和才能也不相上下,但手段不同,途经不同,结果就大相径庭。其区别就在于手段和途径是否合乎礼义和道德。
2023.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