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之一一八)
杨浩然 偶然著
一一八、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
知错就改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早在苏区土改时,就走过“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极左”路线,结果最后孤立了贫雇农自己,不得不推行起了“减租减息”。
房子着火了,就得用水泼。行为过激了,就得静下来反思。
过年,是中国人的大事。刚刚从战火废墟上站起来的根据地人民都盼着过个安稳年,结果又摊上了“凶”年,一下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
华东局三番五次发布暂停土改、严禁乱打乱杀的通令,土改复查反奸诉苦便立马停下来了。
为了调动生产积极性,华东局将马三树为了典型,大张旗鼓的开展起了支前生产运动。
这下,老百姓安稳了。可有一股力量却在沂蒙大地滋生漫延起来,搅得人心惶惶,日夜不宁。它,叫“还乡团”。
一般人认为,“还乡团”是土改中被推翻的地主阶级的代表,是为复仇而建立的反动武装。实际上,“还乡团”是连正常地主都害怕的反动组织,比土匪还厉害。
正常的地主大都很开明,他们的资产也需要政府和军队保护。国民党虽然是代表地主阶级的,但仅限于上层,地方小地主根本靠不上边儿。共产党虽然让他们“减租减息”,甚至没收了土地,但其码能正常生存。土匪虽然以抢谋生,但里面不乏好人。汉奸虽然助纣为虐,但有些是身不由己。
而“还乡团”组织,则全是人渣,比土匪、汉奸更可恶。虽然有些是地主羔子,但也是犯了事后步入歧途的,参加该组织的大多是些地痞流氓和无赖。
他们的头儿更奇葩,几乎个个当过土匪或汉奸,一直给国军或日本人充当打手。伴随着国军的日渐式微及南移,这些人觉得末日快到了,便穷凶极恶地折腾起来,妄图折腾出一片天地向党国尽忠,捞个一官半职丰富人生。
惺惺相惜,国民党军队被解放军追着打的局面出现后,正愁没代言人及打手呢,于是“还乡团”又一次复活了,有的甚至摇身一变,成了一方霸主。
临城的王洪九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当上国民党鲁南绥靖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的。
莱芜战役前,华野主力北撤,逃亡在外的王洪九便趁机卷土重来,大开杀戒,腥风血雨立马笼罩了沦陷区。仅在城外,就活埋群众一千四百余人;在蒙城,二十天就残杀了一千多人;在费县,一次就活埋了二百多名革命干部和群众。还乡仅一年,光南金沟官庄,就有七千多人死于非命。
是可忍孰不可忍!马三一下火了。一接到许世友司令员的命令,立马率部南下,配合华野东兵团对王部进行了围剿。
首先被攻击的是费城,该城紧靠临城,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该城春秋时为费国国都,依山傍水,历史悠久,城墙坚固,易守难攻。为了敲断这根硬骨头,华野派出了最精锐的陶勇四纵及马三团。
假如说,上次解放费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话,这次攻城似乎应该容易些才是。
因为,上次日军火力占上风,八路军连炮都没有,只能用炸药包攻城。而如今,华野部队已鸟枪换炮,一开打就来了个火力全覆盖。但尽管如此,还是经过了七天七夜激战,才一举拿下。
城内五千守军虽被全歼,但他们的顽强抵抗,甚至胜过了鬼子和国军。仅凭这一点,你就会联想到根据地人民为什么在“还乡团”面前无能为力了。
啃完费城这根硬骨头后,华野乘胜南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苍山、卞庄、向城、兰陵横扫而去。
临城地方武装力量闻风而动,迅速向汤头、白塔、太平、相公等地的还乡团发起了攻势。
滨海专署力度更大,不仅发布了《为捉拿土顽匪首王洪九告》,还组织了数股部队同时向敌各据点发起了猛攻。
经过半年多的战斗,沂蒙各地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地主武装就被基本消灭了。仅剩下了临沂、郯城两座孤城。
王洪九一看大势已去,就不敢在临城待了,随带全部人马连夜逃到了郯城。
同年十一月,华东军区司令部移驻临城,开始部署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
为了打开主力部队南进通道,保证支前大军顺利行动,七日晨,解放军鲁中南纵队以五个团的兵力,向顽守郯城的王洪九残部发起了攻击。经一天激战,郯城破。王率少数残匪遁逃,两千人被歼。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郯城解放后,在鲁南横行一时的王洪九匪帮宣告覆灭。从而敲响了国民党统治沂蒙的丧钟。
欢快嘹亮的歌声,瞬间响彻了百崮千山: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民主政府爱人民呀,
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呀呼嗨嗨伊呵呀嗨,
呀呼嗨呼嗨,呀呼嗨嗨嗨,
呀呼嗨嗨伊呵呀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