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泽桑梓 名动川京
——刘氏八世祖良寀公事略

夫天道有常,日月无休;人心向善,子嗣绵延。念我刘氏一脉,上自尧子源明封于刘,中至两汉全盛,其后朝代更迭,家族起伏;至元末,一世祖崇寿公之子必先公,因避战乱,率妻子由荆门次江陵,转徙监利容城唐京土地,遂家焉,是为二世祖。
且不褒高祖、光武两朝开疆拓土、文治武功之赫赫,帝都西京、东京之煌煌,更遑论西晋子宣公长隐蜀上之默默,唐代谦公千里徙居涿州之劳劳,仅凭明代良寀公文章道德慈化桑梓,理政驭军威服远邑,便足以光前裕后,为我族景仰膜拜矣!
公讳良寀,字寅之,别号草亭,明正德六年(1511年)仲春望日生于监利洞庭坊三庄土地,系倒骑龙刘氏八世祖。
公少时嗜学,勤苦敏达且孝悌忠信;及长,尤具经济才。嘉靖五年(1526年)季冬,充邑庠生(秀才),乡人皆曰神童;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中湖广乡试三十六名(举人),复耀门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仲春知河南汝宁府遂平县(正七品),三载劳形,邑内大治;继而转知(平调)陕西巩昌府和县,历四秋,政声斐然;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孟冬,升山西璐安府同知(正五品);次年秋,讣闻丁忧(母丧)辞任。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季夏服阕(守丧期满除服),复补四川成都府同知。越后年会龙州宣抚司宣抚使(土司)薛兆乾叛乱,已成燎原。朝野震动,龙颜大怒;飞檄川中,旨令平逆。公身负王命,亲率三军昼夜兼程,千里奔袭;剿抚兼用,恩威并施,以事半功倍之效一举擒逆。从者悚惧,弃甲咸服,凯旋。公诛杀魁首二十余众,百姓称快,地方晏宁如初。捷报玉闕,帝大悦,敕令改土归流,龙州宣抚司更名龙安府,中央委派流官统治,擢升公为四川龙安府首任知府(正四品),赐白银千两,良田千亩。隆庆二年(1568年)春致仕(退休),时数万人相送,敬颂盈耳,挽恋暖心,步随十里不绝。
公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孟冬望 日卒,享年八十有九,时称九十翁。公德泽生灵,名播川京。越明年,播州酋叛,国思良将。而蜀地倍感甘棠,家祀户祝,都邑郡县以名宦祀焉;朝廷乃传檄湖广,行文荆州,于公之原籍入乡贤祠,进中宪大夫。其墓志铭为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花、原礼部尚书(正二品)曾朝节所撰,可谓荣至极矣!
据考,明、清两代族中作古者,多葬于此(监利市红城乡鸡鸣埠)。上世纪中叶监陷于倭,碑林尚存,罗列森严;石狮雄踞,祭台肃穆;碑刻了然,云龙毕现。至解放,因平坟造田,公之墓碑于祭台起吊断裂,其碑身、碑基并墓周所有,或沉埋湮没,或作桥铺路,或静卧水边,零落星散,寂寂经年。所幸公之后人,于耕作之余或闲暇之时,遍寻田底坑中,搜罗遗存,方见祖先墓碑之寥寥。泥沙除净,碑上刻字依稀;睹物思往,不禁潸然。
去岁底,族侄为贤携余及族兄孝鹏,驰往,得见诸先祖之灵;今年正月初八夜,族侄为松置客在侧,独与吾畅谈良久,示以实物,晓以文字,方知良寀公之端倪。静坐默想,情境历历。但见路边田埂,残碑处处:或仰或卧,或宽或窄;碑上刻字有痕,或深或浅,或楷或隶;碑质迥异,或青石,或麻石。凡此种种,于心戚戚焉。公之碑虽有破损,然碑刻精工,庄严遒劲,“九十翁草亭刘公之墓”字字千钧,笔笔赫然。体为宽楷,大如手掌,有吞云吐雾、酣畅淋漓之感,似公生之豪壮凛然。惜公之墓碑,止剩半截;公之墓志,已成杳然。怅惘弥天,徒呼奈何!
