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游将军沟、野炊烧烤情趣
作者:明月
春天天没热,风风雨雨,阴阴晴晴几个月,直到夏至端午,才感到天气平和了一些,但早晚还是有些凉意。幸好端午当天天气晴朗,阳光普照,是难得的好日子。被新冠疫情反反复复封闭折腾了好几年的人们,象被久困在笼子里的鸟儿一样,要冲破牢笼,要展翅飞翔。人们纷纷离家出游,到河边,到山地,到树林,到草地,到旅游景点,要放荡一下,释放长期被压抑的情绪。
端午节头天晚上小弟打来电话,约我节日当天去大通县东峡鹞子沟老营庄和家人们一起野游、烧烤野炊。所以第二天早晨九点不到,他们一家三口巳等在楼下了。
鹞子沟老营庄离西宁并不远,约六十公里。上午九时许我们从西宁出发,沿大通门源路向西北方向行驶,半个小时后进入东峡,经过长达2.4公里的老营庄隧道,到达东峡镇向化乡入鹞子沟的景区,十时左右准时到达目的地。
当车驶上高速公路的时候,看到路两边高大挺拔的泯白杨直插云霄,枝叶繁茂扩散的西北杨、枝条下垂的柳树,还有头部松散的松树,它们在晨风中微微荡漾,而中间隔离带上的排松,却像守护的士兵一样,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威风凛凛,只有梢头在轻轻地左转右拧,好像在像路人示意点头。当阳光照射在树头上、树叶间,一闪一闪晶莹剔透的亮光像满天的星星在眨眼。远山绵延不断,被林木遮盖;近坡芳草綠茵,野花点缀;道旁农田庄舍,色彩辉映,艳丽光彩。行进在这样的高速公路上,心情感到格外的畅快,就想亲手摸一摸树叶,抓一把泥土,摘一束山花,亲亲、吻吻。就想坐在草地上闻闻草的清香,呼吸大自然提供的免费的氧气,深深地吐故纳新,把这几年积攒在身体里面的废气统统吐出来,吸收日月精华,大地滋养之气,使自已的身体从内到外,焕然一新,使自已的精气神再次得到提升,钦定目标,继续前行。
车到露营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门楼,门楼上写着“康乐滑雪场”五个大字,看来进门楼一直往南的坡上面是冬天在这里的滑雪场。门楼的搭建十分粗糙,门两边的底座是用青色的长条砖砌成,上面的墙体是用碗口粗的松木圆木横竖错开砌成,中间是空心的,每个墙上还留有呈四个方块形的窗口。门楼的顶层两边是两个塔状小顶,中间像桥梁连接两端,上面插有五颜六色的小彩旗,在随风舒卷。门楼的简陋,也寓意着野外活动的意境,设计者可谓独具匠心。
我们一行人进门楼后没去滑雪场,而是向左拐,上一小坡把车停在一个不大的停车埸,步行往野营地走,眼前平坦的地方并不大,宽大约一百五十米左右,长大约四五百米左右,狭长的土路上间隔着铺上了一尺宽,两尺长的青色水泥条板,大概是在下雨天为了方便游客脚不沾泥的需要吧。路北边是草坪,草长的并不稠密,大约一拃高。路南的地里种的是油菜,还不到一尺高,打的花苞也很小,正处在育孕期。再往南是一层层的山地,远处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山披黛色,树茂林密。行走不到几分钟,便到了我们所租的帐篷跟前,只见一字排开有十顶帐篷,东头用木板铺成的大圆台是营地老板的站台,台上有桌椅,茶炉等用具。
我们租的帐逢并不大,里面有一张方桌,七八个折叠式帆布小背靠椅,装热水用的暖瓶,其它一切炊具和烧烤用具都要自备。这顶简易帐篷的租金是一天三百元。当日老板租出了十顶帐篷,收入三千元,算来也不错。老板是回族,中等个头,四十开外,圆润润的脸,黑里透红,人很精神,说话温和厚道,看来也是个有福气的人。
我们到时,先于我们早来的侄儿侄媳侄女还有他们的朋友,已经忙活开了,切肉的切肉,切菜的切菜,穿串的穿串,我也插不上手,再说我年令最大,辈分也长,他们是不让我动手的,只等坐享其成。看着他们在争先恐后地操作,我坐在自带的小椅子上晒太阳。此时正是上午十点多,明媚的阳光下,山青草碧;蓝蓝的天上有絲绸一般柔软的云儿在轻轻飘动;山风轻轻吹来,感觉神清气爽;头顶不时有鸟儿飞过,并传来动听的鸟儿的歌唱。此时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诗句,王维的“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的诗句涌上心头,默诵在口中。
大约半个小时后,看时间还早,小弟提议带我们年长的几位到附近有名的将军沟转转,我们欣然同意。于是我和我的俩弟媳,还有小弟的亲家母一行五人去了将军沟。
