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荣辱篇》(5)原文:
鯈(tiáo)鲅(bà)者,浮阳之鱼也,鉣(jié,被困)于沙而思水,则无逮矣;挂于患而欲谨,则无益矣。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
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
材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
译文:
鯈鲅是一种喜欢浮在水面上晒太阳的鱼,被波浪拍在沙滩上的时候才想到了水的重要,后悔也来不及了。已经身处灾祸之中才想到谨慎处事,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抱怨别人,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不会抱怨老天,抱怨别人的人是穷困潦倒的人,抱怨老天的人是没有远大志向的人。
自己犯了过失,反而抱怨别人,岂不是太迂腐了吗?
荣誉和耻辱的最大分别,就安危利害的通常情况而言,先实行礼义然后得到益处,就是荣誉。先追求利益然后才实行礼义,就是耻辱;有荣誉的人常常都是显贵通达的,有耻辱的人常常都是穷困潦倒的;显贵通达的人常常都是管理别人的人,穷困潦倒的人常常都是受人管理的。这是荣誉和耻辱的重要分别。
有才能而又谨慎的人常常安全而有利,无才却又行事鲁莽放肆的人常常有危险和害患。安全而有利的人常常快乐轻松,有危险和祸患的人常常忧愁惊恐。快乐轻松的人常常长寿,忧愁惊恐的人常常夭折,这是安危利害的通常情况。
秋雨堂浅见:
本节讲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人处事要小心谨慎,由于粗心大意或者鲁莽放肆而使自己身陷灾难之中的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二是做事“先义后利”可以得到荣誉、“先利后义”可能遭受耻辱。
身处逆境而怨天尤人的人,既没有自知之明,也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是没有远大志向和抱负的迂腐之人,是和荣誉无缘的。
荣辱和人的道德品质是紧密联系的,也和人的安危利害息息相关。在荀子的心目中,人的道德意识与人的安危利害观念是不可分的,他认为,从根子上说,道德是修身的目标,也是工具性的东西,人要讲道德,归根结蒂是为了“安全”与“利益”,避免“危险”与“祸害”。人的道德行为必将给自己带来积极的回报:心情快乐轻松,身体健康长寿。“仁者寿”的原因就在这里。
2023.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