另一碑,则独立田角,无倚无依。碑高六尺,顶呈半圆,质地麻石;碑基完整,高尺余,宽三尺许,此乃妣恭人夏氏之碑。碑正中竖行字迹朗目:“刘氏佳城明故恭人夏氏之墓”;左首生卒年详,右数行显目:“中顺大夫四川龙安府知府刘良寀同乡进士孝婿张居谦,孝男刘中春、孙如江、如海、如麟、如龙立石泣”。
谱载,公生子、女各一,子中春于嘉靖年首选补廪,万历五年以明经选贡,尝知广西梧州府郁林州北流县;女适荆州府当朝大员张居正之五弟居谦。后张氏因朝廷党争而日渐式微,死后抄家灭族,然公之家族风平浪静,丝毫无损,岂非其正道直行、竭忠尽智、无懈可击而泰耶?
公之先世后代,自隋唐开科取士,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甚而父子、兄弟同科中榜者亦不为奇;唐、宋不论,仅据明、清两朝谱载,公之曾孙在朝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玄孙懋夏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来孙鸿诰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公之一脉五百余年间,中举人、进士者二十有七,秀才、贡生两百余。故“两朝黄甲第,九代进士家”所言不虚,乃实至名归耳;亦为族谱之璀璨,后世之砺石也。
公仕宦台阁凡二十五春,励精图治,革故鼎新,成效卓著,士民称贤;时人及后世尝撰联以赞——
马湖中化兴时雨
龙郡内德播清风
凤诰垂四川境内
龙光戴三品阶前
恩著河南江南山河永奠
兵销成都淮都日月增辉
自当年覃恩西蜀咸庇草亭即日后扬烈北流远辉藜阁公一生清正廉明,赏罚有度;不骄不矜,亦诗亦文;尤重祖训族规,兴德化人。嘉靖创著墨谱,首开本支饮水思源、认祖归宗之风,亦为后世续谱提供不朽范式。公潜心其间,事无巨细,莫不亲临;考据拾遗,去伪存真,已臻痴迷。其夙兴夜寐、废寝忘食几为常态,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更成必然。尝作《祖原》,其心灼灼:“吾闻之天地者万物之祖,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而人物生焉。则为之子孙者,其可不重本源之念乎?”又为《世系叙》,其语谆谆:“由一世以至十世,由一人以至众人,则十世之裔,一世之积也;众人之繁,一人之衍也。以十世众人视之,则吾宗人皆其子孙也,,又何其亲且近乎?”复为《原谱系》,其诫殷殷:“孤窃世德之绪余,承先人之逸志,谨于读礼之暇,收罗旧闻,旁采遗逸,略成颠末,恐后亦遗忘,则昧僭妄,以辨伪诸,而备宗法,使无遗憾于来代。”《丛载》亦有言,其理昭昭:“是故善之存于身者,始于宗族,达于乡党,以至于在邦中无怨。其见于此者,协于彼,著于闻,人而正于君子大人,夫德孚于乡邦,而又至于大人君子,皆世之所难致。”公作《族喻》,其情依依:“德者,惟忠厚之身,惟礼法学业树艺;惟勤求生者,惟俭处人己,惟公以恕疾病;惟事汤药,不必信手祈祷;惟奉终厚于棺椁,不必惑风水。”公之才情哲思,诚为族人立身处世之本也。
