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独
文/黄兴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强国梦的同时,也加大了反腐惩恶的力度。一个又一个的贪官污吏相继落马,这些人人喊打的硕鼠虎蝇们,表面上信誓旦旦,冦冕堂皇,背地里忘记初心,蝇营狗苟,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由此我自然地想起了古人所说的君子慎独来。

“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思就是所谓君子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不要认为事情有隐藏,就可以去做,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独自一人之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爱,把握自己。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明和光荣传统。我国古代就是这样培养人才的。他们把人生历练分为四个阶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显然“修身”是第一要务。这既是选拔贤良的基础,也是造福社会的重要途径。饱学是内功;自律则是内外兼修。这便是要求人们要做到“慎独”——修身的最高境界。

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上、人格上的卓尔不群,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精神境界。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呢?那就必须做到“三个如一”,即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慎独归根结底就贵在三个如一。
首先,言行如一,躬身笃行。言行如一是恭敬的做人准则,是做到慎独的第一要求。《论语-为政》中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老夫子一句很简单的话,一语道破了想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而孔夫子自己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典范。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不仅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把社会道德规范集于一身,而且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率先垂范,积极践行。反之亦如孔子之言:“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夸夸其谈,很少施于实践的人,大多数都是取于利而鲜于仁者也。

其次,心口如一,襟怀坦荡。心与口是人发语的两端,做人要实,唯有心口如一,才是可交之人。《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东汉时期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拜访,并怀十金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不解其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这便是历史上传为美谈的“杨震四知”,而杨震也因此获得了“四知太守”的雅号。这世间口若悬河,信誓旦旦之人甚矣,然而真如杨震一般话从口出后,即使无人监督,心却一如既往遵从己言者有几?常言道人善之首,即是心口如一。这便告诫世人:口中所言皆应出自肺腑,语既出之理当极尽恪守之。
再次,始终如一,自律坚守。君子之行当持之以恒,守节不变,坚韧不拔,始终如一。《淮南子-说山训》中云:“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君子慎独,如兰生幽谷,舟行江海,无人也始终如一。”当我们率意真诚,始终人前人后一个样,无时不谨,无刻不慎,那便做到了超凡入圣的慎独,已臻始终如一的慎独之最高境界矣。

几千年来,慎独一直被奉为修身最高境界的准则,历朝历代均有慎独之典范。无论是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北宋时名臣范仲淹的“食粥心安”,元代许衡的“不食无主之梨”,清代叶存仁的“不畏人知畏自知”,还是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凡此种种,无一不是慎独自律,追求道德完美的楷模。古人尚且如此,今天我们的共产党人,不知要比古之君子要伟大多少倍,更应该胸怀人民,志存高远,大公无私。不唯慎独,还要慎权,慎欲,慎众,慎微,不忘初心,警钟长鸣,砥砺前行,做好人民公仆。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做人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下不欺地,修己以安人,则我们的社会就是太平盛世,人类的美好理想就会早日实现。
三月十二日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