将军沟也是大通县向化藏族乡的著名旅游景点,它因在将军沟老百姓当中流传着一位古代将军征战沙埸的故事而得名。故事中的将军英勇善战,奋勇杀敌,最终埋骨将军沟。但这位将军是谁,当地百姓谁也说不清。现在只留下一座乱石堆砌的圆形小丘,据说就是将军坟。据史书记载,这位将军很可能是宋代将军刘法。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北宋和屡屡侵犯西北边陲河湟流域的西夏军队展开了激战,当时由刘法带领的一万多军队,攻占了西夏仁多泉城(今门源回族自治县珠固乡一带),战败后的敌军并不甘心,多次进犯河湟谷地,在刘法带领士兵的重创下,敌军才不敢轻举妄动,使西夏将士对刘法望而生畏,曾被称为“天神将军”。当然,这仅仅是推断,但我相信历史上在将军沟确有一位军功赫赫,威震敌胆的大将军在此存在过,并永远活在当地老百姓的心里。虽然历史湮没了他的名字,但他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永垂不朽。相信他的忠魂至今还守护着这一方疆土,庇佑着当地的平民百姓。
将军沟离野营地只有约十公里路程,开车不多时就巳到达。眼前的将军沟地形狭长,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美:绿树葱郁,烟雾浮漾,树影婆娑;芳草铺地,鲜花点缀,蝶飞蜂绕。只见黄色的刺玫花,白色的虎儿条花,一丛丛,一簇簇长在山坡峡谷旁,美姿耀眼迷人。谷涧有潺潺溪水流过,清澈见底。草滩上弥着的马儿低头吃草,悠闲自得。眼前的景色就是一幅不用人工着笔的山水画。
快到将军村的门楼了,我便下车为门楼专门拍了照,以做纪念。将军门楼的设计十分醒目,门楼两边方方正正的墙体底座用色是红棕色,主体部分是淡黄色,对比鲜明,非常靓眼。墙体顶部是飞檐翘角二层方形平顶建筑,小而精致,中间横梁呈三角形的扁额上书有“将军楼”三个大字,字体雄浑苍劲,体现着将军的威武,和将军的神勇浑然一体。
我们进门后沿将军沟一直往里走,道旁首先岀现的是将军骑马横刀,座骑奋蹄嘶鸣的塑像。再往前走,又看见了头戴钢盔,身着凯甲,手持长矛,威严肃穆的勇士塑像屹立在路边,这不仅使我想起了李贺在《雁门太守行》诗中的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忠君爱国精神,王昌龄在《从军行》(其四)中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当地老百姓为了表达对守护边关將士的敬意,还在他们的马上身上敬献了彩色的哈达。
我们边走边看,一边看塑像,一边看山景,只见除了在山脚下平地处扎满了野炊的各色各样的帐篷外,最引人注目的是架在左边两山之间的坡璃吊桥,宽绰而结实的红木栈道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上,一条全长二百六十米,高六十二米的坡璃吊桥巍然横亘在眼前,桥上红旗招展,道上来往游人络铎不绝。游人不断向前移动,或站在桥上拍照留影,或频频向家人招手示意,个个兴高彩烈,风光无限。站在桥上远望近观,满目青萃山连山,风卷红旗随意翻,景色迷人,人迷景色,流连往返。
游完将军沟已是下午一点三十分了,家人们打电话摧促快点回去吃烧烤。等我们回到营地的时候,桌子上巳经摆满了各种水果和饮料小吃,然后把一道一道的烤食送上来,先是羊肉串,接着是烤香肠,烤鸡爪,烤大虾,烤鱼片,烤蘑姑,烤金针菇,菜瓜,土豆,红薯等等,应有尽有。我最喜欢吃的是羊肉,所以一口气吃了五个羊肉串,一串蘑菇,一串蔬菜,再也吃不下去了。负责烤肉的是我的大侄儿和他的朋友,烤炉和木炭也是从他们家里拉来的。虽然烟熏火燎,但他们烤的很认真,很熟练,火候掌握的恰到好处,烤熟的食品软嫩爽口,浓香扑鼻。
吃完饭,天色尚早,突然天空日暗了下来,一阵冷风过后,天空洒下了星星点点的雨滴,气温骤降,越来越冷,年青人们穿的都很单薄,只得让他们进到帐篷最里面暖和处,开始吹牛,打扑克牌,喝啤酒饮料,吃西果,锅里还煮着鸡肉,热着米粽,盆里盛着凉面凉粉,反正我是再也没有胃口了,一样都没动。等风雨过后到附近的田间地头转了转,顺便拔了一些鲜嫩的油菜苗,老板说油菜种的太密了,长不大,你们间隔拔,愿拔多少拔多少。我们有四五个人每人拔了一小塑料袋,这也算是意外的收获,也很感激老板。我对老板说:“祝您生意越来越好”,他说“谢谢这位大姐”!
快到五点钟了,由于天阴,觉的天也晚的快,此時的眼前巳经是:雾遮落日微露白,黛墨幽山微风起。晚暮阑珊倦鸟归,薄烟细雨送客急。我摧促小弟早点回家,于是大家收拾好东西,各自打道回府。回家的路上余兴未尽,遂赋诗一首:
端午假日放浪行,
野游观景贻心情。
老营庄里吃烧烤,
将军沟里忆将军。
前人栽树后乘凉,
爱国爱民是根本。
没有先行爱国臣,
那有今日华夏荣。
2023.6.26
作者:李秀英,笔名和网名:明月,青海省乐都县人,青海《河湟》文学学会会员。一生从事教育工作,退休于兰州大学,现定居西宁。本人兴趣广泛,爱好文、史、哲、音乐等。晚年喜欢上诗词,曾在《河湟》杂志,中国诗歌文学精品网络平台:《作家美文》、《作家选文》和《深圳都市》头条、《北京都市》头条、西宁《都市头条》上发表诗词、散文等数百篇,喜欢以文会友,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