公亦重庠序之教,嘉有识之士。殷侯肖崖公,重修学宫,欣然以记:“盖为政莫先于养贤,轨世莫重于风化。学校者贤士之所,由出风化之所,由美是不可不悉心焉耳!”(见公之《殷侯修学记》)由是观之,诰赠公中宪大夫遂得其所矣。
公世居城邑,虽与缙绅往来甚密,然心系民生,情若潮发。仕宦数邑,积蓄无几。得知城西北二十里,河流相隔,百姓往来无依,遂登高一呼,慷慨解囊;轻装简从,现场督工,直至一桥飞架,两岸欢呼。公抚须颔首,名之曰“新桥”(康熙版县志有此说)。
监利城邑原为土城,乃明正德乙亥邑丞杜渐筑之。至万历癸酉,邑侯李公纯朴奉命改建砖城,公慨然以助。适赵公按湖广,公为赵故人,请曰:“邑虽蕞尔(很小),幸际承平,既庶且富,士女杂沓,固阗城溢郭也。请辟一门于东北隅。”赵公从之,名曰“保和”。建楼一区,奉关夫子其上;公因其举并李侯之力,亦为后来并祀之。保和门楼雄峻,而公之善举懿行皆为美谈矣!此后,公之曾孙在朝公、玄孙懋夏公等均参与城楼修葺或扩建,其接力频频也。
余笔墨于此,思绪绵绵,感触切切。环视邑内,文物古迹徒有记载而罕见实物,已铸遗恨;先祖之容貌过往亦难究一二,复生愧赧。今者见证四百余载之勒石,又数览先祖至真至善至美之遗训,身为公之遗脉,倍觉亲切,至为振奋。回首去岁小年本支宗亲团拜之盛况,目睹各路翘楚为续修族谱慷慨解囊之豪举,不觉怦然,花甲恍若朝日,朽木犹发新芽也!
至此,余坦言:设若族人同心,政府鼎力,良寀公之碑能修复重立,纪念亭可择时速建,则先祖泉下堪慰、后世凭吊可依也!家族情怀灼热如斯,其凝聚力、奋发志当如《大风歌》而喷薄而成,狂飙跃进!推而广之,一生十,十生百,百而万,万而众,众志成城,万众归一,则炎黄子孙家国情怀当如春草勃发,郁郁青青,葳蕤繁祉!
愚资质驽钝,见识浅陋,叨祖宗荫庇,得盛世造化,初识文墨,略知毫末;虽辞不达意,力有未逮,然心如赤子,情非作伪。庆幸族中贤哲辈出,英俊继起;光大门户,告慰先祖,此其时也!故盛世修谱,屈指可期;承前启后,舍我其谁?吾辈既具远祖不屈不挠、有始有终之基因,又生扶摇直上、万里可至之勇毅,定能上不辱祖先,下无愧子孙,俾我刘氏大族枝繁叶茂、根深蒂固!诚如是,则幸甚!
倒骑龙刘氏二十二代孙孝彬敬撰癸卯孟春谷旦(2023年2月5日)

家国之叹
——监利倒骑龙刘氏十一世祖在朝公事略
讳在朝,倒骑龙刘氏十一世也。
公乃浩公之后,如海公(贡生)长子,中春公(北流县令,正七品)之孙,良寀公(龙安知府,正四品)之曾孙;簪缨世族,名贵身显。
公生于万历十五年(1587)仲秋,早慧,学有成。年十二中秀才,廿八中举;又十年,荣登进士榜。可谓少年得志,青壮尤甚。初授福清县令,旋于崇祯庚午(1630)入京,转国子助教,两年后迁户部江西司主事(正六品)。
