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情燃烧的岁月
参观冯家山水利工程有感
文/彭景绪
7月4曰雨后的早晨,天气晴朗,凉风习习,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102周年,我们读书协会党支部,协会一行36人前去冯家山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采风暨主题党日活动。大概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冯家山水库。走进大院,热情好客的管理局工作人员,让讲解员女士带领我们走进了浓缩了当年全体指战员奋战冯家山水库峥嵘岁月的展览馆,如同来到了当年热火朝天的水库建设场面,展览馆主要设有水库枢纽模型,工程概况,工程建设史,展出图片174幅,是我们宝鸡地区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区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句句刻骨铭心后话语都折射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祈。的冯家山精神。

冯家山水库建设工程是一场前无来者,艰苦卓绝的工程,更是一场规模宏大的人民战争。在荒凉的山谷里,曾经参加修筑水坝有3万多农民,工人,军人,男女老少头顶风雨雪,冒酷暑,住着潮湿的窑洞,啃着自带的冰干粮,吃着难消化钢丝面,喝着山谷中千河凉水,没日没夜,披星戴月,奋战在山谷之中,以苦为乐,其中147人为之付出了年轻宝贵生命。当时机械化水平极其低下,条件非常艰苦,架车是生产建设中的主要运输工具,在那种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尽管父辈那一代人文化低,但思想纯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支撑着,那就是一一只有吃苦耐劳,让后辈子孙能吃饱肚子,过上好曰子为盼。

参观完展览馆,在讲解员指引下来到了,冯家山水库坝面上,当站在雄伟宽阔的坝面上,看着一望无垠,碧波荡漾的湖面,两岸松柏苍翠,绿树成荫,风景秀丽,望着对面山腰上状如蚂蚁洞般,排列整齐的千孔十三层叠叠层层窑洞,被草木,绿树笼罩其中,更现得肃穆壮观。其中有几位上了年纪的老师说,那是当年修建水库时他们居住,休息的地方。那真是一道饱念历史特征的美丽风景线,我被深深地震憾了。也正是父辈那一代人战天斗地,不畏艰险,才有今天这里的青山绿山水,灌溉三区五县的农田,解决了西府大地上劳动人民温饱问题。
这时,我仿佛也置身到工程现场,看到了不论男女老少肩扛背挑,疾步奔跑,争分夺秒的劳动场面,也印证了老父亲给我讲的故事,当时我七巴爷被窑面塌方的黄土埋在腰上了,大声呼叫老父亲名字,赶快来救他,口中念念有词,工分重要,还是七爷的命重要,老父亲说,当时他拉着一架子车土,听到呼救的声音时,他已快步到坝面上了。因而再次印证了劳动场景:疾步奔跑,争分夺秒,热火朝天。仿佛听到了耳边嘹亮的打夯声,相互打气鼓劲的号子歌,看到了身挂绳索荡漾在悬崖峭壁上打钎的身影,看到了在千米索桥上飞渡运送物资的队伍,听到在导流洞里隆隆的炮声,听到广播里传来了扶风铁人冯来娃,老英雄何升老陕腔调,岐山多奇志女子打夯队的声音,正是因为有这样千千万万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不为名,不为利的英雄群体,他们身上流淌着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精神,才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伟大的冯家山精神不是标语,不是口号,而是父辈们用青春年华,热血与汗水甚至奉献出年轻的生命谱写的一首感天动地人生战歌。
我写这篇感文的目的不是讴歌父辈功绩,而是为了让我们及后辈子孙永远铭记这段苦难艰辛的历史。让我们倍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幸福生活,赓续血脉,永守初心,开拓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