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9号,北京天气小雨转多云。位于东五环的观唐美术馆内,人头攒动。与会的大多数人随性坐着,并没有特别的肃穆感。直到活动正式开始的前一刻,都还听得到叽叽喳喳闲聊的声音。如果不是大会开始时播放的缅怀视频,可能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自己误入了某个其乐融融的乡友会。
这场纪念一位故人去世二十周年的追悼活动,并非是刻意为削减哀伤和形式感而设计成这样,相反,现场轻松的氛围恰恰是源于一种默契:不仅是今天到场的各位老友之间的默契,更是他们今天齐聚一堂要缅怀的那位“更老的”朋友与他们之间的默契——他们深知,如果是他的话,可能不太愿意看到大家愁云惨雾祭奠自己的场景。毕竟无论是他的为人,还是他的作品,给人的感受都是阳光普照、乐观长存的。
可当著名科幻作家凌晨开始讲话时,蓄洪已久的情绪终于还是在她的哽咽声里溃了堤:那个长久未曾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名字,不但象征着一个曾经焕发蓬勃生机的时代、一连串功高志伟却已鲜有年轻一代关注的成就、一段名为“中国科幻”的朋克传奇……更重要的是,他曾是在场这些头发花白的超龄少年少女们,曾经鲜活滚烫、并永远炙热的青春。
那个永远住在他们青春里的名字是——郑文光。一般提到这个名字,还会加上一个后缀:“中国科幻之父”。

郑文光(1929-2003)
但对观唐里坐着的老友们,他更重要的身份,可能是那个为他们提供味蕾与心灵双重滋养的人。
# 01
一道白斩鸡,让老舍先生念念不忘
1957年5月,一代文坛巨匠老舍先生到新疆参加当地作协的成立大会。在会议上,老舍第一次见到了作为《文艺报》记者去现场采访的郑文光。当时年仅28岁的郑文光,已经因《从地球到火星》这篇新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而颇有名气。可老舍对他印象深刻却不是因为这部堪称开创了“中国科幻”整个门类的划时代作品,而是因为……
白斩鸡。

早在清代《随园食单》上就记载有经典粤菜“白片鸡”,即白斩鸡。
事情是这样的:1957年,距离后世称为“新疆特色”的大盘鸡被发明出来,还有差不多二三十年。此时,刚刚正式成立不到两年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饮食文化上还保留着非常浓郁的边塞粗犷风貌——翻译过来就是,会议餐基本以简单烹调的大鱼大肉为主。虽然不能说不丰盛,但对于从内陆远道而来、不习惯肉食比例太大的各位文学家们而言,天天顿顿都这么吃,是绝对受不了的。
终于,不堪忍受的郑文光亲自下厨,做了几个拿手菜。已经因为饮食问题而愁眉不展好几天的老舍,在看到端上来的白斩鸡、清炒芥兰等几个小菜时,不由得眼前一亮,甚至“啊”了一声。动了筷子之后,老舍忽然对郑文光蹦出一句:“广东菜,你老家在广东?”

老舍(1899-1966)
就这样,在一顿饭的交流之后,老舍非常恳切地表示:“以后来北京,欢迎到我家里做客。”而彼时年轻气盛的郑文光,在听到对面顶级大佬的邀请时,内心并没有什么波澜,甚至觉得有点好笑:“到你家做客?还是到你家厨房做客?”
我们不知道最后郑文光到底有没有去老舍家去做客——或者是去老舍家厨房做饭,但郑文光家中的厨房与饭桌,却是在之后的许多年里,群星闪耀、熠熠生辉,成为了“中国科幻”的一块重要孵化基地。
# 02
一桌家常菜,让亲朋好友永远怀念
多年之后,当已经成为“中国科幻文学教育第一人”的吴岩教授,作为郑文光生前至交好友,在郑文光去世二十周年纪念活动上领衔发言时,即便发言主旨是体现郑先生出类拔萃的创意思维,但其切入点仍难以绕开“美食”:“有时候感觉就一顿简单的饭,简单几个菜,他(郑文光)一讲这菜,你得这么吃,你觉得这简直……吃的不是一种饭。”

吴岩教授在纪念活动上发言
而《科普时报》社社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提起当年与郑先生的交往,也是对“蹭饭”念念不忘:“经常也到郑老师家吃饭,蹭饭吃。他们华侨家庭两个保姆做饭的水平相当高。”
根据陈洁《亲历中国科幻——郑文光评传》一书的记载,郑家保姆的手艺,全都是郑文光的夫人陈淑芬女士亲自调教出来的。书中还特别注明,家中厨艺最好的那位保姆,后来还跟随他们的独子郑河间先生到外国去了。