崇祯六年(1633),升户部郎中(正五品),奉敕督饷(明末加派的辽饷、剿饷及练饷三项赋税)山海关。工余之暇,劝士课文于榆庠,有造就之功。其间,辽东招练总兵官都督同知(正三品)黄惟正将军去世。将军膝下无子,由部下治丧,乞铭于盐官海宁陈祖苞(其子探花,其族发达于清朝,进士迭出,与皇室交厚)、在朝公和当地知县卢以岑。三公与黄多有唱和,甚笃,允。陈公撰文,公书丹,卢篆额,文、墨双璧,堪为一绝。该墓志上世纪末于河北抚宁出土,现藏其博物馆。墓志图片由宗亲为松联络该县档案局局长李君利锋所拍,据现有资料可断,此极可能为在朝公存世书法之绝品。陈公文笔练达,措辞精工。墓志自出土现世,影响甚广,研究者众;卢公篆书列为上下两行,字体稳重端庄,线条柔和流畅,字形对称,“眀故荣禄大夫辽东招练总兵官都督同知继山黄公墓志铭”廿四字清晰了然,字字珠玑;墓志中公之丹书“赐同进士出身户部山东清吏司郎中奉敕督饷山海等处新饷荆南刘在朝书丹”等字深入碑石,扑面生辉。“此墓志铭整体布局规矩中见错落,镌刻细致精巧,方整威仪,处处雅健流动,生趣盎然。公之书法,中锋为主,篆隶笔法。胎息六朝墓志,魏楷特征明显,从黄惟正将军碑中所书:陈、祖、荆、刘、平、防等字可窥对《张猛龙碑》《吊比干碑》用功最勤,雄强劲挺,外方内圆,俊丽洒脱。如高士闲谈,舒畅自如,上承魏晋风度,下启清代尚碑之风”(中国书协会员、监利市书协副主席刘寒冰先生语)。方家妙评如玉,可见公之书法已臻化境,堪为遗世瑰宝。
公积功甚巨,擢保定知府(正四品),时四十有七,正值壮年。公之所辖,乃北京门户,京畿重地,近水先得月,远非他府可比;效力于保定总督(正二品)孙传庭将军,更是如鱼得水。将军曾奉旨平寇,力擒酋首高迎祥,止息烽烟十五处,乃凭战功擢升。后失聪,三月服药两百副,上书天子请辞。见疑,恐诈。公与陈公力证,帝怒,孙系狱。据《监利县志》载:“以守城功,拟授节铖(晋级),缘督抚告病事连”。可见,公后来无所作为,黯然北返,终老故里,实系孙案所困。
事后数年,义军日盛,兵锋直指京城。朝廷兵微将寡,朝不虑夕,乃重启孙将军,官至一品。将军固守潼关,坚如磐石。然上敕数下,催战如索;孙无可奈何,转守为攻,终因势孤力单,殒命沙场,以致尸身无踪。上疑其亡,既不加封,亦不抚恤。时仅半载,义军破城,崇祯煤山自缢,数百年江山訇然易主,岂不痛哉!故《明史》有“传庭死而明亡矣”一说。
窃以为,崇祯若以天下苍生为念,整顿吏治,兴利除弊,富国强兵,改善民生;同时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君臣同心,上下一体,则大明江山或可峰回路转,起死回生,又何有官逼民反,义军蜂起?以在朝公之人品能为,当会竭诚尽智,披肝沥胆,或许会跻身督院,成就辉煌。设若如是,崇祯也免遭身死国灭,公亦可尽抒人生怀抱。嗟夫!
公乃文职,亦谙武备。据清末陈田所编《明诗记事》载,已将公归于竟陵(天门)一派,其中有“广乘(公之号)诗取意幽婉,虽为钟谭(竟陵派魁首钟惺、谭元春)所染,亦彼法之佼佼者也”一评。由是可知,其编纂者乃小钟谭而褒公者矣。公由文职转武备督饷边关,穿梭枪林弹雨之中,久闻金戈铁马之声,无畏无惧,有声有色;既具文韬武略,忠肝义胆,又雷厉风行,杀伐果断,实乃孙将军之股肱,国之大器者。可惜造化弄人,无以扶摇;英雄过早落幕,此家国之不幸也!
