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乎心灵
王庆元
现实中的人们,往往在乎钞票,在乎权力,在乎名声,然而我们却很少在乎过自己的心灵。我们忽视了自己,是因为我们活得太在乎别人。我们干什么,不干什么,说什么,不说什么,总考虑别人怎么看。有的人,只有得到他人艳羡与仰慕才快乐,只有他人恭维才幸福,只有他人敬畏与膜拜才满足。当价值观严重扭曲,当虚荣心甚嚣尘上的时候,理性的光辉便荡然无存了。有的人把工作当成获取荣誉的资本,而不是责任。他们每天出人机关,十分劳累地研究着宏观政策和办理领导交办的事务,小心谨慎地处理着机关特有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严厉地克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外露,有心无心地研究着官场的迁升“秘笈”,在为公众服务的同时,等待着一个可以理解的私心杂念的发展结果。其身累,其心亦累。更有令人耻笑的是,有的人在权力场上争斗,在名利场上周旋,甚至相互倾轧;在金钱面前利令智昏、不择手段,在荣誉面前斤斤计较、揽功推诿过;在领导面前点头哈腰、装小弄乖,在群众面前昂首挺胸、装大显摆,在生活中表演,在表演中生活,完全失去了自我,活得真累。
生活并非只有鸟语花香,风和日丽,但,也并不非像一些人想象那样糟。关键在于心理杠杆要平衡。生活中,有一种人,一看到他人的好,就浑身不舒服;一看到他人的过,就在一旁偷着乐。这多少有点心灵不健康。一个人的心灵空间是有限的,如果私心妒心多了,公心爱心就会少;如果邪心恶心多了,慈悲心善良心就会少。其实,那些小名小利的争斗,那些热病般的狭隘虚假,那些经济大潮冲击下的种种诱惑,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又是多么的可悲可笑。对人生而言,金钱名利和权力固然重要,但比金钱名利和权力更重要的是能使人幸福的心灵和精神。可以说,物质的丰饶如果以精神贫困为代价的话,那么我们就真穷得只有钱了。现实中我们身边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一个人一旦失去了精神支撑,他对物质和金钱的追逐,无法让他饱满地、鲜活地生活。他向人们展现的只能是一条呆板的、缺少张力的、干枯的,甚至是龌龊的人生道路。
我们在生活中丢失了许多美好的东西,我们无视路边的草坪是多么的生机盎然,无视鲜花的开放,无视小草的碧绿,无视白云蓝天,无视蝶飞鸟鸣,无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次次感动。很多人终生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寻找某种可以让生命发亮的东西。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断言:“人类可以说诞生过两次,一次为了生存,一次为了生活,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不仅有肉的诞生,而且还必须有灵的诞生。“无视了能让我们的内心获得美的感受,获得宁静,获得满足的东西,就没有这“灵”的产生,我们就不可能获得精神上的收获。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不是体能,而恰恰是“精神”。正因为人类可以思考,可以创造,才走出了荒莽,进人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为了明天的世界更美好,我们切不可抛荒心灵。
人生没有风花雪月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假使有一天世界上只剩下一种颜色,我们除了感到死一般的孤寂外,想必还会对以往曾拥有过的所有色彩倍加怀念。甚至会有人感慨万千地叹一声:“早知如此……”是的,人往往就是这样。当我们从一个波峰跌进浪谷或从一个浪谷跃上波峰之时,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也曾经沉浮。“当季节喝着最后的粗气即将向我们道别的时候,我们才强烈地感觉和留恋它以往的娇媚与辉煌。我们历经风、历经雨、历经苦难、历经成功……我们在逆境中诅咒一切,在成功中忘却一切。而当生命之舟驶进风平浪静的港湾之后,我们才对以往的辛劳奔波产生出一种纯美的留恋之情。万事万物对人的心性都会有所反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恰如岁月的风花雪月,我们只有随时感受到它,才会更加觉出生活的丰富和甘甜,才是真正地使自己的心灵享受生活、品味生活。
对那些把名利看得太重、活得太累的人,劝君一句:敞开胸怀,给心灵通通新鲜空气,晒晒温暖的太阳吧!为了你的身心健康,应该尽快摆脱这名缰利锁的囚困。人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本无区别,但融人社会之后,人常在利害得失之中,为利所困、为名所累。有的为争利奔波劳碌,付出一生的精力和时间;有的为争名,不惜反目为仇,绞尽脑汁,耍尽手段,乃至人格“破产”。古人说得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看透了、想通了这些,就会使人感悟“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当一颗心摆脱了俗世的滋扰,安妥了灵魂,回到精神的故乡,那一刻,那个生命,一定优雅地说服了自己。
当然,人们也不能把生活归于虚无。人没有追求就没有了生活的动力,我觉得在追求中一定要顺其自然,对利也好,名也好,不能仅用一个“争”字了得。对得到的,要欣然接受,对不属于你的,甚至从手中溜走的东西,要怡然放手。享受得到的快乐,摆脱因失去而产生的烦恼,多一点欢欣,少一点落寞。人类的痛苦多源于对内心的捆绑,自己倘若不能为心灵松绑,别人也无可奈何。人性本身的弱点,使我们总期望成为别人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总期望得到更多人的赏识,总期望比别人掌控更多的东西……倘若这一切都达不到,便会为此而懊恼。这说明我们已陷人心灵的牢狱,给心灵加上了一道人为的紧箍咒,并把咒符的控制权交给了别人。
人生承载的东西太多,人性就容易变得脆弱,这时需要一种寄托,一个空间,以托付这种沉重,把它转化为轻盈。给生活松绑,给生命轻装,让生命简单、明白、纯朴、活泼。让心灵无挂无碍,乐观、自信、轻松、愉快。在大商业消费模式日益支配人心,信息洪水逐渐影响人们价值取向的今天,我们不要忘记,支撑着价值信念和人格要求的是自己的心灵,否则我们将无“家”可归。我们要精心细致地呵护好心中的那盏灯,那是生命固有的召唤,寻找它挽回它投奔它,让它的光亮照亮心胸,不让我们的憧憬粗鄙或死灭;不让我们的心灵走向枯竭,精神走向残缺、生命走向窒息。对生命的顿悟,是在心灵澄澈之下的通透,一颗不安分的、时常躁动的心,怎么会有时间考虑生命的质地?哲人说:“我们都活在别人给定的情景、语境和规矩里。”是的,人一朝自觉地放弃了率性而为,夫复何言其他?
天空如洗,远山如黛,世界是那样的明朗,又是那样的幽玄。为超脱自我,让心灵放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