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读书的三重境界一一对朱熹劝学诗的思考和领悟 诗人/ 余文祥
关于读书的三重境界,不仅论述者多,而且十分精到。比如,“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又比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书到用时方恨少;书山有路勤为径;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然,读书的三重境界,讲得最透彻、最经典的还首推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近来我重温朱熹劝学诗,其中三首七言绝句,给我印象尤深。我反复吟诵,反复体味,终于领悟到一个道理,这三首七绝正好是又一个读书的三重境界,值得分享。
第一首《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这首诗从三个方面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紧迫性。一是“少年易老”,人生短暂,青春易逝;人生如梦,倏忽之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读书是一辈子的事,青少年尤为重要。少年读书,是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确立人生目标的第一张蓝图,是夯实人生学业、事业的第一个脚桩。
二是“学难成”,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学问是指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即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问的道路上,没有捷径;不付出艰辛的努力,得不到真正的学问。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荀子在《劝学》中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读书是一件苦事,但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件乐事。读书既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又要有“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的乐趣。
三是“一寸光阴不可轻”,这是从警示人们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谚语衍化而来。漫漫人生,就是由这一寸一寸的光阴组成的;浪费一寸光阴,就是浪费一寸生命。过去民间流传一首打油诗,太不把光阴当一回事。“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箱好过年。”年年如此,一生就晃过去了。正如现在流行的“人生三晃”一样,一晃大了,二晃老了,三晃没了。读书就要抓住当日,不能等待明天;读书就要抓住当年,不能等待明年。有一首《明日歌》说的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人们常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催人老,不觉两鬓白如霜。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就是珍惜财富,就是珍惜生命。“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语)。所以朱熹说,一寸光阴不可轻视,一寸光阴也不要放弃。
古人惜时读书、刻苦求学的故事很多,当然我们今天没有必要去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负薪挂角,但董遇的“三馀”和欧阳修的“三上”却是可以借鉴的。所谓三馀:“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馀也。”所谓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这三馀和三上都是空闲时间,古人都把空闲时间利用起来,用在读书学习上,可敬可佩。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进一步形象地说明了光阴易逝如同白驹过隙。当人们还没有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阶前的梧桐落叶早就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进一步劝戒人们珍惜时光,进一步阐释了读书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第二首《观书有感》之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方塘,又称半亩方塘,在福建省尤溪县城南郑义斋馆舍(后改名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的父亲朱松与郑交好,并写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清晓方塘开一镜。落絮如飞,肯向东风定。”朱松任尤溪县尉,去官后居住于此,朱熹亦诞生于此,所以朱熹对方塘的感情尤深。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方塘虽然不大,有如一面镜子,光彩照人。“一鉴开”,与其父的“开一镜”相照应,相契合。方塘虽然只有半亩,“天光云影”倒映在水中,千变万化,徜徉荡漾,波光旖旎,风光无限。这让人联想到,书本更小,当我们打开书来,认真阅读起来,就觉得大千世界,如在目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试问这小小方塘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诗人自问自答,是因为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来。朱熹借用方塘的“源头活水”,形象地抒发了观书的心得体会,来比喻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成果,是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结果的总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知识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朱熹认为,正由如此,所以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不断地像活水源头一样,永远保持活力和先进。
这首诗使我们领悟到,读书要讲究方法,同样有三个方面的启迪。一个是边读边思,边读边化。通过阅读和思考,可以不断学习和成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在这方面的论述最多,且鞭辟入里。如“读而不晓就思,思而不晓就读”、“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所以有得也”。
启迪之二是边读边用,活学活用。读书的目的是实用,求学的目的是实践。读书为什么,为什么读书?《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人们将他们的读书言论加以发挥,就是为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气质、丰富内涵、指导生活、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复兴、使祖国繁荣富强、使人民生活幸福。所以读书要边读边用,活学活用;所以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而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启迪之三是与时俱进,常读常新。“与时俱进”是一种思想、态度和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和进步,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时俱进”作为一个词汇,最早是在19世纪初出现的。当时,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们开始呼吁“变法”、“求新”,其中一个口号就是“与时俱进”,要跟上发达国家的步伐,进行改革和进步。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飞跃发展的信息时代,万事万物,瞬息万变。知识在不断地更新,不读书,不学习,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伟人说得好,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开卷有益,作善降祥。
第三首《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春日》诗,描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诗人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春日,来到泗水河滨寻芳踏青,放眼望去,无边的风光胜景,到处焕然一新。“等闲识得”东风的面容和特征,“万紫千红”的景象,是和煦的东风催得百花齐放,捧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人们从这万紫千红的景象认识到,春天是由东风点染而成,也从这万紫千红中看到了、认识了春天的诗意和美。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首吟咏春天的诗。从诗中所描述的景物来看,的确如此,难怪《千家诗》的编者将其收入,排在第二首。《千家诗》的编者们,也将其视为咏春诗,并说“诗中描绘了泗水之滨春天的景色,群芳争艳,万紫千红,一片春光灿烂。”作这样阐释的人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泗水”。朱熹是福建人,从来没有到过泗水,更何况宋南渡时已被金人占领,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赏寻芳。其实诗人的意图是隐喻孔门,所谓“寻芳”,也就是寻求圣人之道。因为孔子尝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传授弟子;还因为朱熹是南宋杰出的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对孔子倡导的儒学造诣颇深。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万物复苏的春风,绽开了“万紫千红”的花朵,展示了圣人之道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只要懂得了圣人之道,你将会永远感受到万紫千红的春天,永远享受到万紫千红的春天的乐趣。这是一首富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家弦户诵,脍炙人口。
这首诗同样给我们三点启示。一、只有勤奋读书,求取圣人之道,才能懂得如何做人,才能做到“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胸中饱含文采与知识,自然胸怀如同空谷一样阔大,内心深处才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和握瑾怀瑜的修养。只有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才能脱离俗气,脱离低级趣味,才华和气质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二、只有勤奋读书,求取圣人之道,才能懂得如何做事,才能做到厚积薄发,笃行致远。“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语出苏轼《稼说•送张琥》一文。“博观”是指视野开阔,广采博览;“约取”是指沉潜涵泳,取其精华。“厚积”是说治学要有积累,完善结构;“薄发”则要自我约束,不要炫奇逞博。笃行致远,就是要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厚德载物的忍耐力,以开放思维的独创性,才能努力追求完善、发挥潜能,才能成为一个在学业、事业、专业等都能达到毕业的水平。
三、只有勤奋读书,求取圣人之道,才能懂得如何做文,才能懂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关于“破”字,有三种说法。一曰突破,“胸中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磨破,“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三曰识破,“识破万卷之理”。苏轼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只自知。”杜甫和苏轼的诗,都说明了读与思、读与写的关系,并告诉我们,读书要选读、研读、品读、精读、熟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只有精读、熟读,才能感受“无边光景”的春色,才能领略“万紫千红”的春光。
综上所述,朱熹的这三首七绝,正好作为读书的三重境界。第一首《偶成》,以“少年易老”来说明读书的重要性、紧迫感,此其一也。第二首《观书有感》,以“源头活水”来说明读书的方法论、哲理性,此其二也。第三首《春日》,以“无边光景”和“万紫千红”来说明读书的多样性和获得感,此其三也。
论读书的三重境界,是对朱熹劝学诗的思考和领悟,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就中有不妥之处,不揣冒昧,敢效献曝之忱,求教于学者和读者诸君。