公仕宦十三载,六晋,可谓平步青云,恩宠有加;鼎革(改朝换代)后不仕,国变,以忧愤卒于顺治二年(1645)季春,享年五十有八。
至清代,公之一脉势若江河,文脉虽在,然高中者无几,实以为憾。民国二十三年重修家乘之户首世元公,即公之九世孙也。
参考文献:《刘氏宗谱》《监利县志》《湖广通志》《山海关志》《孙传庭文集》《明诗记事》

铁面佛心 懋夏公
刘孝彬
讳懋夏,字公蕃,号竹斋;仕朝公长子,如龙公(四川建昌卫都司断事,正六品)长孙,中春公(北流知县,正七品)曾孙,倒骑龙刘氏十二世也。公生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季夏,少颖异,肖仲永,尝以忠孝廉节自期,中宪(叔父在朝)公甚器之。崇祯十四年(1641年)为邑庠生(秀才);顺治八 年(1651年)乡试与从弟懋彝公一并中举,兄弟联芳,名震监邑;十二年(1655年)会试高中,为贡士;十五年(1658年)殿试,居二甲六十八名;康熙壬寅年(1662年)例援青州司理(主掌刑狱,相当地市级法院院长),时已四十有七。
性沉静稳,慎如处子,饮人以和,制行不苟,尚恒思审,其用心于内,生平如一也。初下车,所属十四邑,馈献呈币极丰,公厉声却曰:“我为朝廷办事,非为肥家计者!”某令私曰:“此旧例,府君不必辞。”曰:“其如违我本心何?”固辞之。每遇钦部重案,必于署内关夫子庙焚香以告诚:“宁失出(重罪轻判或应判刑而未判),毋失入(轻罪重判或不当判刑而判刑);宁为他人受过,无使他人负屈。”故审囚时哀衿恻怛(哀伤怜悯),多方以求生全。尝以诗明志,取向有道:“退衙懒作餔糟计(不屈志从俗,随波逐流),断狱羞为磔鼠词(运用汉代酷吏张汤典故,否定严刑峻法)。孝廉郑子道、著名诗人宋琬俱为巨奸诬陷,岁有性命之累,公力排万难,为其辩雪。后鸿诰(公之三子)会试至京,郑君访至寓所,问府君起居,涕泣如雨。
甲辰岁,青州不雨者阅(经历)五月,飞蝗遍野,民屡祷不应,乃呼曰:“是必刘使君来,方可解此倒悬。”时公值班历下(济南),六月中始归。甫入署,大雨如注,是夜飞蝗北遁,响若迅雷,欢呼之声彻城野。
公乐善好施,体恤百姓。寒则施絮袄百领,暑则施药饵茶水,六载率以为常,存活不可胜计。解任南归,行李萧然。阖郡黄童白叟,填巷塞街,哭声震地,攀辕不得行;遮道馈遗,力辞不受。
公性俭自奉,皆人所不堪。常御布褐,常食素淡。在郡六载,妻拏(家人)从未入官舍。诗曰:“曾经唾面犹能忍,长服粗袍不似华”“土壁虽晴湿到顶,纸窗已补冷侵帷”“一灯孤咏到三更,老病犹牵虫臂名”……故总督三省制台大人朱公之弼(政治家,曾先后历任工部、刑部、兵部尚书)面各省官时,独召公曰:“山东六郡,贵厅清廉第一,为当特荐。”足见赏识之甚。