《亲历中国科幻——郑文光评传》陈洁 著
翻开前文提到的那本《评传》,大量的记忆似乎都与“吃”有关:儿童文学的大宗师陈伯吹,常到郑家“打牙祭”,并且专门撰文大赞郑夫人的厨艺;原《科幻世界》杂志社副主编谭楷老师在致辞时,念念不忘郑家萦绕的咖啡和饭菜香;郑文光代表作《飞向人马座》的推动者之一、资深编辑叶冰如终生都记得郑家那一蒸出锅便香飘满屋的香肠……当然,还有前文讲述的,郑文光亲自下厨以飨老舍的佳话。
一时之间,充满生活意趣的人间烟火气弥漫在字里行间。“郑文光”三个字所代表的似乎不再只是高高挂在神坛上的“中国科幻之父”,而是一位缓缓从上面走下来,乐呵呵地对我们亲切微笑的和蔼老人。
我想,这也许就是接触过他的朋友、晚辈们如此怀念他的原因。
我想,这可能也是他的作品总是充满温度与能量的原因。
# 03
一场生日宴,年轻学子排队送来祝福
1999年,时值郑文光70岁大寿,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被送到了他的面前:中国科幻银河奖首位“终身成就奖”得主。颁奖仪式选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楼,中国最优秀的学生们,将这位因病闭门谢客十多年的老人团团围住,簇拥着把他推到了最中心的位置。
我们无缘目睹现场的盛况,只能通过后来的记录,试图从他人的叙述中窥得一二零星碎片:“在场的所有年轻学子排队等着领蛋糕,喜庆的奶油抹上了很多人的脸,歌声、掌声、欢笑声甚至尖叫声响成一片,活动进入了真正的高潮。看到那么多青春靓丽的面容,看到如此盛大的庆典场面,被笑容、鲜花和掌声淹没的郑文光感慨万千,唏嘘不已。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竟然掉了泪,他只说了一句话:‘一个人一生中只要有这么一次生日,这辈子都值了。’”(摘自陈洁《亲历中国科幻——郑文光评传》,引子)

吴岩教授当时自费选编印制的《郑文光70寿辰暨文学创作59周年纪念文集》
那是自出生起叛逆意味十足、充满朋克气质的中国科幻的“伍德斯托克”,是一场难以复现的宏大盛典。而这场盛典中的所有人与事,几乎每一个环节,细究之下,都与那位在厨房烟火与餐桌美味中从容漫步的老人息息相关。

1969年美国举办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艺术节吸引了四十五万观众。
“中国科幻之父”实至名归,但绝不是以刻板印象中霸道父权的形式,而是从味蕾温暖到胃,再回暖到心的慈父之爱。是一个活泼、俏皮,还带有几分不羁的可爱老者,对自己辛勤耕耘的苗圃,温柔的爱。
# 04
一间老厨房,走出无数中国科幻后继之人
说说后来的故事吧:在2003年,郑文光先生去世的当年,从郑家餐桌上走出来的吴岩,在国内首创科幻文学硕士方向,从此以后培养出桃李无数,其中不乏现在中国科幻创作的中流砥柱;而当年那位跟吴岩、谭楷、尹传红同桌蹭饭,并留下珍贵影像的小伙子,后来成为了《科幻世界》的副总编,并一手把一位来自山西的水电工程师的作品,推到了世界科幻的最高王座。那位工程师就是刘慈欣,而《三体》小说的初版封面上,除了作者自己的名字之外,只有一个人名——姚海军。

《三体Ⅱ:黑暗森林》刘慈欣 著
中国科幻基石丛书 姚海军 主编
在纪念活动上痛哭的凌晨,除了是著名科幻作家之外,还是《大众软件》的编辑,在被郑文光影响了激励了青春的同时,无论是她的作品,还是她的杂志工作,也激励了其他无数人的青春。
在郑文光先生去世前,郑夫人曾经开他的玩笑:“你每天写的都是那些中国人飞入太空的故事,写了那么多,你这辈子能看见吗?”
“能的。”他认真地点了点头。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21个小时,成为了第一位飞入太空的中国人。但仅仅在此之前四个月,2003年6月17日,郑文光因病去世。

杨利伟在太空中,2003年10月15日18时37分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
遗憾吗?当然。对科幻领域而言,这遗憾恐怕是不亚于另一位老人在香港回归前想要 “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却不能成行的遗憾——郑文光还真的给那位敬过酒,并在敬酒时暗中跟对方比过身高。
但遗憾吗?也未必。从这位舌尖上的“中国科幻之父”的厨房里,一群小星星们吃上了一代文豪老舍也眼馋的美味,并将这美味印在自己的脑海里。随着他们的脚步越走越远、开枝散叶,那美味、那香气,也早已散入星海,化作宇宙尽头的屡屡炊烟,滋养着我们这些后来之人,绵延不绝。
谨以此文,纪念一位老人。
( 本文来源:八光分文化 微信公众号 SF-8-LM )
八光分文化成立于2016年 ,以传播科幻文化、扩大科幻影响力为核心理念,业务涉及图书出版、版权运营、漫画改编、影视策划、活动组织和项目孵化等。八光分,阳光到达地球的距离,也是孕育生命的距离。公司以此命名,意在激发无边的想象,让科幻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