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一二一)
杨浩然 偶然著
一二一、战前新使命
济南城破及吴化文起义,不仅如一枚重磅炸弹震惊了正在东北“剿匪”的国民党将士,也如一针强心剂注进了东野的百万将士体内。致使辽沈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东三省,最后围住了长春。
在林帅百万雄师的强大攻势下,国民党东北“剿匪”副总司令郑洞国不得不放下了武器。
就在东野部队向关内运动,封锁平津之际,粟裕也在淮海撒网了。
本来,粟裕是想在济南战役中,其码歼敌一个增援兵团的,可邱、黄、李的三个兵团都躲在徐州见死不救,且集结了四个兵团和四个绥靖区的二十五个军,及调来了孙元良和黄维两个兵团助阵,其总兵力居然达到了空前的八十万,在徐州拉开了决战架式。
本来,蒋的意思是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山东的,并派心腹刘峙当了徐州剿总。
当然,蒋知道刘峙是个草包,便派杜聿明担任刘的副手。论说,这一安排还算可以,但偏偏遇上了辽沈战役战事吃紧,杜聿明就被抽去沈阳了。
杜一走,刘峙就不敢进攻山东了。面对即将爆发的战役,国民党内部对是否放弃徐州议论纷纷,谁也不敢拿主意。故,作战计划一直拖到了十一月五号,才决定将兵力收缩到津浦线,作攻势防御。
在国军人人怯战的前提下,应该说这一计划也算科学。可偏偏该计划被共产党打入国民党内部时任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知道了。他一知道,毛泽东就知道了,于是,毛摆起了更大的棋局,而粟则把网撒得更大了。东起海州、南达安徽淮河、西起河南商丘、北至山东临城,均布下了天罗地网。并从华野、中野、山野一古脑调集了六十万大军对垒。
单从参战人数上看,八十万对六十万,国军仍占优势。但粟裕身后有大后方支援,力量的天秤就严重倾斜了。
要知道,已获得解放的沂蒙人民,支前热情是空前高涨的。仅淮海一战,他们就筹集了九百多万斤粮、一百七十多万民工、十一万辆小车、九十万斤食油、七十二万斤盐、八十六万斤猪肉和一百余万双军鞋、数十万斤马草等物资送去了前线。并抽调了几千人的远征担架队和运输队、两千四百余名干部随军南下。且将其他解放区筹集的二点九亿斤粮食转运到了前线。
而国军赖以生存的陇海、津浦线被切断后,仅凭空运,根本解决不了八十万将士的吃饭问题。没饭吃,就打不了仗,更别提打胜仗了。
战神粟裕,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但更懂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重要性。所以,战役未打之前,他就提出,让在山东人心目中德高望重的黎玉同志担任了粮草官。而黎玉则点了马三的卯。他以为:马三在沂蒙人心目中的地位无人可及,既有号召力,押运粮草时,可保万无一失。
这天早晨,马三起得很早,部队马上要南下阜阳了,他准备与军长、政委提前碰个头,确定一下进军路线。
可一到军部,何政委就拿着电报迎了上来:“马师长,华东局饶书记来电,让你火速赶往莲花山帮黎书记筹集给养,并负责押运粮草,顺便将黎书记安全送达华野总部。”
“操,这不是拿我开涮吗?”马三一听急了“凭着这么大的仗不打,去运粮草,饶漱石按得什么心?”
“不得胡说。”何政委正色道“洪学智比你差不到哪里去吧?黎书记级别比你高吧?为了胜利,他们都身先士卒当粮草官。让你当,是看得起你,我想去,还不够格呢。”
本来,马三想说:饶安排黎当粮草官是一种羞辱的,可一看何发了火,又肯定了自己的能力,便把话咽了回去。
“说吧,带多少人去?”何问。
“一个营就够了。”马三说“为了速度快,把骑兵营给我。”
“三路押运,一个营怕不行吧?”吴军长说“要不,带一个团吧。”
“不用,莲花山还有一个连。”
“一个连才百十号人,分不着数啊,万一遇上敌人拦截咋办?”吴担忧道。
“我连大,一连顶一营,足够。”马三拍着胸脯说。
“哎,我说马三同志,你胆子够大啊,居然有兵不报。”何政委火了。
“别不讲理哈,刚献出一个团改为师呢,别想再打我小九九。”马三说完这话,又觉得不妥,便缓和了口气“我的大政委呀,咱这点小四方早晚还不都是你的,肉烂在锅里吗。这回上战场,我盼着有人劫粮草呢,到时抓一个团还你!”
何政委一听笑了,但还是一本正经的说:“粮草是命根子,我宁愿不要一个团,也要粮草安全。”
“是,保证完成任务!”
秋未初冬,西北风正劲。骑兵营奔驰于泰沂之间,腾起了滚滚烟尘。而滚滚烟尘,又引来了无数羡慕的眼神。远离了战火后的根据地人民,一见到解放军马队,显得尤为亲切,每到一处,无不夹道欢迎!
马三率部走走停停,见根据地的人们,人人唱着欢快的歌儿纳鞋底、筹军粮,心里热乎乎的。心说,有这样的广大人民群众作后盾,这仗一定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