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品 姜 怡 翔
肖云儒
最近品读了姜怡翔先生的小品画作集《拾真》。画集命名为“拾真”,大约是指自己从日常生活中随心拣拾的一些物象,在宣纸上经由构图、用笔 、设色,所实现的审美再现吧。这部小品集很值得把玩,它需要慢品。品读之后,脑子里冒出来一句:这是个能“跳出来”的画家,他跳出前人也不断跳出自己。
2023年3月18日周六下午17:36在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五套【陕西广播电视台《书画人生》栏目】第31期播出【师生情——陈光健先生亲临《拾·真——姜怡翔个人作品展》】
陕西广播电视台《书画人生》栏目专访

怡翔能够从因袭从众中跳出来,在艺术创作中寻求和别人不一样的路子、手法。他似乎总是执着地在寻找“新阶范畴”,尽量避开常用的表现路径。他喜欢在新的平台上探索自己的新构思、新语言。


怡姜能够从具象写真中跳出来,让自己的画从可见的形象进入可感可思的意象、寓象。对于意象和寓象固执的追求,是画家的审美文化化、内心化的表现。这常常会使他的作品在具象上出现变形,那是依照意象、寓象的要求,依照画家独特的感受而不能不变的。这时候,作品也就从再现层面跳了出来,提升到表现的、符号化的层面,高简臻道的情怀跃然纸上。怡翔的笔墨无疑是带有表现主义追求的,这特别让我感到了兴趣。

于是怡翔也便能够从笔墨线条的表形功能中跳出来,倾情于开掘笔墨本体所蕴含的表意、表寓功能。对他而言,笔墨远不止是形式和语言手段,远不止是眼見的物象,更是个我独特的感受,即画家感觉中的物象。他对线条、笔墨、构图作大幅度简化、变形和符号化处理,使笔墨、色彩由语言、形式沉浸为内容的有机成分。


怡翔在艺术上“往出跳”,而且“跳出来”,我觉得与他受到中国美学和东方哲学的启示有关。他对人与天的关系,或者说人与物、人与心、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是“天人感应”(老庄)的,是“民胞物与”(张载)的,人与天、人与物皆有生命,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成为与世俱来的互文对象。天与人之间、物与神之间的互动互寓,是造化赐给艺术家的一条“天路”。

你看《自省》这幅小品,鸟是通常的鸟,但那鸟在自己走过的路上,回眸而视,显出沉思,这就带有了人的自觉性。画家用寓象告诉你,生命需要自省。

《怅》,几笔点出猫头鹰那游移不定的眼睛,却写尽了人类陷入困惑、茫然时的神情。





《春色岂知心》

《春色岂知心》在古金色的底纸上,以间断的四条屏传达春色的绚烂。花儿开着,鸟儿鸣着,万物对生命的萌动却并不自觉,倒是没有入画的人,在花开鸟鸣之中感知到了春情的荡漾。画作在相区隔中相感应。

《倦》则用视点的变化去俯视一只懒猫的困倦,猫眼亦睁亦眯,将倦意传感给了我们。所以拟人化,既将物(动物和植物)的动态人化,又将人的感情植入物中,画作也因此而别开新面。




处理好真与不真,在不似中求深似,是怡翔十分执意的追求。《律动》五条屏中,五只猫在水边做出了各种天真、好奇的表情。它们在水波中发现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画家却用失真却又更真的水波线条一一音乐五线谱,告诉了我们:水中有乐音。猫们,也就是我们,感到了水波如乐的旋律,因此各自以美的表情相呼应。这真是天籁般的感应。画家表现这个难于表现的瞬间,用的法子是在不真中求真,在不似中表达生命深层的似。

《倩影》,影子在哪儿呢?看不见,只有水边伉俪般的两只鸟。但画家用写意的横线去画鸟的轮廓,破了形之真,却求了形之动,我们有了水中倩影浮动那种感觉。

《空山新雨》可以说清晰地体现了画家对超象美学的追求。他用动感极强、看不出具体形态的纷乱线条,表达新雨之后的风景。从雨之“后”的纷乱,让你感觉到了刚刚扫过的雨是何等急管繁弦。线条在无序的凌乱中组成特殊的韵律,很可玩味。

在循法中破法、又在破法中立法,怡翔的理解与实践是,以性情溶解法度,在超象层面另立法度。《斗罢》一幅,他没有画“斗”,画斗鸡时的震撼场面,而是画“罢”,画斗罢之后,那只斗志正旺、意犹未尽的公鸡还想往前冲。几笔有力的线条勾勒出飞扬的羽毛和翅展,后面的母鸡似劝阻似理解,抓住了一个多么值得玩味的瞬间。

在《谋定而后行》中,几只雄鸡像一排硬汉子立在一堆纷乱的线条前,与其追问那是草丛,是羽毛,或是别的什么杂物,不如说它就是一地鸡毛的人世间!“男子汉们”的雄鸡要在世间打拼,必须有谋有勇,先谋后勇。它们看着眼前纷繁的世事沉思,画面呈现的是静,画家要说的却是动,是谋定而动,动与静在无声中对冲转换。
《起伏》,画家没有选择单幅画面、单只飞鸟来表现飞翔的起伏,他用四条屏分隔地表现鸟在不同高度的起伏,翅膀在不同瞬间的收展,以及掠过大地时不同的花儿,草丛,树木。用蒙太奇式的组合,先将连续的画面隔断,再将隔断的画面贯通,产生了影视的动态效果。这都是冲决陈法,探求新法的探索。
在处理形、色、线的再现功能与表现功能关系时,怡翔常常适度弱化其再现功能,而在表现美学的指导下,开掘线条、色彩、构图新的潛力,使形式向内容沉淀。他以灵悟思维、寓象情象思维感受物象中的生命和人性,以提升笔墨的表现力。


题目与画面相唱和,点出画作的内在含意,是怡翔的长项。《别有天地》中的隐者,因了这个“别”,转过身背向着山水读书,不言之中暗寓山水之外的书中,别有天地。画作的命题与构图、内容浑然一体,成为绘画语言的有机构成。

画家在《荷塘四时》中,尝试使色彩由再现层突进到表现层。以古金的底纸映衬,对画中花鸟的色彩作了变异处理,好似阳光给一切敷上了金粉,让人有了一种春色绚烂、春光迷蒙的感觉。
仅涉及小品,便承载了观者如许多的共鸣和论评;而所有的共鸣与论评,其实不都在他的作品中藏匿着吗?由此我们窥见了怡翔艺术襟怀和文化胸壑之宏深。
2023 . 6. 30,不散居

【师生情——陈光健先生亲临《拾·真——姜怡翔个人作品展》】

姜怡翔,1962年生,山东海阳人。1981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198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院副院长、国画系花鸟工作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

周玲,资深传媒人,艺术品经纪人。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发布网《科教之窗》栏目主编、陕西广播电视台《书画人生》栏目制片人、文化交流中心主任、西安领事馆丝路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副总经理。
移动电话:15398093328
邮箱zl153980933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