公居官居家,至情至厚。友朋来访,喜而诵曰:“友逢骚雅须深饮,性任疏狂不着冠”;榆关思往,敬且豪曰:“先公(在朝公)早识凌云气,贱子重登列戟门”;远俗近雅,怡然自得:“年来扃户辞通谒,山色泉声可入帘”。公精于书法,工于诗文,闲暇之余著书立说数十卷,全套定名为《竹斋集》,付梓后上市,士民争相抢购,一时洛阳纸贵。作《族诫》,字字含情:“兄弟同胞者,固一父之子;同堂者,亦祖之孙”“人之受用,视其识见”“种田农民,世间第一劳人,最要爱恤”“忠厚谦退,常存下人之虑,常怀济物之心”“惟寡嗜节欲,谨言慎行,可以保身;俭朴勤劳,可以保家;读书明礼尤为身家性命之要”。立《修身立世十五训》,句句暖心:“致爱敬于兄弟姊妹者,是有礼于吾父母也;致爱敬于伯叔与姑母者,是有礼于祖父母也;致爱敬于叔伯祖父母者,和睦宗亲,是有礼于始祖父母也”……与诸兄弟相聚相处,率真无饰,肝胆俱见,必喻之勉之;每训子弟必曰:“经史吾田,忠孝吾宝也!”尝于邑北置地二十亩以为义冢(公益墓地),使丧者有安身之所;亦作《修保和门楼记》,承其先德,又效赤心。
公至诚至孝,有口皆碑。父仕朝公疾时,朝夕侍,涕泪不绝,进饮尝药,衣不解带者累月,常以父母不及中寿为憾!每遇宴饮,必先祭父母。以怙恃(父母)俱失,依祖为命,并竭力侍奉。壬午冬,李自成残部破城,城中鼎沸,奉祖避乱县北年余。甲申五月,祖如龙公病终寓所,时斗米千钱,盐与白金等价,昆弟辈俱散徙他方,惟公独力支撑,衣衾棺椁,罔(无)不尽礼。待时局稍安,迁归祖茔深葬,所作祭文,满纸凄凉,至今读之,无不潸然。
公教子有方,各有所成。长子鸿谦、次子鸿识均为贡生;三子鸿浩,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知贵州永宁州;四子鸿谟,禀膳生员。
公虽处乱世污浊之中,蹈险象环生之境,然洁身自爱,特立独行,不失为朗月清流,亦遗爱于当时后世,故民歌之曰:外貌质朴中仁慈,铁面冰心凛四知。公执掌刑狱凡六载,既不同流合污,亦无贪赃枉法;视裁官侯补邀禄者如敝屣(破鞋),爱松竹梅兰者若己身,无私无畏,岿然如山,以致千里留芬,万民景仰。先是有诗曰:“簿书阅后焚香坐(办案不负神明,不留瑕疵),悟得前身是戒僧(戒僧,指受戒的和尚,意即指原来就受戒律所制)”;后又屈膝跌坐,语家人曰:“我以初三日去”,盖又近于道矣。果然,康熙十五年(1676年)孟秋初三安然辞世,享花甲有一。其墓志云:“为文士,为孝子,为廉能吏,为仁人,全乎其人矣,公可无愧于世矣!”公若有灵,当欣然九泉!
编撰者曰:公道德文章能为已臻上乘,为何止步于此?愚以为满人取天下,虽大体承明之旧,然终未能在品级、升转与职官名称上与汉人秋色平分,此乃清朝政权之民族特性使然,一也。清初因筹措饷银和开辟财源之需,自康熙年间始便有“捐例”(买官卖官),其要害之缺几为满人所补,而知府以下者,则由汉人充仼;吏治腐败,何有清廉者凭功上位?二也。公重功名而轻富贵,耻于旁门左道,视节操如山,虽刀斧加入颈而目不瞬,三也。公本重情重义,乐山乐水,六载北地为官而妻拏不近于身,已属不易,而所司职能,亦涉及权豪甚或庙堂,难免引火烧身,招致不测,不如仿效五柳(陶渊明),回归自然,四也。
一言以蔽之,若公之行止,非有天人以助则无可进(即便如廉吏朱公之弼者,亦因举荐不合上意而连降三级)。其操守风范,诚为立身处世之根本,亦可奉为匡世济民之圭臬(标准、准则、法度)!
