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国脊梁
文/高塬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总在山河破碎之际,勇敢地挺身而出 ,担当民族的脊梁,为国家、为人民奉献出一份微薄之力。“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家事国事本同一理。我人为,同样可以说,一个有希望的家庭不能没有脊梁,一个有前途的家庭不能没有顶梁柱子。就拿鲁迅先生来说,他就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民族的脊梁和英雄。且不论他把笔当作匕首和投枪,所写的政论文、杂文、小说篇篇像利剑出鞘;每首诗一箭中的,切中要害。只说他从小为了给父亲治病,到处求医问药,远奔日本留学;在忧国忧民忧己之际,仍不忘把老母亲带在身边,供养两个弟弟留学、侄子读书,于国于家,他是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以至于灯干油尽而早逝。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族家庭,如果出现像老二汉奸文人周作仁这样的货色,娶个高消费的日本女人,整天洋吃海喝,丝毫不关心家国事务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将为家国之不幸。
再往前看,关学创始人张载就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国家的脊梁。作为北宋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为传承中华文明史作出了特殊贡献,《张子全书》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我们治国理政的智慧来源,以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借鉴。
——身为学人,青史留名,贵在从小立志,独立支持,孝老爱幼,为家庭负责任。他出身官宦人家,15岁失怙(hu,依靠父亲)、中年官场失意、老年失弟,却穷不丧志、耕不辍读。同时贵在为国家负责任的意识。他身为官长,敦本为先,善俗为务,造福一方的责任意识。张载三次为官,尽职尽责,尤其是任云岩(今宜川)县令时,以教育为爱民之首,以易俗为长远之计,每月召集乡老聚会,尊老敬贤,问计于民,训诫子弟,革除陋习,化礼教于亲民,布政令于道路,以独善其身,率先垂范。在渭州,针对边境百姓生计无着,他力劝环庆路经略使蔡挺打开军库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他在总结自己为官之道时写道:“某平生于公勇,于私怯,于公道有义,真是无所惧。”史载其父出任涪州(今涪陵),爱民如子,两袖清风,病故后张载护送父亲灵柩回归故里洛阳途中,因天雨耽搁久矣,资费用尽落脚此处,安葬父亲于横渠大镇谷野狐岭上。从此便以横渠为第二故乡。在张载第二次辞官返家路上,病亡于临潼,一无积蓄,只得由其弟子助葬于横渠大镇谷野狐岭父亲身旁。其弟张戬曾任蒲城县令、凤翔府司竹监等职,亦是以身作则,守身如玉。其弟过早而亡,张载安葬弟弟于横渠大镇谷野狐岭父亲身旁。如此家风,一脉相承。如此家风、如此官德,这是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基础与真实写照,也是我们怎样做人、怎样为官的鲜活榜样。
——身为师长,治学严谨,学以致用,文以载道,追求圣贤的自强不息精神。张载所开创的关学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医学、教育等,俱是安邦治国的大学问,其学术范围与作用价值,远超出了程朱理学。他创立的横渠书院,其教育思想始终贯穿着“变化气质”的大目标、经世致用的大方向;其“学则须疑,贵于有用”的教育方法,学用结合,求真务实。他引导弟子积极向上,树立远大理想,要求少一些偏向科举,多锤炼一些振兴一方的真本领。他面对持续了千年的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坚信西周的井田制为“治天下之术”“养民之本”,在眉县、扶风、长安等地与弟子购置田产,开渠修路,企望以井田制解决因土地兼并而产生的贫富差距问题,从而实现“耕者有其田”。一代大师,不为虚名、不谋私利,为国育才呕心沥血,捧读书本大胆实践,日夜思考的是救苦救难、兴利除弊,其为人风范,彪炳史册。
——身为平民,不忘忧国,国家有难,挺身而出的使命担当意识。北宋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西夏立国,西北战火日炽。面对国家积弱积贫的颓势,18岁的张载拜彬县人焦寅为师,研习兵法武功。21岁时,闻知西夏犯边,他编写了御敌保国的《边议九条》,一赴延州(今延安),再赴庆州(今庆阳),上书陕西招讨副使兼延州知州范仲淹,决心投笔从戎,虽未如愿,其报国情怀却受到范仲淹的褒奖。后来张载出任渭州(今平凉)军事判官,实地研判边情,又创立了“兵将法”,倡行全民皆兵,有力地巩固了边防安全。一个农夫,国难当头,官府未征未召,就毛遂自荐自告奋勇;一个知州副手,走马上任,就能拿出军民联防大计,若非急公好义、满腹韬略,岂能有献身献策、马到功成?
当然,一个家庭兄弟中,能像鲁迅、张载家里面出现三兄弟留学、两兄弟双双进士及第的为数不多。老人家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个人觉得这点精神,就是为家国负责任的意识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他老人家还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