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修身篇》(2)
译文:
一个人如果做到了无处不善,就可以调理气血养生延年,甚至长寿到可以仅次于活了800岁的彭祖。如果用修养自身来成名,就可以和尧、禹媲美。既适宜于在顺境中兼济天下,又有利于在逆境中独善其身的,就是礼义了。凡是使用精神、意志和思虑时,依礼义而行,就可以通达顺畅,如果不依礼义而行,就会悖乱迟缓。饮食、衣着、生活起居、动静行为,如果都依礼义而行,就能和顺适宜,如果不由礼义而行,就会倒霉生病。容貌、态度、进退、行走,由礼义而行便是文雅,不由礼义而行便是鄙陋、邪僻、庸俗和粗野。所以人没有礼义不能生活,做事没有礼义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义就不能安宁。《诗经》上说:“礼仪完全合乎法度,就能获得欢声笑语。” 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扁(通“遍”)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通“悖”,混乱)乱提(tí,通“偍”,行动缓慢)僈(màn,怠慢);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秋雨堂浅见:
古人认为善良具有养生和延年益寿的作用。《孝经》上说:“善为寿相,德为福根。” 折损人寿命的无非就是疾病和灾难。一个心怀善念、常行善事的人,他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心胸坦荡,心态平稳,而且经常享受助人之乐,自然会远离疾病的侵袭,保持健康的体质,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许多疾病都与人的情绪和心态有关。
心怀善念、常行善事的人,不损害他人利益,就不担心别人的算计和报复,这在无形之中就避免了不少灾难的发生,能使自己远祸全生。《春秋·曾子》有云:“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作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这里所说的“所增”和“所亏”即指人的福报,也包括寿考,“五福寿为先”嘛。
那么,怎样才是“为善”呢?就是“由礼”,即依礼而行。“礼”是法律法规,“礼”是行为准则,“礼”是道德规范,“礼”是礼节礼仪。依礼而行,通达时不会骄横傲物,穷困时不会丢失尊严。依礼而行,就会心平气和气血畅通神情气爽;否则就会心乱神迷思虑困顿形容萎靡。依礼而行就会神态从容言语亲切举止文雅,否则就会面目可憎言辞刻薄庸俗粗鲁。
荀子认为,人无礼难以生存,事无礼不能成功,国无礼不得安宁。“善”是“礼”的内核,“礼”是善的外现。心怀善念,依礼而行,就是“修身”。
2023.6.26.