参考文献:《刘氏族谱》《监利县志》《湖广通志》

一蓑烟雨任平生
——倒骑龙刘氏十三世鸿诰公人生素描
刘孝彬
少小愚顽随本性,迷途顿悟诵书经。
三番北上披宫锦(中进士),解授归林(辞官回乡)有余情。几句吟罢,家族又一前贤跃然纸上。
进退有道
讳鸿诰,字纶宣,号惺亭,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二甲进士,原青州府司理懋夏公之三子,生于顺治庚申年(1650年)季秋下浣日,乃倒骑龙刘氏十三世也。
少顽钝,屡履险,常带伤而归。母叱而训之:“昔尔父不第累月恸哭。壬午癸未间世道乱,人皆救命不暇,尔父独手一编于膝。兵至,则袖而走;兵去,则仍置膝于坐,方得博一功名。尔悠悠忽忽,焉能有成?”公闻之悚然。自此鸡鸣展卷,寒暑不辍。及长,精进如初日:十八入邑庠,廿二中举,廿九登进士榜。初授山东博平令(正七品),转(平调)福建建阳,继以茂绩(卓越的功勋业绩)升贵州永宁州州牧(五品)。
休假喜游赏,尝登高吟咏,口占《题盘江桥》:“两岸遥束一江流,天半长虹敞不收。铁锁连云鳌寂寂,朱楼八户鹤悠悠。磨崖谁镂仙人恨,题柱难消客子愁。笑我秋来无个事,暂从飞堑(索桥)骋骅骝(骏马)。”地理形态与壮观美景之独特,仕途厌倦与生活向往之隐衷,莫不毕现于诗中。遂于知命之年解组(辞官)归林,绝意纷华,义无反顾。特作《黔中致休歌》以寄意:“从今笠蓑与钓竿,芦花深处楚江天”。
急公好义
楚夙号泽国,荆潜沔监交汇江汉,监利则为其要冲,其地洼民贫,堤危闸险,水患常见,故十年难有三稔(丰收)。监北之吴家剅,乃镇水锁钥,一有不虞,则遭灭顶之殃。
时程藻公治邑,辛酉七月黄潭溃于江陵,浊浪排空,屋倒人淹。程公目之所及,内心恻然,命舟拯溺,存活甚众。后举万民之力,筑堤固剅,使往来者无涉险之忧,士农工商无悬胆之虑。公之亲历,触目惊心,亦感怀绵绵,故欣然而作《重筑吴家剅记》(县志、省志均有载),言及此役之功,可与白、苏(白居易、苏轼曾在杭州为官,修堤惠民)媲美。
邑东北二十里为鸡鸣埠,江汉要津,咽喉也。此处往来客农不可计,渡舟一日不可少。然一年四季风霜雨雪,船损且朽,隐患也。况北堤为鸡鸣埠崇埠垸之门户,北为众水之标的(靶子),南作通垸之捍蔽(遮挡、护卫),公深谙之,是故呼曰:“凡我叔伯兄弟,宜每年照分加土,必使垸堤面数倍高广,沿堤台基增筑。毋睨视(旁观),毋吝费,毋怠缓,为子孙规式(作式样),为保家第一策。”言之恳恳,情之切切,其利害机要,莫之可匹。

固本清源
古人云:“谱牒身之本也”。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上下一体贯通,理所共有;寻根必留本,清源以备查,增知可育人,滴血宜联情。个中道理,几无滞塞。
康熙廿一年(1682年),邑令主修县志,公为之序:“日月运于上,江河流于下;万物去故而就新,不有纪载几同鸿濛(混沌)。”其厉害关联,孰可小视?遂与其长兄岁贡鸿谦公联袂参与,为订定(终审、定稿)之要员。
康熙五十四年,浩公支系第二次修谱,公复为之序。其时花甲有五,与长兄山益(鸿谦)公再次携手。此次距良寀公首修墨谱已一百五十余载,想必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规式极严为当时罕有。其时山益公七十有二,对谱事心犹切之,昼夜编纂,数月告成,通族乐甚。公之襄助,可为股肱,亦为之喜:“吾宗有数美:万世久远,耕读不辍,数武(不远处)之园宅依然;守勤朴而厌奢华,无游于唆讼、博奕、强斗;甘退让,远矜傲,纵单寒(贫寒、位卑)之子,不屑涉足胥股(钻营);仕宦惟恐以酷刻贪婪遗玷(留下污点),诸生惟恐以媚挟(谄媚、要挟)官府致讥。”言及于此,足堪慰也!亦以龙安祖之训励族中所有:“谱系可以教考训忠,绍逑(继承事业)前人,耸动(使人感动或激励)志士,睦族里,序长幼,别嫌疑,厚风俗。”好处良多,无一浅陋。由是观之,其昆仲视为族中事奔效若吸露吮饴矣。

