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选自百度|推荐 兵哥


艰难的党支书历程(一)
作者 许映光
南凌公社三大队,现在的东陈镇万富社区的一个自然村,地处南陵最北部,也是如皋县的东北角,有将近两千米边界与海安县接壤,地理位置偏僻,我于 1 963年开始担任三大队党支部书记,因任职期间政绩突出,1971年5月,被县委提拔到县委政工组任职,后来又担任过邓园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乡党委书记,1992年任民政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直到光荣退休。回忆当时在南陵公社三大队 任职的经历,很是感觉到苦甜酸辣,五味俱全,当时的三大队,交通十分不便,虽然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但农业生产条件自然环境仍是旧社会留下来的老样子,土地高低不平,居住分散,七沟八圹,旱无水浇,涝无排放,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收成好,旱涝灾害没保障。
当时党中央提出“以粮为纲,粮棉并举,实现粮棉双超纲要”,即全年粮食亩产800斤,皮棉亩产100斤,实现这一目标谈何容易。三大队党支部全体党员干部和全体社员,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精神鼓舞下,充分发挥了无穷无尽的战斗力,群策群力干群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为实现粮棉双超纲要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拉开了战斗的序幕。一台八匹柴油机与12名壮汉在当时的现有条件下,如何组织生产,改变生产条件,提高粮棉产量,必须要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例如:水旱轮作,粮棉轮作,排灌自如,旱涝保收等一系列问题,问题只能一个一个地解决,我们先抓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既能提高粮食产量又能解决水旱轮作,我们大队由于地处边境,没有外来可供水源,只能靠自己自力更生解决,我们立即购买了一台八匹柴油机配上管泵,同时在全大队有水源的七沟八圹边建立了10个临时车口,为全大队轮翻灌水,解决扩种水稻问题,由两个机工10个壮汉组成战斗小组,实行24小时作业,采取人跟机走,歇人不歇车,车口到车口保证一小时内出水,就靠一台柴油机解决了全大队250多亩的水稻灌水问题,在当时没有灌溉条件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既提高了粮食产量又解决了水旱轮作,这个还是一个临时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大队的稳产高产的问题,还要釆取一系列的措施。奋战盐碱地,改造低产田我们大队南部有200多亩重盐碱地,可以说地不立苗,每块田只能四周长一点粮,百分之八十的长不出粮食,群众有个顺口溜:“春天一到白茫茫,四边长粮中间像大场”,我们大队这块大面积的重盐碱地在县里也挂上号的,1965年县农业局派来技术人员帮助我们改造盐碱地,第一年推广种植绿肥(黄花草)没有成功,第二年来帮我们栽植乔木桑(本桑树)结果全部死光,第三年他们没有人来了,我们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这块硬骨头摆在党支部和群众面前,怎么办?是放弃抛荒还是与盐碱地继续奋斗?党支部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在大家提出各种办法后,党支部研究制定了改造盐碱地的具体方案。
第一,治碱先治水。有水就能解碱,哪里有水呢?我们决定在盐碱地中间开挖了一条25米阔400米长的河道,正好开发出了优质淡水,为改造盐碱地奠定了基础,有水可以育水稻秧苗了,还提供了群众生活用水,副业用水,有了淡水好办多了。
第二,提出秸秆还田,把社员夏季分粮分草改成分粮分煤,把秸秆全部留下来还田,将秸秆埋到盐碱地里用淡水浸泡适当栽点秧苗(也可不栽),另外再利用好的土地种植绿肥(奈盐碱地的苕子),拉到盐碱地里与秸秆一起浸泡后栽种水稻,我们探索了一种新的耕作制度,叫做“一绿两水”,即一熟绿肥两熟水稻。
经过初步改造后的盐碱地自身能长绿肥(苕子)了,那就形成了第一熟长绿肥,第二熟长早稻第三熟长晚稻,形成了完整的(一绿两水)耕作制度,实现了盐碱地上粮食亩产超纲要,群众又说:“过去盐碱地上白茫茫,现在盐碱地上飞出金凤凰”,过去总是盐碱地拖了全大队粮食生产的后腿,现在平衡了。
许映光 84岁,中共党员,曾担任过县委宣传组副组长,邓元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党委书记。1992年任如皋民政局局长,党组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