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一二二)
杨浩然 偶然著
一二二、委屈求全
在共和国军史上,最能委曲求全的,莫过于黎玉、陈毅和马三了。三人虽年龄不同、地位不同,但同命相连,互相搀扶,战群狼、斗猛虎、吞五毒,共同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黎玉,又名李兴唐,山西崞县人。二六年入党,组织领导过开滦煤矿大罢工,担任过北平市委职工部部长,天津、唐山市委书记等职。受中央委托,于三八年元旦之日来山东。一来,就组织发动了徂徕山起义,创立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
起义成功后,部队很快由原先的一百多人发展到了四百余人。与日军交锋后,连创佳绩,不仅狠狠打击了小鬼子的嚣张气焰,还伏击了日军的运输车队,打死了一名日军大佐。
虽歼敌不多,但打出了气势,极大鼓舞了山东人民的抗日热情,纷纷参军参战,短短四个月,就发展到了五千余人。
趁着这个势头,黎玉在八百里沂蒙大展拳脚,一口气组建了抗日游击第五、第三、第八支队,及泰西人民抗敌自卫团,一下将抗日武装力量发展到了数万人。
黎玉在山东白手起家,毛主席十分赞赏,在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大力表彰和介绍了黎玉,号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并派出了大批高级干部随黎玉一起来到了山东。
不久,八路军山东纵队正式成立,黎玉任政委。
随后,山东纵队开始了整军。整军后,纵队人数一下从二点四五万人,猛增到了五万余人。
与此同时,还为新四军补充兵员五千多人,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先后补充了三万余人。
如果说,新四军是粟裕手上的擎天柱,一一五师是林彪手里的破天锤的话,那么这两支在解放战争中唱主角的队伍里,则不断涌动着山纵的血。
黎玉不仅仅是军事天才,同样也是政治精英。不仅担任过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主任,还担任过党在山东的重多重要职务。虽主政过山东,但更多的是充当助手,先后与陈光、徐向前、朱瑞、罗荣桓、饶漱石、陈毅等搭档,将山东工作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在最艰苦的岁月里,黎玉带领大家不断开辟根据地、不断打土豪分田地,使抗日民主政权不仅占领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县份,而且还统辖了一千九百多万人口。
在此基础上,黎玉还积极推进税制改革,既减轻了百姓负担,也加强了财政建设。
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战。他积极贯彻中央“减租减息”指示,广泛发动群众,不断将运动推向高潮,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丈夫能屈能伸,黎玉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赤手空拳的来鲁,曾一度创造过辉煌,但为了大局,他宁可充当配角。
而配角是服务于主角的,虽然大多主角均离不开配角,更知道呵护配角。荷花虽好,绿叶扶持吗。怕就怕遇上狠角。而恰恰,当黎玉进入中共中央华东局后,就遇上了一个狠角儿。
这个角儿,是华东局书记饶漱石。饶是个铁腕人物,一来山东,就把黎玉踩在脚下了。加上原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也来搅和,黎玉便被扣上了“富农党”的帽子,且背上了宗派主义、山头主义和地方主义,以及拒绝华东局领导等十多项罪名。
对此,许世友、马三等据理力争。但黎玉却表示了沉默。因为,惊天动地的淮海战役即将打响,战神粟裕正秀翻全场,为了整体利益,黎玉接受了一切,甘愿附首称臣,当起了粮草官。
风水轮流转,与黎玉惺惺相惜的是陈毅。一般人认为,陈毅是新四军的代名词,但很少有人知道陈曾被饶撵出过新四军,一度成为了孤家寡人。
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分会委员饶漱石不幸被捕,从此便失去了下落。
两个月后,饶漱石突然找到了中共南方局,声称自己和叶挺一起逃了出来,面对敌人的拷打,没有透露半点情报,更没有做出背叛我党的事情。
饶的这段自述十分笼统,存在许多疑点。陈云、任弼时、陈毅等便怀疑他在撒谎。陈毅说话率直,多问了几句。饶支支吾吾答非所问,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可万万没有想到,饶却因此记了仇。其时,陈毅不仅是新四军军长,还是华中局代书记,很可能马上转正。
饶一听慌了,马上拉起了山头,处处排挤陈毅,搅得谁也不敢与陈接近了。这还不算,还抢先一步给中央发报告状。于是,落魄的陈毅单人独己的去了延安。
听完陈毅的述说后,毛才恍然大悟。安慰道:“忘掉吧,成大事者能屈能伸。”并鼓励他尽快放下包袱,回原单位工作。
事有凑巧,当陈毅往新四军军部赶的路上,却突然接到了让其赴山东接替罗荣桓的电报,便打马疾驰,来到了沂蒙山。一来,就和黎玉搭裆,与许世友和马三等并肩战斗了。
本来,毛主席是想让陈毅兼华东局书记的,但陈毅为了顾全大局,还是推荐了饶。可令他没想到的是,饶一主政,照样向他开了刀。
特别是鲁南打的不顺,南麻、临朐没打好后,直接被批了个狗血淋头!是的,陈虽然仍在华东局及华野任职,实际上已被边缘化了。
如果说,饶将两位风云人物都不放在眼里的话,对马三就更不客气了。你不是和许世友拃呼得急吗?那就杀杀你的威风!于是,当马三自愿贡献四个团支持东北,及黎玉点卯让马押运粮草时,饶愉快地接受了。甚至将其编入了吴的三十五军。高,实在是高!兵不血刃,就将一只狼和一头大象拴在一起了。
歪打正着,饶书记这步棋下得很成功。要知道,咱们的两位粮草官可不一般。在山东人心目中,他们不仅是战神、是救星、更是精神领袖。一文一武,一唱一和,就把山东人民的支前热情调动起来了。数亿斤粮、上百万民工、十余万小推车便如滚滚洪流般涌向了战场。
马上,好戏就要开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