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修身篇》(8)
[原文]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
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也。
[译文]
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正确阐明礼法的。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我哪能知道礼法是这样的呢?礼法是怎样规定的就怎样做,这说明你的行为合于礼法;老师怎么教导的你就怎么说,这说明你的理智已和老师相当。行为合于礼法,语言不违背老师的教诲,那就是圣人。
所以,违背礼法,那就是无视礼法;违背老师,那就是无视老师。不赞同老师和礼法而喜欢刚愎自用,就好比让瞎子来辨别颜色、让聋子来分辨声音,除了胡说妄为之外是不会干出什么好事来的。所以学习嘛,就是学习礼法;老师就是以身作则使我们尊重礼法安守礼法的人。《诗》云:“不逞能,不弄巧,遵守上帝的法则。”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秋雨堂浅见:
本章强调了修身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遵守礼法,一是以师为师。也就是行为不违背礼的原则,说话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荀子已经在前文对“礼”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礼是法律法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礼节礼仪。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战乱不休,民不聊生,儒家呼吁“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希望统治者以“礼”治国,让老百姓能够过上安生的日子。
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首先要有成为君子的愿望和理想,要以身作则,以遵循礼法为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心怀仁爱,胸怀豁达,诚实守信,恭敬敦厚,不怕辛劳,不贪富贵,不求享乐,这样才能把自己修炼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便捷的途经就是“亲其师,信其教”。正如韩愈所言“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传道”是老师的首要职责,比授业解惑更为重要。作为学子,要从老师那里学得礼法和言教,并加以传播和弘扬。荀子在《劝学》中说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就是指的跟老师学习。
但是,荀子的观点也是有局限性的,他将从师学习绝对化了,他要求“师云而云”,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就限制了个人独立思考的自由,阻碍了思维和思想的发展,对人类的思想和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
2023.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