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一二三)
杨浩然 偶然著
一二三、民兵也是兵 服从命令
骑兵营一进村,整个马家峪便沸腾了。男女老少倾巢而出,分列道旁,人人手里捧着鸡蛋、山果,有的送上了煎饼卷大葱。
多少年来,马三征战南北,不知看到过多少次这种场面,但这一次令他更感动。因为,迎接他们的全是老人、妇女和孩子。阵容虽不大,但比任何一次都令人震撼!
老人们有的拄着拐棍,有的佝偻着虚弱的身子,但个个在冷风中挺立,人人脸上写满坚定;妇女们个个面容憔悴,有的烧焦了头发,有的扎伤了手指,有的熬红了眼睛,但人人手里捧着一颗爱心;儿童们则在人缝里穿梭戏嘻,勾勒出了一幅祥和的画面。
老槐树下,堆满了小山似的煎饼和军鞋,黎玉、马克龙、徐静宜等正在清点打包。一见部队来了,立马停下手中的工作,围了上来。
“报告马司令,马家峪乡已提前完成给养筹集,支前车队昨天就出发了。”马克龙说着,指了指煎饼和鞋“这是乡亲们连夜赶制的,听说马司令带骑兵营为子弟兵护送粮草,大家干劲可高了,整晚都没睡觉。”
“谢谢,谢谢乡亲们了。”马三大声说“人是饭,铁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目前,国军补给线已被我卡断,虽有精兵,但没饭吃,没饭吃打个屁仗?而解放军有乡亲们支持,兵精粮足,准赢!我和黎书记提前为你们请功啦!”
“部队几天前就开往新安镇了,已将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黎玉低声对马三说“目前,部队随身所带干粮已耗尽,各地运粮队还在路上,我们的任务是,快速将第一桶饭送往战场,然后往来于敌占区与根据地之间接应粮草,时间紧、任务重,现在就得出发。”
“好。”马三点了下头,立即下令开拔。
恰在这时,五婶背着一包袱煎饼颤颤巍巍地走了过来:“三儿呀,捎上。”
马三的眼泪哗地下来了,老人多难啊,丈夫被鬼子当筢子打死了,大儿子山打孟良崮牺牲了,二儿子石头打济南城牺牲了,俩女儿都出嫁了,身边唯一的小儿子狗剩也去战场,家里连个推磨的都没有呀,可老人家一听马三要来押运粮草,还是连夜磨糊、摊饼,忙活了整晚上,煎饼虽不多,可这是老人的一片心哪!
马三跪下了,只喊了声“婶娘”,就嘣嘣磕了俩头。
在没有汽车拖运的前提下,战马无疑成了最快捷的运输工具,虽然驼得少,但速度快。不一会儿就飞越沂城,赶至沂临边了。整条东红路上,全是支前队,纷纷为骑兵让路。
突然,有个支前队大老远就又打手势,又喊的将骑兵营拦住了。
马三一看,是马小花带领的马家峪支前队,就停了下来:“嗬,花木兰替父从军啊?”
小花一听,脸腾地红了:“用词不当,应该叫父女同征!”
“对对,父女同征,战无不胜!”马三哈哈大笑起来。
可笑着笑着,马三脸上的肌肉就凝固了。他看到,狗剩也在队伍里,一见马三很兴奋,想凑过来跟他握个手、叫声哥,可脸色腊黄,站了几下都没站起来,便上前问道:“是不是病了?”
“八成是饿的。”马克龙的弟弟马克虎说“这孩子光顾碾米筹粮了,走得急,忘了带口粮,一路靠水充饥,哪能受得了?”
“不会匀着吃吗?”马小花一听火了“待要好,大让小吗。民兵也是兵,也要讲爱兵如子吗。”
“可这孩子太犟,让不进去呀。”马克虎两手一摊,委屈道“马连长,不是我们不帮。”
“还有谁饿肚子?”马三问。
没人回应,但好多人都低下了头。
过了好一会儿,还是马克虎打破了沉默:“黎书记、马司令,实话实说吧,大伙儿带的口粮都不多。往常支前路途近,随便带点儿就够了。要知道新安镇这么远,就多带些了。”
“俺不是不想带。”有个小伙子说“俺娘病了,俺一个人又推碾、又摊煎饼,忙活了两天两夜才完成任务,没来得及准备自己吃的。”
“各村不是自带储备吗,可以救急吗。”黎玉说。
“这事儿怪我。”马小花说“当时规定去时自吃自,集体只准备了回来时的口粮,所以一路没开灶。”
“不行,大旱三年还饿不煞办饭的呢,办饭的饿倒了,出坡的能吃饱吗?”马三说着,顺便从马背上解下一捆煎饼和一捆大葱命令道:“民兵也是兵,给养队也是战斗队。战士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同志们,为了胜利,吃!”
见大伙儿没反应,他火了:“好,现在我宣布,吃者,继续上战场;违令者,统统回家抱孩子去!”
马三一看命令起作用了,很高兴。随之向骑兵营长郭树礼下达了第二道命令:“传令各支前队,无论采取什么办法,一定确保民工填饱肚子,违令者,撤职查办!”
恰在这时,接到了前线指挥部的电报:“黎、马,晚饭可否送到,速告!”
马三一看,就知道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马上就要打响了。这两天,他走着坐着一心想再会会这位老狐狸,正卯足了一股子劲呢,看完急电,随即回复道:“请首长放心,安点开饭!”
过了临、郯,就是新安镇。那儿是徐州的东大门,系陇海之锁钥。
目前,新安已被围、陇海线被切断,黄部已成困饿之兽,解放军能否吃上这顿饭,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想到此,马三就觉得当这个粮草官无比光荣了。一提马缰,风驰电掣般向新安镇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