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上海博物馆
诗四首/悟石

上海博物馆是世界闻名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始建于1952年,位于人民广场的新馆建成于1996年。新馆建筑由方体基座,巨型圆顶及拱形出挑组成,形如铜鼎,暗合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南俩侧八尊汉白玉雕塑,极具庄严雄浑之气。上海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雄浑端庄的青铜器,沉淀着文明的厚重。缤纷斑斓的陶瓷,塑造出独具风韵的艺术气质。意境深远的书画,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雕细琢的玉器折射出民族的品格,美轮美奂的雕塑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我先后于2018年、2020年和2023年三次走进上海博物馆。每一次,都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体验置身艺术殿堂的充实与欣悦。
七律·观上海博物馆抒怀
中华历史五千年,
海上文明纳百川。
漫道殷墟遗甲骨,
而今汉字浩长天。
青铜铸就金石气,
翰墨祥出紫云烟。
满目藏珍观不尽,
置身一馆想联篇。
—— 悟石 观上海博物馆,兴作七律,以记。2023.7.8

一、走近古老的文字,感受灿烂的书法艺术

2018年第一次走进上海博物馆,我的目光被书法馆古老的文字深深吸引。精美的馆藏,保存了中国书法文化的精髓和传承。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结晶的代表,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文化悠远流程的精神内含和风骨底蕴。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是随着中国历史不断发展而前进,从最早的甲骨文到后续的青铜铭文(大篆),再到小篆,隶书,楷书,等书法体系的形成,都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而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书法习惯和风格的诞生。这原因或许是朝代更替,或许是社会变化。中国书法史其实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清晰的侧写。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丰富的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在上海博物馆青铜馆,我被古老的青铜器上的铭文所震撼。400余件青铜珍品,以真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高超的工艺备受世界瞩目。特别是青铜器上的铭文,标志着汉字的书法艺术,已达到了臻于完美的高度。同时,也记录了,自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文化传承,延续了1500多年的辉煌与荣耀。





七绝·中华汉字
千年甲骨惊天下,
万载金石铸古今。
钟鼎简牍文脉永,
中华汉字久弥新。
—— 悟石 观上海博物馆书法有感,即兴偶成。2018.5.24
二、 走近赵朴初的书法艺术


2020年我第二次走进上海博物馆,有幸观赏了“无尽意·赵朴初书法艺术展 ”,饱览了一代宗师的书法艺术。
赵朴初( 1907.11.5 ~ 2000.5.21 )安徽安庆人,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无尽意” 取自赵朴初先生的斋号“无尽意斋”,展览甄选赵朴初先生各个时期的珍贵手迹以及文献遗物共93件,涵盖诗词曲俳。其书法艺术内容,咏志抒怀、讽喻导扬的词风诗意,彰显了一代宗师其爱党爱国、弘法利民的博大胸怀。



藏头绝·大师笔健
大德济世亦如来,
师表苍生顿悟开。
笔底乾坤无尽意,
健行天下有慈怀。
—— 悟石 观上海博物馆“无尽意·赵朴初书法艺术展 ”,兴作藏头绝(大师笔健)以记。 2020.5.24
三、玉楮流芳·馆藏宋元古籍展

2023年7月8日,是我第三次走进上海博物馆。正值“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展出馆藏66部宋元古籍,其中约半数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上海市珍贵古籍名录》,有许多举世罕见的“国宝”级珍品或孤本。
古籍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和思想智慧的重要载体,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国古籍发展史上的黄金阶段。宋元时期古籍字体、版式、装帧都很考究,一部古籍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中国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文字的记录和典籍的传播。 “玉楮” 是纸的美称,“流芳”既指纸上留下的墨香,也指记录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典籍,会千古流传。许多典籍,我们至今仍在阅读、学习、产生共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在古籍中得以传承和延续。
藏头绝·玉楮流芳
玉笺绢素无尘点,
楮墨珍籍有异香。
流彩千秋承古韵,
芳泽百世远流长。
—— 悟石 观“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有感,兴作藏头绝(玉楮流芳)以记。2023.7.8







简历: 王庭国,笔名悟石,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现客居上海,业余从事诗歌创作,作品在网络平台和纸媒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