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秧落地
陈文祥
"黄秧落地,老少弯腰。"这是自古就流传下来的一句农谚。但凡种田人都会说,不会说,也会懂。意思很简单,一到栽秧季节,男女老少齐得下田栽秧,农忙,不养半个闲人。毕竟,季节不等人。
幸好,有人发明了插秧机,更幸亏,有农业专家发明了水稻免耕直播技术。一下,把多少人从"老少弯腰"的苦海里,解放了出来。科技,真是个好东西。
不过,凡事不可能都十全十美。家乡人长的是制种稻,与常规大田栽秧完全不同,分父本母本间隔时间栽插,而细如茅针的秧苗,插秧机即便天大的力,也使不上,至少目前是这样。制种秧,必须人工一根一根的栽。
每年黄秧落地前,总会接到老家亲朋好友几通求援电话,说我在外跑的熟人多,让我帮忙找找栽秧大师傅。甚至于有包田大户带哭腔跟我诉苦,栽秧工八字还没一撇,焦得多少天睡不着觉了。
我有点想不通,过去要人工栽的秧,不比现在少呀?何况,当下大多一家一户零散土地,都流转给大户种了。找人栽秧,应该一撸一把才对。何况,邻乡也不长制种,闲人有的是。
栽制种秧的高峰期,虽不逢三伏,但气温高达三十七、八度。人一动,就一身汗。苦,累,是肯定的。可是,没有苦,那来甜呢。
眼前这趟栽秧人,虽有高有矮,有胖有瘦,穿着五花八门,年纪,却全"清一色"六、七十岁老奶奶。有的头顶斗笠,有的戴遮阳布帽,还是的,干脆头顶个湿毛巾。个个穿长筒雨靴,臂套护袖。弯腰低头,左手捧一丛豆芽似的秧苗,右手小鸡啄米一样栽秧,没头没脑的汗,直淌,一直趟。
栽秧图,过去看惯了老少弯腰。如今,全是老人弯腰。如果是个别还好,恰恰,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肯栽制种秧的,全是奶奶级的。我心不由颤抖起来。
我有意与一个年纪大的聊天。老奶奶摘下草帽,拿在手里,当扇子往自己脸上扇风。一头雪白的头发,随风飘动,十分刺眼。老人告诉我,今年七十二岁了,吃穿不愁,儿孙满堂。
既如此,为何来吃这栽秧的苦?
老人风轻云淡,喜孜孜告诉我:现在栽秧快活呢,早上主家大饼油条豆浆粥,中饭,至少八样菜,大鱼大肉。太阳落山收工,洗手把钱,二百块,现票子,天天清。到哪里苦钱哟。再说,老人能说能动的,闲也是闲。我还怕人家嫌老不带我呢。
想想也是,老一辈人,什么苦没见识过,又何时怕过。栽个秧,自然无所谓。
黄秧落地,弯腰者为何不见少身影?栽秧的众奶奶们异口同声,青年人几个肯吃这苦。退一万步,肯吃苦,也不会这栽秧手艺。栽秧,快要绝种了。
民以食为天。望着满眼栽秧的老年大军,我不免杞人忧天。照这阵势下去,总有一天,黄秧落地,谁人弯腰?

【作者简介】陈文祥,62岁,江苏建湖人,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已发表各类题材作品千余篇计200多万字,获奖数百。作品散见“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香港“大公报”、“南方都市报”、“读者”、“群众”、“演讲与口才”、“风流一代”等报刊。新华网、中国网、东方网、荆楚网、华声网发表个人时评专辑。原创散文被“散文选刊”、“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广州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应急管理报”等报刊采用。“一出好剧”获2021年第四届中国当代散文三等奖。2021年“甥舅争先”获“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铜奖。“没能变成青蛙的蝌蚪”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二等奖。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