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南爱故乡文学小组六周年优秀作品展播1】
我和上寺店的缘分
文/段爱锋(陕西)
上寺店是洛南的小村。以前它是个乡,就在前几年,它归灵口管辖。
我第一次到那里,是上初中的时候,我到父亲的朋友家挖药,在那呆了一个月。那时在我印象里,她是一个非常偏僻、贫穷的地方。那时候,还没有摩托车,或者是私家车。父亲去那里都是骑着自行车。上寺店分为岭这边和岭那边。我挖药的同学在岭那边。由于上岭是上坡路,太陡,蹬不上去;下岭是下坡路,父亲骑着自行车,我走近路。父亲到山脚下,我也到了。
我挖药的地方是在岭下的东边。它离庙上不远。可以说,那里算上寺店的中心。因为在那里有三家商店,沟沟岔岔的人都到这里买东西。还有一天一趟的班车就停在商店的院子里。每天清早,乡亲们就提前半个小时到这里等车。可以这样说,那辆班车是通向外面唯一的车辆。它穿过灵口街道,越过古城街道,最后到达县城。
和我挖药的朋友叫三娃。到现在我都不知姓什么,我只知道父亲让我叫他三娃叔。他是一个皮肤黝黑,比我高半头的小伙子。他家有五口人,他的父亲,五十多岁,外貌和他儿子一样,只不过比较粗壮一些,三娃显得瘦削一些;他的哥哥,嫂子,还有一个三岁的小女儿。给我的印象,他们一家人都很厚道,热情。听父亲说,他以前在上寺店做生意,经常歇在人家家里。每次去的时候,父亲总是带一些东西。慢慢地,他们觉得父亲人不错,父亲也觉得他们不错,就成了朋友。
这次父亲把我送到这里,就带了十斤面粉,一桶5公斤的油。三娃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爷爷很高兴,但也带着责怪的口气说,咱都不是外人,还带东西干嘛,能饿着你儿子吗。父亲笑呵呵地说,时间长了。
那天吃完饭,父亲就走了。第二天,我就跟着三娃挖药。他赶着三头牛,肩上扛着一个䦆头,手上提着一个笼,向我和父亲来的那个沟出发了。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岭是窑沟岭。那个岭很深,山也很高。我们挖了一个月,才走到那个岭上。

挖药的时候,我是想念父亲的。特别是我和三娃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时候,晚霞染红了那个窑沟岭顶,我总是忍不住望那片红霞,心想,什么时候父亲从那岭顶下来,接我回家。
早上挖药,中午太阳狠毒的时候,我在家休息。这时候,我拿出自己带的《平凡的世界》,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等到饭做好,三娃的嫂子叫我吃饭。大概下午四点多钟,我和三娃赶着牛,扛着䦆头出发了。
就在那短短的一个月,我看完了《平凡的世界》;也就在那短短的一个月,我挖药卖了三百块钱,够了我上高一的生活费。
上了高中后,我没再去上寺店。后来,听父亲说,三娃招上门女婿,到了卢氏。就在前年,我在灵口街看到了三娃的父亲。此时的他,明显苍老了许多。我让他去家里坐坐。他以种种理由拒绝了,我觉得是一种遗憾。
今年暑假,我和母亲去上寺店,没有到岭那边,只是站在窑沟岭顶上,望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我想起了眼前的一幕幕。虽然现在是水泥路,但是那弯弯曲曲的形状,依然那么熟悉,那么的可爱。
在暑假快结束的时候,父亲打电话,说他的车坏到上寺店岭那边。母亲听后,急忙装了麻绳,拿了手电筒。我从车库倒出了车,急匆匆出发了。
父亲打电话说,就是你三娃叔家门前。虽然现在都是水泥路,但是路还是那样熟悉。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父亲果然在三娃叔家里。三娃他父亲,我的爷爷拿出凳子,让我和母亲吃饭,我礼貌地说,我们吃过了。父亲给三娃的父亲告了别,我和母亲到了父亲的车前。
仔细检查一翻,发现是倒挡器坏了。这里离灵口镇还有六十多里路,修理人肯定不会翻山越岭来,我只能用麻绳绑住父亲车的保险杠,慢慢地拉着父亲的车。
父亲开着他的车,母亲坐在我旁边。由于路的弯度很紧,母亲不停地说:爱锋,一定要慢。
到了岭顶,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停车后,母亲到附近了神庙磕了一个头。说是保佑我们平安到家。
下岭是下破路,我解开了绳子,让父亲的车子慢慢滑,到了岭底,我在用自己的车驮。那一天,虽然到灵口街天已黑透,但是已平安到家。我想,也许是上寺店神庙的保佑的结果。
后来,父亲开玩笑说,咱这座房子的钱就是从上寺店赚的,我与它缘分不浅呢。我也笑着说,我与上司店也有缘分,以后也许还会发生更过的故事。我和父亲都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