敬老孝亲
庄子云:“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孟子亦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公之言行,均合古道。
紫芝翁,公之叔懋时公也。一为其作传,描形摹神,似烛如月:“老者目光如炬,心若止水,静观澄虑,终日无言”。似看透世事,宠辱不惊。志趣爱好,亦与俗人迥异:“一物不弃,一物不取”“喜吟咏……籀篆泼墨,为竹稀疏,浓淡锐秃,随笔意所之……”翁师法自然,安守初心,营精神之圃,养浩然之气,实为公之所叹。二为之跋,赞曰:“独紫芝叔年少而敏,先君暨桂堂叔,称其诗老健,有金石弥寿之徵,然叔父不欲一字炫人也”。由是可知,翁质朴品高,有隐者之风。
而事父母,则以孝闻。崇其学品:“君甫成童,神异颖悟,过目成诵,下笔千言立就”“弱冠后,词章诗赋,六经诸子,靡不淹贯”;敬其官德:履职尽责,锱铢莫取;慕其孝道:“事先大父(祖父)……衣不解带者累月”“愿以身代”“每遇嘉肴旨酒,必先祭先大父母”“每一思及,辄涕泣沾巾”……文尽衔哀,读犹伤情。于母张宜人及嫡母王宜人,则满怀歉疚与感恩:“先大人独力不能任,两母时刻左右之,累月不畏劳苦”“六岁余患痘,几绝,吾母仰天号泣,真足以动鬼神”“先大人病中,偶思时物,即数百里外,必求得之。时吾母五十有五,乐同嫡母亲煮,羹必亲调,不假手于子女家人。六月盛暑,两母昼夜绕先大人卧榻不少懈”;母临终嘱兄:“你写帖与弟,不可说我病重”;遗命如山,何敢忤逆?“倘日后能实心做好官,即是报我;倘哀毁成疾,是为不孝”。母朴实持重则是“生平无饰,言无轻笑,无忌心,喜施济,诸务必身先之……”,字字泣血,句句含悲。公仕宦千里,父母临终未至,遗恨深于江海。

志趣高洁
公一生诗书无数,挚友如竹,随性而为,洒脱豪放,仅从现存诗中可见端倪。
《华容行》:“妻子饥寒驱我来,江风浩浩心胸开”,提得起,放得下;《送任具茨太守出守登州》:“端明(犹神明,古宫殿名)有赋神龙喜,渤海无波白鹿迎”,前景美,情意重;《宿关岭赋别查城父老子弟》:“生来最喜说神仙,误入金笼怕稳眠……
去矣长歌无所祝,农耕士读乐尧天”,案牍之悔与田园之乐反衬鲜明,取向朗目;《将之洛示子》:“疏狂为客惯,慷慨别亲难”,烈士罡风与儿女情长交相辉映,动人心弦……编撰者言:公承先父祖血统,颖悟绝伦,刚柔并济,人品道德似竹如松;又具常人难备之美——视名利若浮云,拥山水如家珍,故海阔天高,寿至耄耋。真如苏子谪贬黄州雨中所放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刘孝彬,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已在报刊杂志及相关平台发表文学作品若干。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思归客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czj69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