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诗人邱登成赋《敦煌石窟歌》,对敦煌莫高窟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叹,即“莫高千窟列鸣沙,崖壁纷披五色霞。胡杨翠荫阁道外,九层楼接日光华”。大意是说:莫高有上千个石窟列在沙砾里,悬崖壁上都是五彩斑斓的霞光。石窟外是胡杨投下的绿荫,九层高楼沐浴着阳光。
莫高窟九层楼就是第96窟窟檐,位于第96窟前,依崖而建。原为四层,晚唐(865一890)年间改建为五层,宋初(966)重修。现存的九层木构窟檐为1935年建造。1986年,九层楼第八层横梁断裂,进行重修。2013年敦煌研究院又对莫高窟九层楼实施了修复加固。

莫高窟九层楼攒尖高耸,檐牙错落,为莫高窟主要的标志性景点。
第96窟大佛是敦煌第一大佛,石胎泥塑之弥勒坐像。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载,此像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建造,大佛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

大佛高34、5米,为敦煌石窟内第一大像,我国第二大佛,世界第四大佛(第一为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第二为阿富汗巴米羊石窟东大佛,高45米;第三为巴米羊石窟西大佛,高38米)。
因其他大佛均为露天所造,故此大佛为室内第一大佛。因位于唐开元年间所造第130窟大佛之北,遂称北大佛。大佛经后代多次重修,现存外表为公元1928年重修九层楼时妆绘,但基本上还保持了初建时的造型。1987年由敦煌研究院主持重塑了大佛的双手。
二0二三年七月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