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修身篇》(10)
原文: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
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勌(同“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劳勌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
《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译文:
君子对于求取利益是不会斤斤计较的,对于避开祸害是早作准备的,对于避免耻辱是警惕性很高的,对于奉行道义是勇往直前的。
君子在贫穷的时候,也有远大的志向;在富贵的时候,也对人恭敬有礼;在安闲的时候精神也不松懈懒惰;在劳累疲倦的时候,容貌依然端庄;在发怒的时候不会过分处罚人,在高兴的时候不过分奖赏人。
君子在贫穷时仍然有远大的志向,是因为他尊崇仁德;富贵时恭敬有礼,是不以势作威;安闲的时候精神也不懈怠,是因为他选择按照礼仪去做;劳累疲倦的时候容貌依然端庄,是因为他爱好礼仪、注重礼节;生气的时候不过分处罚,高兴的时候不过分奖赏,是能以礼法克制私意。
《尚书》上 说: “不要有所偏好,要遵照先王的正道去做。不要有所偏恶,要遵照先王的正路去做”。就说的是君子能用公理正义战胜个人的欲望。
秋雨堂浅见:
通过学习和修身成为君子是荀子的教育目标。那么君子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君子对钱财不会很在意,不会斤斤计较。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应该是个假设句,如果他爱财,也应该以正当的劳动或者经营取得钱财,绝不发不义之财。遇到人有急难,伸出援手,予以钱财上的帮助,在国家遇到天灾或外敌入侵之时,仗义疏财、毁家纾难,这就是君子之风。
君子要善于避祸避辱。避祸绝不是苟且偷生,舍生取义是儒家的一贯主张。这里所说的祸当指无枉之灾,避开无枉之灾需要眼光和智慧,愚蠢的人是不能称其为君子的。避辱的最好办法就是修德,具有良好的德行,自然不会招来侮辱。荀子在《劝学篇》中就已经说过,“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不做失德之事,就不会招来侮辱。
穷而有志,富能谦恭,清闲时不懈怠,疲劳时不邋遢,生气的时候不迁怒于人,高兴的时候不过分奖赏。这是从境遇、态度、情绪、为人、处事等方面对作为一个君子所提出的标准和要求,也是具体可行的修身目标。
(《修身篇》全文结束)
20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