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
白水
几十年了,总觉得身如飘萍,在时代洪流和岁月光影中,不由自主,应接不暇。有时似乎要乱了方寸,慌了手脚,喘不过气来,更顾不上心灵的安顿。
小时候想要离开家乡。父亲带我去自家责任田里锄草。初夏时节,我们戴着竹篾编的帽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烈日炎炎,看着一块块田地,心里不免打怵。我们直起身休息一会儿,父亲说:“农村生活不容易,一定要跳出这些地瓜沟去。”一条条地瓜垄数不清,四下都是,一望无际,像大海里起伏的波浪一般。
我到镇上的中学寄宿读书,想到家里的情况常心里不安,而上学似乎也没什么前景。但改革开放潮流滚滚,社会发展变化很快。校门外集市热闹,录音机里放着流行歌曲,录像厅里传出“嘿、哈”的打斗声。流行歌曲传到校园里,同学们传阅手抄歌本,学唱最新歌曲。我一边喜欢,一边茫然,曲调歌词让人紧张激动,可这躁动的心灵无处安身。那些“情”、“爱”、“快乐”啊,想一想让人心慌。因为现实似乎如岩石一样冰冷坚硬,人们奋力求生,没有多余的感情。这些动人的歌曲像天上彩虹,又像脚下的无尽深渊。无论是彩虹还是深渊,都让人心惊胆战。
我跌跌撞撞考入一所专科学校,专业并非我所喜欢,但将来能有一个工作,端上个饭碗。而且这已是幸运,终于跳出农门,许多人羡慕不已。
我心里面五味杂陈,似乎安稳了,但家里父母日渐疲惫,仍为我肩承重担;似乎学业有成,但和我的梦想背道而驰,愈来愈远。
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镇中学教师。农民不容易,初中老师也很辛苦,有时两头不见太阳,晨读、晚自习都要跟班辅导。假期组织业务学习,周末只歇星期天,星期六上午上课,下午开会。
感觉自己如一粒微尘,轻飘飘的若有若无。但胸中还是有一颗跳动的心,偶然的机会,听说可以考研,于是仿佛眼前电光一闪,引燃久已寂灭的理想火焰。我还年轻,还有许多可能,还要更加努力,不愧对父母,以及家乡的山川五谷。
经过不懈的拼搏,终于考研成功,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攀登学术山峰。书山有路勤为径,无限风光在险峰,但其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我又常常回忆过去,那些童年岁月变得那么美好。但毕竟回不到从前,徒然唏嘘感叹。
毕业后在大学教书,生活逐渐安稳下来。假期里必定回老家,看山川景致,找同学朋友聊天。
大家都感慨岁月流逝,珍惜儿时的宝贵情谊。但这样的生活没过几年,世界已悄然转变。家乡城镇化改造,宅基地复垦,老房子老村庄行将消逝。村庄周围建厂挖矿,山川变了模样。朋友同学有的到城里生活,有的四处打工,难得见面。古人写诗说,“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这正是自己的情形啊。而且儿童也多讲普通话,我已然是十足的异乡人。以前一直向往远方,努力闯荡,现在已两鬓斑白,历尽沧桑,又要没了故乡。
我知道远方之外还有远方,其实也差不多的模样。对学术固然不断求索,但也叹服庄子的睿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觉得日暮途远,身心疲倦。思前想后,不得安宁,人生如迷离纷乱的梦境。
一日午后,意绪阑珊,随手翻开一本书,赫然映入眼帘的是这几个字:“此心安处是吾乡”。刹那间,仿佛醍醐灌顶,云消日现,仿佛某种过饱和的溶液忽然全部结为晶体,仿佛瑟瑟秋风忽然澄清了满塘的泥水,脑海中顿时那么肃穆安宁,周围世界那么清楚明白、实实在在,又晶莹透彻、温柔熨帖。多么神奇的一瞬间,仿佛洞悉了人生的全部奥秘,超越了时间、空间的藩篱,永恒存在,真实不虚,无比美好神奇。怎么会这样?我看到了什么?定睛再往书上看:“此心安处是吾乡”。啊,我是看到了“此心”,看到了心灵!我四处寻觅,踏破铁鞋,风尘仆仆,却在这时蓦然相见。
因为有“此心”,这世界无比真实美好!因为有“此心”,人生成为另一个样子!我非常感动,眼热心跳,几乎要流下泪来。“此心安处是吾乡”,是啊,无问东西,无所谓他乡故里,心之所在便是家园。
人生漫漫,回忆过去总是没有尽头,眺望未来也常眼花缭乱。人其实只生存在当下瞬间,过去和未来不过是自己心动的表现。无论沉浸过去还是痴情未来,都将失去自己心灵。“此心”才是真正的自我,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才是永远的家园,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
“此心安处是吾乡”,我默默念叨这句话,似乎是咒语一般。我又记起另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此时也似乎更明白一些,人生无处不偶然,也无处不有缘。只应作那只自由自在的飞鸿,那便是自己的心灵。我知道这是苏东坡的诗句,以前也读了不少他的作品,记得许多让人感动的句子:“也无风雨也无晴”、“江海寄余生”、“但愿人长久”等。以前多是仰慕他的才华横溢、构思新奇、语句精警。读他的诗词,觉得有趣,跟着游山玩水、吃喝玩乐、谈笑风生、自由挥洒,却不曾探寻那思想的高度。现在更要学习这位伟大艺术家的高超思想境界,有儒家的真诚、道家的自由,还有佛家的空灵。就是“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也是自己曾经读过的,但从未有如此的感动和领悟。
大概是因为那时还年轻,少思想,多欲望。只有到今天这般年纪、这种境况,才得以窥其门户,借苏轼的思想光辉,照亮自己的生活。人是要靠思想来生存的。
崇敬古人的“秉烛之明”,也愈发崇敬古人的思想境界。赶紧找来苏轼的作品,要认认真真地深入阅读,真正找到“此心”,拥有自己的永恒家园,开始新的美好人生。
作者简介:白水,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