诗人简介
余文祥,男,1939年生,湖北省新洲区余楼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武汉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员。曾任武汉市群文专业高级职称评委、武汉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新洲区政协副主席,出版文艺著作10余部。

编辑简介
侯彦启,笔名:智者见智,中国新写实主义诗歌的倡导者,中华文艺学会理事、山东二分会会长,天南地北诗社社长,都市头条(北京、上海、深圳、港澳台)认证编辑,记者,中国远山文学网理事、特约作家,中国先锋文艺作家协会理事,敖汉旗诗词学会会员,获“当代百强诗人、当代百强才子、中华诗词100位优秀传承人、新写实主义诗歌十佳诗人、中国诗歌艺术奖",诗被多种刊物刊登,多次获奖。

天南地北诗社总旨
为世界各地的文化人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举办征文大赛,同题诗作,诗歌评论、小说连载、随笔、纪实、书画,不拘一格,自由发挥,打造成一个百花齐放的正能量文学园地,并通过中华文艺群、中华诗艺社美洲分社群、全球华语微信诗人联合会群、亚洲有声诗刊群、巴黎中华文学总群、国际联合报社群、凤凰第二支社群、国际诗歌文化传媒交流群等近二百多个微信群传播到五湖四海,以文交友,其乐无穷……

天南地北诗社
社长:智者见智
常务副社长:采菊东篱下 荷塘清风
副社长: 柳林 冯金斌
理事长:王福杰
副理事长:潘文韬 田宇 邹怀学
秘书长:风雨萧萧
副秘书长:开心十月 朱守平
执行主编:文子 源自大地
主任编辑: 独上西楼 舟上客 老槐树 驿外漫步 陆小青 飞哥 李德兰 歌声 杨杰峰 鲁宏 一湖秋月 熊哲林 生命方舟 慈云含笑 北海渔翁 股龙 春哥 原上草 管胜
企事业单位想上北京头条、深圳头条等等头条投稿宣传的,想邮购字画的,请联系编辑部,
联系:13806499800(微信)

祝大家吉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